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育叙事:画三角形

 文渊论教 2014-02-17

博友“零星小语”曾谈到某次听初中数学课看到的现象,虽然过去了很长时间,但他所说的现象一直在我的脑海中萦绕。

在七年级的数学课上,教师安排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在本上随意画一个三角形。学生画完之后老师进行了统计,结果全班近50人,画直角三角形的只有两位同学,画钝角三角形的仅有一位,其余的都画成了锐角三角形。“零星小语”为此发出了这样感叹:怎么这样整齐划一?我真的惊叹学生思维的统一化。

为什么如此的整齐划一?这一我们的教育观念和思维方式都很有关系。

从教育观念上看,有很长一段时间,教师是课程的忠实执行者。教师不需要很多的创造,只要将教材内容忠实地传递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理解,就是最大的成功。让教师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参与课程的建设和评价工作,是新一轮课改的新要求,也是一个新的教育理念。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到现在也不过十二年的时间。今天学校里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在大学学习期间很少学习课程建设、课程评价等方面的内容,要他们很快承担起课程建设的任务是不现实的。现在学校里进行的课程改革,更多的还是在课堂教学环节的实践和探索,很多老师忠实执行教材的思想观念依然根深蒂固。这使得教师提供给所有学生的学习内容本身就是整齐划一的,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整齐划一也是可以理解的。

从思维方式上看,世人最基本的一种思维方式是因果关系思维。这种思维方式最为简单的关系是一种线性关系,沿着一条直线进行思考,前面的因导致了后面的果。很多课程在设置的时候,就是因果关系安排的,在编排上一定要将前面的一页内容学好,才能延伸到后一页的学习。

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思维并非是线性的,而是一种网状结构。就像食盐(氯化钠)晶体的结构那样。从网状结构中的某一点出发,要到达预期的目的地,其中的路径有很多种,有的人可能会选择一条捷径,尽快向目标进发,更多的人其实对起点和目标之间的路径是不清楚的,他们是一边探索、一边前行,中间会走很多的弯路、遇到很多的困难,这本身也是学习的组成部分,是他们今后能够自我确定最佳学习路径所必须经过的过程。

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很少关注到学生思维方式的这种复杂性,对这种复杂性的研究和分析更是欠缺。这使得教师总是给学生提供唯一的、线性的思维方式,教给学生的都是从起点到终点最快捷的思维路径。当孩子发现自己的思维方式始终得不到呼应时,他就会慢慢放弃自己的思考,跟着老师走了。因为没有了自己的独立思考,所以给出的问题答案整齐划一也就不足为奇了。

由此看来,要改变这样的现状,需要从两个方面做出努力:

一是打破一本教材统一天下的局面。教师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要遵循的是《课程标准》,是否需要教材,由教师自己来决定。《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学习内容,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材料,让学生自己选择其中的一部分开展学习。当我们慢慢淡化教材的作用,当教师能够根据学生自己的特征提供更加丰富的、适切的学习材料的时候,整齐划一的状况就会有很好的改观。

二是尊重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存在。课堂,不是给教师提供的展示自身才华的舞台,而是努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场所。我们要更加关注不同学生的思维特质和学习路径,并借助现代化的手段来记录和分析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特征,在关键的时候给学生的个性学习搭建台阶(脚手架),让他们能够拾级而上。承认多元思维的存在、尊重学生个性思维的发展,就会培养出一批思维活跃、个性多样的孩子,也有可能回答好“钱学森之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