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走丨 漫漫西口路之:包头 (下)

 昵称45109175 2020-04-11

【7】

包头占据阴山中部,除南面少量台地、敕勒川和北部达茂草原外,四分之三是阴山山地。

阴山也称“大青山”,古藉中记作“黑山”、“秦山”、“大斤山”、“青山”,辽金元时称“天山”、“祁连山”,明嘉靖年间正式命名“大青山”。明代蒙古文献蒙语意为“哈喇温纳”,也作“达兰·特力棍”,后改“达兰哈勒”,译意为“众多的黑山头。”古老通名也泛称阴山。

阴山,横切北方,南临黄河,东望首都,北界蒙古,西抵大漠。是塞内外分野的大屏障,南北之界,阴阳之界。重叠绵亘的山体,削弱了由西伯利亚南下的寒流。成为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交接地带。一年四季展现多种容颜景观。登上峰顶,就升成一个大气势,挺拔、活力、高度、卓越、坚强、抗性、刚毅,将生态世界分割为不同气势。一种普遍的和谐就建立在变化多端和参差不齐的基础之上。

我在阴山之中生活工作半生,不离不弃,情谊缠绵。作为包头人,深感居之娇傲,靠之雄厚!

从黄帝轩辕氏的云族,由昆仑山一带沿山麓东迁而来,之后各族便不断以农牧和争战活动于阴山。《山海经.大荒西经》中记载的许多部族,以及后来有史记载的塞北匈奴、契丹族辽、女真族金、党项族西夏、蒙古族元、满清,都进入或跨越阴山,演绎史剧推进中华民族融和进程。

因此,阴山蕴含深远沉重的文明史,而不是寒凉贫脊的蛮荒地。包头是它冠戴上的一颗明珠、历史卷帙中辉煌的册页。

阴山,始终充当着北国伟大民族的摇篮,向所有靠近它的生灵伸出手臂,把大漠双手奉献于游牧民族,也热情欢迎“走西口”和五湖四海到来的人们。它身怀金银、钢铁、稀土等矿藏。在个别地方或夹层中还有共生“高岭石质泥岩”和“高岭石质泥岩夹矸”(煤矸石)显示蕴藏的煤矿。那些沟岔中的牧户和“走西口”定居下来的农家,在它的躯体上放牧和开垦土地,饱经风霜,勤劳谋生。它是我们抬头可见,举步进入的最平常普通的主要靠山。人若想寻找真正的自由,就必须去体悟最简朴,最原生态的生活方式。大山与荒野所给予我们的是最恒久而又近在咫尺的自然。它是感动我们心灵、激发我们思想、点燃我们梦想的一座取之不尽的宝库;它赋予我们以健康,智力以启迪,灵魂以快乐。

行走阴山,想起那些古诗:“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汉兵屯在轮台北,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岺参);“大漠天低四野园,黄沙千里绝人烟。此生梦断封侯想,也到阴山敕勒川”(清.余正酉)。

上山登峰,过沟跨谷,以迁陡大视角,俯视人与自然,古与今,在形象思维与逻辑中兼容并蓄,以双重心理和多维视野观照,生发历史与当下的交织互动。时有对立或反差,但最终在理性与情感的中和中融合在一起。

跟着先人的足迹,由沟谷古道进入大青山,从东往西:

美岱沟,大青山里最长的一条,发源于乌兰察布武川县纳令沟,与古单于道白道交错,流经固阳县,进阴山、九峰山美岱沟大峡谷,九曲十八湾。全长220里,水流由小而大,由溪成河,流域面积900平方公里。出山沟过敕勒川注入黄河,形成黄河美岱古渡。沿途有“回龙湾”“王墓”遗址,有八路军大青山抗日游击队指挥部,有很多古村落废墟。古道可通固阳怀朔古城、达茂旗敖伦苏木古城。

水涧沟,《苏塞沟门七圣庙竖建石刹碑志》(1893年))记载:“村人引水种植,穿田绕屋,昼夜潺湲,其烟林一带,花果千家,而其春蔬早献、秋果晚凋。至于山怀水抱之景,隔篱对饮之趣,虽桃花源里之境亦不过如是也。独是沿村之景趣既佳,庙所之风致尤备,即以踏涧石,则清风在袖。坐苔矶,则弱柳垂肩。其间廊槛楼台俨如一幅图画。”这一美景,足可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媲美。而此情此景正是“走西口”的与本地人们共同打造。  
  
水涧沟门曾发现庙湾新石器时代人类文明遗址。在这些遗址上有数量众多的围墙、房屋、祭坛等石基残存和品种众多的石器,花色、纹饰繁多的陶片,经考古人员鉴定属“阿善二期、三期”的文化遗存。

