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自然辩证法复习题】

 东方文捷 2020-04-10

2014-15学年自然辩证法复习题

一、简答题

1.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是什么?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是现代生态自然观的直接理论来源。其主要内容包括:

(1)人是自然界中的一部分。人与自然的不可分割性是马克思生态自然观的立论基础。在创立唯物史观之初,马克思与恩格斯就意识到:人是自然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是人的无机身体,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外部环境,自然界生活,离开了自然界,人类将不复存在。马克思指出:“人本身就是自然存在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不仅如此,人作为自然存在物,是“生活在自然界中”的,而不是存在于自然之外或凌驾于自然之上的,因此,“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也强调“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因此,“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相反的,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

(2)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此处所指的环境是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是指人们所处的自然物象,包括地质地貌、山川河流、森林植被等,这些不仅养育了人类,而且也是人类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正如马克思所言:“这些条件不仅制约着人们最初的肉体组织、特别是他们之间的种族差别,而且直到如今还制约着整个肉体组织的进一步发达或不发的”。另一方面,马克思和恩格斯还提出了人通过能动的实践活动可以创造对象世界,即“人创造环境”的思想。马克思曾经说过:“只有人才给自然界打上自己的印记,因为他们不仅变更了植物和动物的位置,而且也改变了他们所居住的地方的面貌、气候,他们甚至还改变了植物和动物本身,使他们的活动的结果只能和地球的普遍死亡一起消灭。”这些都充分揭示了人类对自然界的的改造能力,人类正是在改造自然界的生产劳动中,才是人类的本质得到确认。“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即改造无机界,证明了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人类比其他一切动物的高明之处在于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来指导实践,“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的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类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

因此,马克思主张依靠积极的、能动的实践活动来创造环境,他指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在他看来,我们居住的自然环境应该是健康的、合乎人性的。“既然人的性格是由环境造成的,那就必须使环境成为合乎人性的环境。”人类的创造必须把改造自然、建设自然、美化自然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才是合乎人性的行为。人类的创造活动要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

(3)人要与自然界和谐一致

早在生态危机初露端倪、还未引起人们普遍重视的时候,马克思、恩格斯就提出了关于人与自然和谐一致的思想。马克思在阅读了1847年出版的弗腊斯的《各个时代的气候和植物界,二者的历史》一书后,十分赞赏该书的生态思想,认为农民的“耕作如果自发地进行,而不是有意识地加以控制……接踵而来的就是土地荒芜,像波斯、美索不达米亚等地以及希腊那样。”恩格斯也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提到这一段历史,他写道:“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但是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而成为不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就失去了水分的积聚中心和贮藏库。阿尔卑斯山的意大利人,当他们在山南坡把在山北坡得到精心保护的那同一种枞树林砍光用尽时,没有预料到,这样一来,他们就把本地区的高山牧畜业的根基毁掉了;他们更没有预料到,他们这样做,竟使山泉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内枯竭了,同时在雨季又使更加凶猛得洪水倾泻在平原上。”恩格斯在总结了人向自然界索取的教训后精辟地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他强调指出,要“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体性”。

(4)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促进人与自然街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共产主义是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统一。自然与社会是不可分割的,人与自然之间的不协调,实质上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不协调。因此,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就是要改变不合理的社会制度。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统一”的思想。他认为,以劳动为中介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自然与自然本身的关联”,共产主义是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统一,是“人与自然矛盾的真正解决”。他指出,在一个崭新的合理的社会里。“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

2.生态自然观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答:(1)生态系统是人类及其他生命体、非生命体及其所在环境构成的整体,它是自组织的开放系统,具有整体性、动态性、自适应性、自组织性和协调性等特征。

其一,生态系统是由包括人类及其他生命体在内的生物系统(即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系统共同组成的一个自然整体,是以生命的维持、生长、发育和演替为主要内容的活生生的系统。生态系统的平衡、破坏和演化,都是围绕生命物质来进行的。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生物与非生物之间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离开了非生物各种因素所构成的环境,生物就不能生存,就无所谓生态系统;而是每一种生物物种都占据着特定的生态位,各种生物之间以食物关系构成了相互依赖的食物链或食物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就会影响整个生命系统的生存。

