分享

随缘应事,无有踪迹 “云何识自心?即如今言语者正是汝心,若不言语,又不作用。

 摩诃般若波羅蜜 2020-04-10
心体如虚空相似,无有相貌,无有方所,亦不一向是无,有而不可见故。祖师云:“真性心地藏,无头亦无尾,应缘而化物,方便呼为智”。若不应缘之时,不可言其有无,正应之时亦无踪迹。既知如此,如今但向“无”中栖泊,即是行诸佛路。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     ——《黄檗断际禅师宛陵录》

过去,学人问祖师:什么是佛?祖师就唤来人名号。来人“哎”答应。祖师便说:此即是。也就是这个能答应的“能”即是佛。来人当下悟去,更没有那么多啰嗦事。

现在人根性钝了,要反复指示,才能有些许相应。关于“根性钝了”这个问题,主要是当今信息发达,每个人的心中都装着满满的各种知见,你告诉他什么是佛,他要用自己的各种知见进行分析和判断,这就和佛法不相应了。

过去,孔子见老子。老子上来就说,要把心里的各种知见全部清理干净,也就是要把你的知见都清空,才能接受我要告诉你的道。可见,抱着自己的所谓知识和经验,很难入道。因为佛法和世间学问不一样,不是知道的越多越好,而是放下,当下无心,就相应了。

过去有人向佛陀献花,佛陀说:放下。来人就把花放下。佛陀又说:放下。来人又把手放下。佛陀还说:放下。来人一下就开悟了。 

所谓“放下”,就是当下无心,是把这个动荡的心放下。真能把心放下了,真心就显现了。

我们穿衣吃饭、随缘应事,都是佛性的作用处,而在“穿衣吃饭、随缘应事”时,了了觉知、历历分明,而不随着境界跑。任何事都能做,做完就放下,这就是时时觉悟。因此,黄檗禅师说:“如今言语者正是汝心,若不言语,又不作用”。而在不作用时“心体如虚空相似,无有相貌,无有方所,亦不一向是无,有而不可见故”,这就是安住于此,当下回归本体,这也是具体的修行方法,就是“应缘而化物,方便呼为智”。

“若不应缘之时,不可言其有无”,安住空性,了了分明,此时说有说无都不对,才起一念,即与道相悖。因此,大珠慧海禅师说“无心即是道”。

而我们在随缘应事时,也不见其踪迹。这个“正应之时亦无踪迹”就是无功之用。如果境界来了,我们提起一念:“噢,我要觉悟,不要跟着境界跑”,这就坏了,这本身就是粘在境界上了。所以,“既知如此,如今但向“无”中栖泊,即是行诸佛路”。一切时、一切处无心,连无心也无心,就是不假功用,就是最好的修行,“即是行诸佛路”。

当然,这个说的是“无为”,很多人入手时很难做到,那就要从“有为”入手,好好观照这个心,念头一来就知道,不理不睬就过去了,反复消融,熟练了,自然达到无为而“正应之时亦无踪迹”。

这些都是实修的内容。黄檗祖师苦口婆心,毫无些许废话,哪像现在的人说东道西,不着边际?

稿件来源:《每日一篇小禅文》微信公众号;欢迎关注,感谢护持,功德无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