水涧沟旧称苏尔哲谷,意为“穿山沟”。其水名苏尔哲河,发源于石拐区吉忽伦图苏木水涧梁,全长59.4公里。1867年,萨拉齐同知文山组织“走西口”安家群众,在水涧沟凿开长20米、宽1.7米的石门,引沟水浇灌沟门村田地,日可灌地百顷。

这里走出土默特辛亥革命三杰之一云享,同盟会任命的绥远将军。其子云继先为黄埔军校四期学员,与李大钊、邓中夏、赵世炎为北京蒙藏学校同学,后参与策划“百灵庙抗日暴动”。还有清末农民起义首领宋景诗失败后隐居于此。乌拉特东公旗太保官府曾住绍卜亥村,巴云英司令多次前来视察。

五当沟,自明安川为源头,水流经石拐区,向南入大青山峡谷,出东河区沙尔沁注入黄河。五当沟古道,充滿历史之谜与神秘故事。有新石器时代生活遗址;汉代烽燧、城障遗址;大拐弯处有古城遗址,村南山上有险要“石门”。有专家说这就是《水经注》记载的“石门水”,这条道就是著名的石门古道(与《汉书.地理志》记载不合)。贺龙攻打包头城时部队曾经过这里,指挥部就设在南面老爷庙山上。

五当沟是大青山北麓重要“马驼商贩古道”,东通土默川、归绥,北连阴山古刹五当召、固阳、武川,西到包头,半道有后坝古城,是赵长城从水涧沟走出进入石拐区的第一座障城,也是包头辖境内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战国古城。它的西面还有克尔玛古城和烽燧,石拐区在旁边建筑“胡服骑射广场”,塑赵武灵王铜像。

五当沟煤炭资源丰富。石拐区政府——阴山内山地唯一县区政府住地就在三沟(五当沟、正沟、西沟)汇合口的东山上。日寇侵华时修专线铁路掠夺煤炭和其它矿产。

由此向北,逐步进入高原低山丘陵地带,气侯也明显变冷,与大青山南土默特、包头城郊一带相差一个节气。是地理、气候、农耕游牧的明显分界线。这里聚居蒙古族牧民、“走西口”务农和下煤窑的汉民、毗邻内蒙古最高最大黄教喇嘛庙寺院,又与老包头、敕勒川交通最多最方便。我多次深入采访调研,认为也是晋陕冀鲁、蒙古族、藏传佛教、土默川、老包头多种文化交融最典型的地方。

阿善沟,从遗址发掘推断,五层迭压一地,至少在五千年前就有人类活动。仅大青山,还有后营子前湾、蓿亥沟、沙图沟、九峰山、阿刀亥、水涧沟门沙湾子、腮大坝、三岔口等原始文化。

包头博托河(东河槽)在大青山南麓,座落在阴山主脉向北弯进的断带台地上,可见赵长城明显土夯遗迹、烽燧台墩。从发源地到入黄河的二十多里流域,密布20多个村落。我调查和三次采访民间故事中,多数是“走西口”到来的晋陕人,还有甘冀鲁豫蜀等地的,主要靠租种巴氏家族和蒙古地维生,还有打零工、挖煤、拉运的等等。

昆都仑沟谷,是大青山乌拉山之分界,也是闻名华夏之“古道”。向南过鄂尔多斯高原直通陕西咸阳,北出阴山可通大漠,是古代中国各民族来往阴山南北、农耕文化与草原文化及游牧文化融合贯通的“高速公路”。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经此处向北勘地……

古城西北套路壕原是黄河古道,乌梁素海是黄河遗留故地,沃土肥田千顷,秦汉时著名的北假屯田之地,以后为“走西口”农民大有用武之地。

昆都仑河谷古称“石门水”,发源于固阳春坤山,流经固阳城北,过大青山与乌拉山界谷,平缓舒展,于九原郡麻池镇入黄河,全长250里。修筑有把守关隘要道的石门障,向北两岸有孟家梁、燕家梁等古城,还有明安古城、梅令山古城、奴气沟古道城障、冯湾古城、缸房梁古城。沟谷南口小山上还有障城、古城。昆都仑古道平坦宽阔,直至北端缸房梁有“走西口”产物“大兴公”商号。