其二,生态系统是一个自组织的开放系统,具有动态性、自适应性、自组织性和协调性等特征。生态系统是开放的,随时都有物质和能量持续不断地输入和输出。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和物质流每时每刻都在不停地运动和变化。如果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接近相等,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就能处于一种稳定平衡的状态,即通常所说的生态平衡。这

种平衡不是静止不变得,而是一种动态的平衡。这种动态性体现在系统内的物质和输入系统的能量从植物的光合作用开始循环和转化,植物通过光合作用由无机元素合成的有机物质,经草食动物、肉食动物一级一级地转移,组成食物链,物质和能量从一种生物传递到另一种生物,最后被微生物分解为简单的无机化合物,再回到环境中。这种循环和转化构成了生态系统不断发展和演化的动态过程。

生态系统之所以能够保持动态平衡,主要是由于其自身具有反馈调节的功能,这种反馈调节功能也叫自我调节能力。这种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只有在一定的限度内才可能有效地调节外界施加的干扰,这个限度叫做“生态阂限”。如果外来干扰超过了生态极限,就会导致生态平衡的破坏,是指整个系统的崩溃。

(2)人类通过遵守可持续性、共同性和公平性等原则,通过实施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类社会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

生态文明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宗旨,强调人类社会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共同发展。因此,建设生态文明就要求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在尊重自然、维护自然生态系统平衡的前提下和自然界再生产的基础上,进行经济再生产和人口再生产,以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3)人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仍应以人类为主题,包括改造自然的内容,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和防灾减灾;生态自然界是天然自然界和人工自然界的统一,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目标。

生态文明是涉及人与自然两个平等主体的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目标。但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的主体仍应是人类为主体。因为,一方面,人类作为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既具有与其他动物消费者对自然生态系统高度依赖的共性,同时,由于人类能够制造工具、具有发达的大脑这一意识和语言的物质承担者,因此又具有一般动物所无法比拟的特殊的创造能力和组织能力,因此,人类理应成为人类社会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发展的协调者和组织者。另一方面,导致当今自然生态系统退化的根本原因,既有自然生态系统自身演化的因素,更为主要的原因是由于人类在建设人工自然界的过程中破坏了天然自然界的平衡,因此,要维护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系统的协调发展,就必须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防灾减灾,努力改变人类的不当行为和决定人类行为的价值取向及相应的制度安排,以实现生态自然界是天然自然界和人工自然界的统一。

3.科学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答: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主要指狭义科学)是在人类探索自然实践活动基础上的理论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科学知识是人在与自然接触的过程中获得的对自然的认识;科学是产生知识体系的认识活动,科学的任务就是发现事实,揭示客观事物的规律性;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即一项成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的社会化事业;科学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人类文化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

科学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理论和实践关系,具有客观性和实证性、探索性和创造性、通用性和共享性,现代科学通过技术体现等特征。科学是一般生产力,必须和直接的生产过程相结合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4.技术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答:马克思主义认为,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

理所创造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活动,狭义的技术是指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劳动过程中所掌握的方法和手段;广义的技术是指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类自身的方法和手段。二是技术成果,包括技术理论、技能技巧、技术工艺与技术产品(物质设备)。

技术在本质上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实践关系,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现,属于直接生产力,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物质性和精神性、中立性与价值型、主体性和客体性、跃迁性和累积性的统一

5.波普证伪主义的科学发展模式及其评价。

答:波普在20世纪30年代就提出与逻辑实证主义不同的看法,他反对逻辑实证主义累积式的科学发展观,他认为,从经验中归纳出理论的方法极不彻底,其结论也并非必然知识,因此必须放弃所谓的归纳实证原则。波普并未研究科学知识的结构,而是研究科学知识的发展,并建立科学方法论的规则。他指出科学活动充满了批判性和猜测性,科学唯有通过合理的批判和证伪才能进步,因为只有依靠错误的消除才能获得新知识,“按照我的建议,经验方法的特征就在于它的千方百计地让被检验的系统面临证伪危险的方式。它的目的不是要挽救站不住脚的生命,而是相反要是所有的系统面临最剧烈的生存竞争,从而选择出那个比较地最适应的系统。”由此,他提出科学发展的“经验证为原则”。

