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研札记:未来名师形象的不完整想象(三)

 张福涛lu70kpm9 2020-04-10

5.成为学习活动的设计师

未来名师的不可替代性将进一步彰显,他们不再是知识的搬运工。而变身为学习活动的设计师。对于学生所需学习的知识,可能需要准备两种姿态:一是绕到知识的“后台”,了解知识发生的来龙去脉。而是站在知识的旁边,看看这些知识与其他的知识的横向关联与学生当下生命的关联。

这样,教师设计的学习活动,才会形成有机的整体。

除了对知识的转化处理,学习活动还需考虑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路径设计。

我们当下的学习是按照“目标·教学·评价”的一元化阶梯结构进行组织的,他的优点是清晰、明确、适合于知识的大规模、复制化的传递。

未来学习要更关注个人化知识的创生,因此 “主题·发现·评价”多元化的“登山型“的学习将会成为学习活动设计的方向。有方向性的学习任务,但不指定学习的具体路径。有学习的竞争,但更需依赖合作。甚至会在高年级出现”教别人才是最好的学“这样的学习景观!在这样的学习生态里,未来名师应当成为会成为学习的设计师和导游。在一场真实的学习历程中,既是优秀学生的路边的鼓掌人,同时也是学困生的回应者和帮扶者。

登山型“的学习,每一步都需要学生去亲历,去发现,去寻找”一座山“的最适合自己登顶的路径,更关注了学习过程人的真实在场的体验。

学习活动远非我们眼见的如此简单。确切地说,学习就是一个暗箱。未来的名师,应当始终褒有对于深度理解学生和学习的专业热情和专业能力。我很认同一位专家所言,面对学习活动,老师需要有“显微镜”式观察能力,“望远镜”式预测能力,“导航仪”式指导能力。

6.成为永远好奇的创新者

未来,改变是唯一不变的事。

最近看到一个有意思的段子:话说在美国和墨西哥的边境线上,每天有一个男人骑着后座上放了个箱的自行车。边防警卫每天例行检查箱子,结果发现里面全是沙子。这样过去两个月,男人每天穿过边境,每次都带着一箱沙子。警卫明知他有问题,但就是啥都查不出来。最后,这名警卫终于崩溃了问:“求求你告诉我,你到底想走私什么?”男人回答说:“自行车啊。”

因为生活习惯的塑造,我们的思维会被定势和惯性牢牢锁住。未来名师的创新,首先在于思维的解锁,是对习惯思维方式的突破。

某种程度上说,未来名师遇到问题,可能不再是依靠勤奋的弯道超车,而是转换思维方式的换道超车。

这是一个后喻文化的时代。作为网络的原住民,我们的学生和后辈会在老师的视野之外掌握越来越多的新知识与新技能。文化反哺会成为未来时代的基本特征。

如何向学生学习,会成为未来教育的一个重要主题。我非常相信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可以诞生一个新世界。

往大了说,人类的进程中,每一次小小的进步,都凝聚着人类摆脱过去,面向未来的艰辛。创新的每一小步,都是一场血与火之歌。

什么样的老师会有什么样的学生。这也是去年底网上盛传任正非先生的高论“让优秀的人做老师,培养更优秀的人的”的立论逻辑。要让学生聪明起来,教师首先要聪明起来。要让学生有创新思维,教师首先得有创新思维。

我们呼唤名师更多个人化的专业创造。在未来的全球视野中,培育更多跨越时空边界的学生。

正如人生的逻辑难以线性。名师的专业生涯也难以按部就班。

但有一点是确定的,未来教育生活中各种真实的挑战,都会组织成未来名师思维飞跃,创新涌现的土壤和源泉。

这个话题的三篇连载结束了。我以最近看到的哲学家尼采在其《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一书中的话作为小结:“我是河边的栏杆,谁能扶我,便扶我吧!我不是你们的拐杖。”网上有人解读这话有两层意思:一是我愿意帮你,不管你是谁,只要你想要你就扶我,我就帮你。二是我的价值是建立在自己的位置上的。我之所以对你有用,是因为我在自己的根基上成长,不是迁就你成为跟你到处跑的拐杖。

我不是很清楚以这样句子作为这个话题的结束是否妥帖。但因为这句话让我难以忘记,就记在这里了。

以此文与朝向名师之路上的老师们共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