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研札记:教师发展中的思考力

 张福涛lu70kpm9 2020-04-10

在诺贝尔化学奖的百年的历程中,有一个极富传奇色彩的大神——斯特·卢瑟福。他首先是一名国际著名物理学家,是原子核物理学之父、继法拉第之后最伟大的实验物理学家、曾认为“物理学是科学,其他所谓的科学不过是集邮”。但1908年,卢瑟福因“对元素蜕变以及放射化学的研究”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成为他“一生中绝妙的一次玩笑”。

其实卢瑟福最传奇的,还是他作为一名老师的成就。在他的学生中,总共有丹麦的玻尔、德国的哈恩等10位诺贝尔奖得主,他的实验室也因此被人称为“诺贝尔奖的摇篮”。下面这个小故事或许能说明卢瑟福实验室的秘密:

 一天深夜,卢瑟福偶然发现一位学生还在埋头实验,便好奇地问:“上午你在干什么”学生回答:“在做实验”“下午呢?”“做实验。”卢瑟福不禁皱起了眉头,继续追问:“那晚上呢?”“也在做实验。”卢瑟福大为光火.厉声斥责:“你一天到晚都在做实验,什么时间用于思考呢?”

勤奋遭到斥责,看似委屈,实际上大有道理。

这让我想起许多一线教师的工作场景。起早摸黑,加班加点,身心俱疲。以致过去有人把教师比喻为只顾燃烧的“蜡烛”。这其中自然有许多不得已的苦衷。但我还是要说,勤奋和忙碌固然可敬,但这却不是教师工作的基本特质。专业性才是。没有专业性做支撑的勤奋更容易陷入盲目。

最可怕的例子就是“南辕北撤”。这样的事例在一线教育现场中并不少见。只是由于教育的长期性和隐蔽性,让我们很难追责。

专业、思想、主见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这需要建立在长期实践基础上的持续思考。

不愿思考,就难以改进。我们的教育工作就会在低水平的层次上持续徘徊。 

我一直觉得作为一名高年级的教师,如果学生以后记住我们的只是和学生一起在课外玩游戏,或者只是记得如何关心学生。而记不起我们的课有多么吸引人,我们的知识有多么渊博。我觉得这会是我们职业生涯的难以释怀的难堪和遗憾。

很多时候,我们都像是一只在日子的流水线上上奔忙的工蚁。所有的时间淹没在仿佛短期看起来很有价值的忙碌之中。一切看似通过勤奋都可以通向光明之顶,但事实上我们面对的玻璃做的天花板。

缺乏思考的习惯,就没有思维的力量,就必会受到现有认知的局限。所以我们不妨记下卢瑟福对学生的训导。不妨忙中偷闲留一只眼睛审视一下自己;不妨在夜深人静时,拿出时间进行一次人生的长考。

其实时间如海绵,挤挤总是有的。比如对于一个职场中的年轻人来说。起码需要时时思考三个问题:我必须做什么?我能做什么?我想做什么?

人生其实就如迷宫。这样的问题,问得多了,你就会慢慢建立起对自己人生使命的认知模型。

对于一个教师的专业发展来说。这样的思考习惯更是决定性的。要成长就要会思考。尤其是自我反思。

比如以上一堂课为例。这样堂课上的不错,你可能就要追问自己两个问题:一是上的不错的地方在哪里?二是为什么能够这个环节上的不错?

如果这堂课上砸了。依然是两个问题:一是哪个地方是你课堂上最不堪回首的遭遇?二是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这一类自我追问的思考,最忌讳把责任推给孩子,而把自己从中摘除。无论遇到什么情况,教师永远是课堂的第一责任人。遭遇课堂失败,其实在一个老师的专业成长中,是十分宝贵和必要的经历。是抱怨?还是不懈思考,寻求改进?一定是高手和庸众的分水岭。  

反思不只是针对自己。作为一个教师,一个知识分子,独立思考应当是最宝贵的素养。一样需要反思的是还有许多其他看似成熟的外部经验和思想。对于权威和经典,要尊敬,但绝不是盲从。不要让自己的大脑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对待外部的经验,当是以我为主,择善而从。

熊培云在《自由在高处》一书中说:“在一个广场上,人挤人,你不知道方向在哪里,但如果你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就知道周遭的种种拥挤对你来说其实毫无意义。”

自由在高处。由此你会看到更多的人生风景。在相对的高处,你能摆脱底层食物链的拥挤。

因为思考的力量,你可以往相对不拥挤的地方去,你也可以对眼前的一切不合理说不,你可以让你的身心相对自由。

著名教师吴非先生说:不跪着教书。我深以为然。教师一旦沦为“教奴“,那真是巨大的悲剧。

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说:“人是一支有思想的芦苇。”人的生命可以象芦苇一样渺小和脆弱。但纵然如此,人依然能够思考,获得思想高贵的力量。

教师更应该是善于思考的模范和榜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