经验证为原则实质就是一种经验证为方法,指经验虽然不能穷尽一切事例,却可以通过一个反证推翻一个科学理论,简单来说,我们要尽力考验一个理论,就要尽力寻找超出它解释范围的反例,证伪该理论,并提出新的理论假说来代替它。科学就在不断清楚假设中的错误中前进。由于经验证实只能证实一个个经验事实,而证伪则能针对整个理论大厦。他的方法是只要出现一个范例,则这个理论大厦就坍塌了。波普据此提出了一个科学发展的模型:p1--TT--EE--p2。科学从p1(问题)开始,而后出现解决问题的TT(理论假说),该理论假说在不断出现的经验事实面前被EE(证伪排错),而产生p2(新问题),从而继续循环,推动科学前进。

波普的理论揭示了科学发展的革命性和动态性,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逻辑实证主义的不足,但波普仍然孤立地看待科学,未将科学发展视为一个整体过程,他同逻辑实证主义在本质上都是经验主义;此外,他的科学发展模式使科学陷入了一种毫无保障的尴尬境地,否定了科学理论的相对稳定性和客观性。

6.库恩的科学革命式发展模式及其评价。

答:库恩认为逻辑实证主义和证伪主义都不能完全反映科学发展的真实状态,逻辑实证主义忽略了科学发展中科学革命的阶段,而证伪主义则忽略了科学发展中的常规活动阶段,鉴于此,他提出了著名的“范式”概念。范式的含义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两方面:一是指普遍承认的科学成就,“它在一定时期中为科学工作者团体提出典型的问题和解答”;二是指一个完整的传统,“在科学实际活动中某些被公认的范例--包括定律、理论应用以及设备统统在内的范例。”范式实质就是在常规科学活动中的一套被普遍承认的理论、概念、研究方法、价值信念以及在此基础上的范例。

库恩认为科学革命就是范式的变化和概念的转换,科学发展就是常规科学与科学革命交替出现的结果,他进而把科学进步的图景概括为以下模式:前科学--常规科学--危机-

-革命--新常规科学。常规科学期间,科学家在共同的范式传统中提出典型的问题和解答,推动科学的积累。而当一些反常事件在科学研究中出现,就有范式无法解决新问题时,寻找新范式解释的时机就出现了,例如伦琴发现X射线,麦克斯韦尔的电磁理论等。于是,新的概念、理论、研究方法、价值信念以及在此基础上的范例逐渐产生,不同的范式之间的竞争、对立、对立开始,科学革命的阶段来临。

库恩进一步认为,范式之间是不可通约的,即旧范式中的方法、理论、基本概念与新范式中的方法、理论、基本概念不能通过中间的某项规则进行转换。这种“范式不可通约”的理论为常规科学时期科学积累式的增长提供了空间,它使得科学共同体可以在一个相对稳定、封闭的圈子里埋头研究。同时,新范式代替旧范式具有革命性和整体性,它不是靠对就有范式的分析和延伸而达到,而是在这个领域按新原理的一种重建,是对这个领域某些最基本的理论的开拓和改造,以及他的许多范式方法的重建。但范式是如何转换的呢?科恩在此走向了非理性主义,把范式的转换看作科学家的信念、心理等方面的转变,及产生变化的原因不在认识论领域,不能从理性中去寻找,而要从历史、心理、社会、信仰等非理性角度入手。

库恩的科学革命发展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科学发展的客观现实,从科学史的角度揭示了科学发展的整体性和科学发展的动态过程。他吸收了逻辑经验主义和波普证伪主义的一些观点,弥补了渐变与突变的片面性。但库恩却在范式转换中陷入了绝境,他把科学发展建立在非理性的基础上,这就否定了科学的客观真理性,无法解决知识的来源问题和评价知识的客观标准问题,从而陷入相对主义的泥潭。

7.科学技术的伦理规范是什么?

