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部队突围伤兵怎么处理?看日美和我国的差距,才知什么是残酷无情

 汗青正浩 2020-04-10

当年那部《士兵突击》让人热血沸腾,特别是那句“不抛弃,不放弃”的口号,更是激荡人心。然而在真实的战争之中,特别是在突围战中,想要做到这一点非常难。

突围不过是逃跑,没法带上伤员

战争是残酷的,一旦陷入敌军的包围圈,那必然是敌强我弱,九死一生。如果包围在一个城市里还好说,毕竟每个城市都有相应的库存,支撑的时日会稍微多一些,而如果在野外被包围,通常野战部队携带的干粮和弹药并不多。

被包围就意味着没有供给补充,要么殊死抵抗,等到弹尽粮绝时全军覆没。要么就是选择突破口逃走,想办法找到退路,保存实力,留得以后东山再起的时机。

换一句话说,所谓突围也只不过是撤退或者是逃跑。

所以参加突围的士兵通常都是有战斗能力的,而对于已经负伤的士兵,特别是重伤员来说,他们参加的意义就并不大了。虽然说起来似乎比较残忍,但实际上,重伤员通常会是被放弃的对象。

试想一下,在古代战争也好,现代战争也好,如果真如电视剧许三多那样拖着负伤严重的战友走,能成功突出重重包围,到达安全地点的几率能有多高呢?每个受过军事训练,有过战争经验和常识的士兵其实也都明白这一点。

在战场上不成文的规定就是士兵掩护将领,轻伤员掩护精兵突围。重伤员要么到时候当俘虏,要么等待敌人到来的时候想方设法同归于尽。要么毫无反抗能力,最多找个地方隐藏起来,默默等待着敌人到来时对自己疯狂的屠杀。否则的话突围就没有意义了,还不如就地投降或者殊死抵抗,直到牺牲最后一人。

长征突围中的尽量不抛弃不放弃

长征其实就是一场突围战,为了保存革命实力,跳出敌人包围圈的一种无奈选择。行走在气候严寒、空气稀薄的雪山,人迹罕至、遍地沼泽的草原,对于正常人来说都非常吃力,很多人都只是想坐下来休息一会儿,就没能站起来。

所以在长征之前,不能走动的重伤员会被安置在同情革命的当地老乡家,并且尽力留下一些钱和粮食,希望他们能得到最好的照顾,期待他们活到革命队伍打回来的那一天。而能有行动能力的轻伤员则专门有人负责照顾他们行动,尾随队伍缓慢前进。

要知道这是非常难得的,毕竟一个轻伤员最少要搭上一个健康士兵照顾,本来稀缺的粮食和药品也得可着伤员来。因为长征条件实在太艰苦,所以伤员死亡率极高。然而这也算是“不抛弃,不放弃”了!

日军美军的做法不同

而在二战中,日军的伤员的命运就非常糟糕了。在日本军国主义鼓吹的武士道精神中,士兵成为俘虏是非常可耻的,如果一旦陷入包围,很多伤员会选择自尽,以此表达不想受辱和对天皇的忠诚。

对于那些不忍心对自己下手的伤员,其他人还会用刺刀进行“帮助”,甚至趁重伤员行动不便之际活活将他们烧死。认为这样才是军人最正确的选择。

与此不同的是,在近代西方国家的军事理念中,选择投降并不是可耻的行为,他们认为人的生命才是最宝贵的,所以在战斗力损失到一定条件下,部队指挥员有义务有权利命令士兵放下武器投降,而不是选择突围这种惨痛的方式。当然也由于日内瓦条例 ,正常情况下对待俘虏的态度都不是选择虐杀的。

如果一定要选择突围的话,指挥员们首先考虑的是自己运输伤员的能力和方式。比如说在抗美援朝战役中,美军陆战一师深陷志愿军的包围圈,在突围中送走了所有的伤员,就是因为他们提前修好了飞机场。

一旦发现情况不妙,飞机场立马启动运送重伤员。轻伤员则是通过卡车,吉普车,甚至是坦克这样的陆地运输形式送到安全的地方。

因为他们事先做好防御工作,警觉性比较高,又有空军优势,所以最后他们在身陷重围中整体突围,损失较小,没有留下一名伤员,创造突围中的奇迹。

当然因为战争时间长了,美军了解到中国志愿军对俘虏确实优待,不仅不打不骂不虐待,而且还宁可自己饿着肚子,也要省出干粮分给美军俘虏。所以在有时美军突围之前,还特地把原来放在隐蔽处的重伤员,摆在比较显眼的地方,等待着中国志愿军随时发现,及时救治。

没办法,战争就是这么残酷,希望世界永远和平,希望任何部队都不会面对如此艰难的选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