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微专题:地质地貌(全)

 yg760 2020-04-10

考点1内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1.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内力作用中,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内力作用在地表形成大陆与洋底、山脉与盆地等,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基本形式

示意图

岩层变化

对地表的影响

例证

相互关系

水平运动

平行于地表,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

形成绵长的断裂带和巨大的褶皱山脉

喜马拉雅山、东非大裂谷

二者同时存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在一定时期和空间有主次之分。从全球范围看,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垂直运动

垂直于地表,岩层发生大规模的隆起和凹陷

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

意大利那不勒斯海岸的变动、台湾海峡的形成

2.板块运动与地貌

板块

运动

张裂

碰撞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互挤压碰撞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相互挤压碰撞

对地貌的影响

形成裂谷或海洋

形成高峻山脉和巨大高原

海沟、岛弧、海岸山脉

举例

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

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

马里亚纳海沟、亚洲东部岛弧、美洲西岸山脉

边界类型

图示

考点2外力作用与地貌

1.侵蚀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貌

2.堆积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貌

3.喀斯特地貌

(1)喀斯特作用的本质: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和沉淀作用。

(2)形成喀斯特地貌的条件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与喀斯特作用有关,喀斯特作用的进行主要取决于岩石的可溶性和水的溶蚀能力以及岩石的透水性和水的流动性。具体如下表所示:

影响喀斯特作用的因素

对喀斯特作用的影响

岩石的可溶性

岩石成分

可溶性碳酸盐类岩石,如石灰岩、白云岩

岩石的可溶性强、透水性好,喀斯特作用强;反之则弱

岩石的透水性

空隙、裂隙大,透水性强

水的溶蚀能力

水体成分

二氧化碳含量多,溶蚀力强

水中所含二氧化碳、有机酸、无机酸数量越多,水的溶蚀能力越强;反之则越弱

有机酸含量多,溶蚀力强

无机酸含量多,溶蚀力强

水的流动性

大气降水多,流动性强

水的流动性越强,水的溶蚀能力越强;反之则越弱

地面坡度大,流动性强

岩石裂隙大,流动性强

裂隙连通性好,流动性强

气候

气候温暖湿润的地区,水的溶蚀作用强烈,喀斯特地貌发育更广泛

4.不同区域的主导外力作用

区域

环境特点

主导外力作用

干旱、半干旱区

昼夜温差大、降水少

风力作用

湿润、半湿润区

降水丰富、地表径流量大

流水作用

高山地区

气温低、冰川发育

冰川作用

沿海地区

海水运动

海浪作用

5.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地貌

流水作用

上游山区侵蚀形成“V”形谷;中下游平原地区堆积形成冲积平原、三角洲等

冰川作用

高山侵蚀形成冰斗、角峰、“U”形谷等;山下平原堆积形成冰碛平原、冰碛湖等

风力作用

干旱区以侵蚀为主,但在低洼处也有堆积作用

6.根据风力堆积物判断盛行风向

(1)根据沙丘判断风向。沙丘的缓坡为迎风坡,如下图。

(2)根据堆积物的大小判断风向。堆积物颗粒由大到小的方向即风向,如下图。

7.流水、风力与冰川堆积地貌的差异

(1)从地表形态看:流水堆积地貌和风力堆积地貌总体比较平坦,而冰川堆积地貌多呈波状起伏。

(2)从堆积物质上看:流水堆积和风力堆积的物质分选性较好,往往是颗粒较大、比重较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较小、比重较小的物质后沉积;冰川堆积物则大小混杂在一起,无分选性。

考点3地质构造及实践意义

1.褶皱和断层的比较

褶皱和断层是两种基本的地质构造类型,二者在产生原因、结构特征和形成的地貌方面存在明显的区别,如下表所示。

地质构造

褶皱

断层

背斜

向斜

判断

方法

岩层形态

向上拱起

向下弯曲

岩层受力断裂并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

岩层新老

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

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判断

方法

图示

构造

地貌

未侵蚀地貌 

常形成山岭

常形成谷地或盆地

断层相对上升的一侧,常成为块状山或高地;相对下沉的一侧,常形成谷地或低地;沿断层线常发育成沟谷,有时形成泉、湖泊

侵蚀后地貌 

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

向斜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常形成山岭

图示

2.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1)利用地质构造找水——向斜槽部、断层处

向斜

岩层向槽部倾斜,利于地下水向槽部汇集,故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

断层

地下水出露成泉

(2)利用地质构造找矿——向斜槽部探矿、背斜处找油(煤、石油、天然气均在地质历史时期的沉积岩中形成)

煤矿

向斜部分的地下(背斜顶部易被侵蚀,背斜岩层中的矿石很可能被侵蚀掉)