答:马克思认为技术活动有其道德合理性,科学技术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社会道德的进步。科学技术工作者是从事智力劳动的职业群体,具有特殊的社会责任,是在一定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下开展工作的。

科学家不是天生的道德家,但是,科学家应该是可以充分理解人类自身价值的人。因此,在科学技术必须坚持人道主义原则,实际上就是科学的价值服从或服务于人类自身存在和繁衍的价值原则。这就是说,科学家不仅要承担科学责任,而且还应该承担起相应的道德责任。这种道德责任的具体要求是:

(1)当科学家预见到某些科学发现或技术发明将危害人类自身的安全的时候,科学家应该站出来阐明其利害,阻止其继续发展和扩散。

(2)当人们确知已经打开了一个本不应该打开的“潘多拉魔盒”的时候,科学家有责任促使全社会把这个“潘多拉魔盒”重新关上,或找到降伏“妖魔”的新方法,减少其对人类的危害。

(3)科学家有责任在自己的智慧所能及的范围内,公开指明某些发明或发现所可能具有的危害性,使科学技术成果得以朝着趋利避害的方向发展。

总而言之,科学家在进行科学技术研究的同时,要勇于承担起与人类自身的道德失衡搏斗的社会责任。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在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积极推动作用时,也不可完全避免地会有其消极作用,甚至非常严重。人们应该做的,同时也是能够做的,就是在充分利用科学技术的正效应时,尽量减少和避免其负效应,在利弊难以

权衡或后果难料时,以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为重,不轻率从事。

为了防止、减少、应对和解决科学技术已经带来或可能带来的负效应,必须努力做到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协调发展。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就是指二者相互促进,同步向前。一方的发展可以为对方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从而促进对方发展,而对方发展了,也能有利于自己发展,双方都能从对方的发展中获益。既然对方的发展对自己的发展有利,那么对自己做适应性的调整从而使自己适合于对方的发展,也就是在为自己的发展创造条件,这种调整可以带来对方的积极响应和更好的发展,双方在这样的协调状态下良性地相互配合,互相促进,实现全局最优化。

8.创新型国家的内涵是什么?

答:创的意思是创始,首创。如:创举、创刊、创见等。《论语·宪问》:“裨谌草创之。”《汉书·叙传下》:“礼仪是创。”颜师古注:“床,始造之也。”创造或创新的意思是做出前所未有的事情。如创造发明。《后汉书·应奉传》:“凡八十二事……其二十七,臣所创造。”

创新型国家是指将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主要依靠科技创新来驱动经济发展,以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通过制度、组织和文化创新,积极发挥国家创新体系的作用,形成强大国际竞争优势的国家。

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在其重要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用他界定的创新来解释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动因和历程。“他所谓的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企业家的职能即是实现创新。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表现为通过企业家的创新活动以实现产业突变,通过不断创新来推动‘创造性的毁灭过程’,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周期性波动式向前发展。”

9. 创新型国家的重要特征是什么?

答:科学技术进步贡献率较高;RD(研究与开发)投入占GDP(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较高;对外技术依存度较低;自主创新能力较强。

我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到2020年,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2.5%以上,力争科学技术进步贡献率达60%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降低到30%以下,本国人发明专业年度授权量和国际科学论文被引用数均进入世界前5位,进入创新国家行列。

10.我国创新体系由哪几部分组成?

答:我国的国家创新体系由五个部分构成。

(1)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积极发挥经济和科技政策的导向作用,激励和引导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

(2)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

深化科研体制改革,明确不同类型科研机构的职责定位。以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行机制为重点,探索实行理事会制度,完善所长负责制,扩大科研院所的管理自主权,健全科研管理制度规范,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制度。推进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分类改革,提高改革验收后人均事业费标准,完善管理和运行机制,形成一批稳定服务于国家目标的高水平公益科研基地。

(3)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学技术创新体系

深化国防科研体制改革,以促进军民科技资源统筹配置、有效共享等重点,建设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创新体系。

(4)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

根据综合协调,分类指导,注重特色,发挥优势的原则,以促进中央与地方科技力量的有机结合,推进区域紧密合作与互动,促进区域内科技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为重点,围绕区域和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需求,建设各具特色和有事的区域创新体系,全面提高区域科技能力。

(5)社会化、网络化的科学技术中介服务体系

按照政府推动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发展与规范相结合,全面推进与分类指导相结合,专业化分工与网络化协作相结合的原则,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加强创新服务为重点,建设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