注意:背斜处开采煤炭等,易发生瓦斯爆炸事故;向斜处开采煤炭,易发生透水事故

油、气

背斜岩层向上拱起,油气质量轻,分布于背斜顶部;背斜是良好的储油、储气构造

(3)利用地质构造确定工程建设

避开断层

断层处易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造成建筑物坍塌

隧道避开向斜

向斜是雨水汇集区,建隧道可能会变为水道

隧道选在背斜

背斜的岩层呈天然拱形

考点4河流地貌及流域地理环境特征的判断

1.河流地貌的类型及成因

2.河流流向的判断

(1)根据一条等高线,判断河流流向

(2)根据一组等潜水位线,判断河流流向

(3)根据湖泊或水库上下游的水位变化曲线判断河流流向

(4)根据河床的深浅判断河流流向

(5)根据城市合理规划图判定河流流向

在城市规划中,需清洁水源的工厂(如自来水厂)应位于河流上游;会造成水污染的工厂(如化工厂)应位于河流下游。故上图中河流自北向南流。

(6)根据河流地貌类型判断河流流向

(7)根据河流沉积物颗粒大小判断河流流向

一般地,河流上游沉积物颗粒较大,且棱角分明;河流下游沉积物颗粒较小,且呈浑圆状;入海口处沉积物颗粒最小。

(8)根据时令河虚实线判断河流流向

时令河一般越向下游水量越小,在旱季时流量变小甚至干涸,随季节消失的部分在地图上用虚线画出,河流由实线处向虚线处流。

3.根据河流判断地形特征

(1)根据河流流向可判断地势的高低,河水从高处向低处流。

(2)根据水系特征可判断地形类型:向心状水系对应的地形部位为盆地;辐射状水系对应的地形部位为山顶。

(3)根据河床宽度判断地形:若河流河床较宽,则说明该河流流经平原地区。

(4)根据河道形态判断地形:若河道呈蛇形弯曲,则说明该地为平原。

4.根据河流的水文特征判断地理环境特征

(1)若河流含沙量大,则说明上游植被覆盖率不高,水土流失严重。

(2)若河流有结冰期,则说明该河所处纬度较高或海拔较高。

考点5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影响

山区交通建设的一般原则

原因

实例

交通

运输

方式

首选公路运输,其次是铁路运输

①山区修建交通线的成本高、难度大;②建造公路的成本、技术难度较铁路小

西藏先有新藏、青藏、滇藏等公路,后有青藏铁路

线路

走向

①线路选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②线路一般呈“之”字形,尽量与等高线平行;③避开陡坡和地质灾害多发地段;④尽量选择两点间最近距离,尽可能多地经过居民点;⑤少占耕地

①节约建设成本;②降低施工难度;③保障施工安全;④降低运营成本和提高运营安全;⑤减少桥梁或隧道工程

①同蒲铁路沿汾河谷地伸展;②陇海铁路的西段沿渭河谷地伸展;③襄渝铁路沿汉江谷地伸展;④成昆铁路按地形大势曲折伸展

线网

密度

一般来说平原、缓丘、山间盆地、河谷等人口稠密和经济发达的地方,线网密度大

山区人口多集中在河谷地带,这样可以联系较多的居民点,方便人们出行,疏散较多的客货流,从而提高营运量,增加经济效益

南疆铁路和兰新铁路均沿山麓分布,连接绿洲延伸

2.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高原地区

山区

冲积平原

自然

条件

地势高、气候寒冷

较好

河流地貌类型

深切的河谷

山前的洪积扇、冲积扇和河流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

冲积平原

河流地貌条件

发育于其上的深切河谷地势低,气候温暖,两岸泥沙淤积而成的河漫滩平原,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

地下水或地表水资源比较丰富,并淤积有肥沃的土壤

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而且河网密布,有便捷的内河航运和海上运输

聚落

分布

大多呈带状分布在深切河谷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上,如雅鲁藏布江河谷,聚落分布呈狭长的带状

大多分布在洪积扇、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上,呈条带状,或蜿蜒分布于山前,或沿河流两岸发展

有的沿河发展,形成沿河聚落带;有的沿海岸发展,形成沿海岸聚落带

考点6主要地质灾害及防御

1.地震

(1)成因及影响因子

①地震发生的原因:多为构造地震,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不稳定,岩浆活动频繁;也有陷落地震和人为诱发的地震。

②影响烈度(地震破坏程度)的因子:震级、震源深浅、震中距、地质构造、建筑的抗震能力、发生时间、发生地点。

(2)危害: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危害最大;次生灾害——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表物质滑落,阻塞河道形成堰塞湖。

(3)防御措施:加强地震监测和预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加强宣传,提高民众的防灾、减灾意识;提高震后救灾应急能力;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加强国际合作等。

2.崩塌、滑坡、泥石流

(1)成因

①崩塌、滑坡:地表破碎,地形坡度大;外力作用,如气候湿热,风化强,多暴雨。

②泥石流:特定的地质形态和坡度;大量的泥沙、石块;集中的水源。

(2)危害:加速地表侵蚀,造成水土流失(生态破坏);破坏农田、城镇与村庄、工矿企业、道路等;造成人畜伤亡。

(3)防御措施:加强监测预报,建立应急预警机制;修建护坡工程,锚固山体;植树种草;确定潜在发生灾害的位置;加强对山体的观察;对高风险区的居民及时疏散迁移。

自然灾害分布、成因与防御措施的答题方向

(1)自然灾害分布

分析角度

答题方向

空间分布

集中分布在××地区;由××向××减少(或增加)

时间分配

主要发生在××季节;××季节多发,××季节较少

(2)自然灾害成因

分析角度

答题方向

自然原因

地形复杂,地壳运动频繁;季风气候,降水变率大;气候异常(久旱或持续性降水)

人为原因

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加剧了灾害的发生,如毁林开荒、围湖造田等

(3)防灾措施

分析角度

答题方向

非工程

措施

加强灾害的宣传教育,树立减灾、防灾意识;建立健全法规体系;加强对灾害的监测和预报;建立灾害应急机制,提高应急救援能力等

工程措施

修建各种减灾防灾工程,如在河流沿岸建防洪大堤、建防护林、实施护坡工程等

来源:综合自启迪慧想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