梅力更沟古城是赵长城在包头段的最西头,两座城障,黄土筑造。附近还有东西烽燧,临黄河据阴山镇守隘口。

包头西的哈达门沟,在乌拉山东头,连接阴山南北。依山筑古城,与九原郡麻池古城、五原县古城成品字形,从战国开始使用到北魏。从南口进入阴山可直到固阳大鸟兰古城。古籍中所称“金津”,是沟河中有金矿脉沙,现在是我国重要“脉金”大矿,看来古代人就已经发现了。

我行走于上述沟谷山峰和滩川之间,看着那些以朝代、帝王将相美人、历史事件留名的古迹遗址,想得很多很远很广很深,这些以人民血汗建筑的工程,究竟有多少于人民有利?数以亿万的名字掩没于历史尘埃之中,只留下沟谷坡梁间莫名的土窑洞、石头房废墟。也有一些仅有二三百年历史,以“走西口”人原藉,诸如“代州窑子”“府谷地”、“河曲村”、“保德山”之类起名的乡村。通过那些符号名字,可以揭示一些表象下的内容,进而“按图索骥”,探求更多东西。由此我想到、也证实了著名国学大师、历史大家钱穆先生的研究发现:“中国文化的发生,精密言之,并不仅赖籍于黄河本身,还依凭黄河的各条支流。每一支流两岸和其流进黄河时两水相交的那一个角里,都是古代中国文化之摇篮”(《中国文化史导论》)。

【8】

据我的走访调查,“走西口”的晋陕冀甘等人使包头乃至内蒙古中西部农业开发有了本质的改变。形成“山地”(包括丘陵)、“滩川”、“高原”三种型态和相应村落。将包头农业的生产价值充分发挥,可称为历史上这一地区的“二次农业革命”,这一点非常重要。

村落之存在,是因为适应农业生产的一种居住形态,无论大青山山区(包括“大后山”)、土默特川原还是北面的高原草地,迄今为止还是适合农业生产的居住形态。

农业生产(包括半农半牧)是乡村生产的主要内容,乡村是农业生产的地域场所,这是乡村与农业生产的基本关系。

包头乡村的生产主要表现在农业、牧业和家庭小型手工业。没有这三方面相辅相成,乡村就没有可持续的农业生产。

农民之住所村落,与土地贴近相连,便于耕作管理。大青山间、土默特、北面丘陵高原地带都有“走西口”农民居住过的土窑洞、土木结构老屋和石木结构老房遗迹,也有少部分保存完好的,它们存在于山坡沟谷、荒野滩头,看上去好象就是自然的一部分。父母“走西口”来包头,一直生活于其中。我就出生于山沟土窑洞中。以后工作也常住在山区窑洞老房。出门走山路,融入自然中。

可以看到,凡是没有了乡村的,土地基本上荒芜,即使还有点农牧业,也是不可持续的。人们只在偏远的土地上种和收,地力得不到维护,可持续的农业变成了没有责任的农业。

很多人崇尚过去的农牧业,就是因为那时的土地非常肥沃,农牧林草相得益彰。林草农养牧,畜牧业与林草生态和谐平衡,还可反哺农业和自然林草。

我网购一本20世纪初美国国家土壤局局长富兰克林·金专程考察中国农业后,撰写的《四千年农夫》一书。他认为,中国传统农业是一种经久农业,倡导美国学习借鉴中国的传统农业。后来美国农业学习得很好,秸秆还田,休耕轮作,施用牲畜粪便等有机肥。他虽然说的是南方和华北南部情况,与我亲自耕种过的阴山土地情况大致相同。

另外,传统乡村手工业,诸如制造农具、编织、缝纫、乡村工匠从事的多种营生,只有在传统乡村的环境下才能够保存。

现在,很多传统手工业仍在延续,有的还革新改进为产业化、工业化,比如乡村的柳编、年画、部分工匠行业、风筝等,某些地方还实现了规模化生产。

但这种规模化生产已弱化了乡村手工业的文化内涵。比如过年写对联、剪窗花等,以前都是农民自己的事,亲戚朋友、邻里乡亲也来参与。一副对联、一幅窗花凝聚着人们的祈福和对未来生活的期望,这种文化效果不是市场上可以买到或商品可以相比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李培林教授在他的《村落的终结》一书中指出:村落之所以为村落,不仅因为其务农,还在于其拥有耕地。耕地是村落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具有不可替代性。不论在什么地区,村落大还是小,都建在离耕地最近的地方。

现在一些地方出现了耕地与村落相分离的现象,结果对农村、农民、农业都产生了不利影响。

“走西口”的农民所携带的内陆传统乡村生活与塞外农牧业融合形成的农牧及小手工业体系,以农牧业活动为基础,与小手工业一起,不仅是农民重要的谋生手段,也是其生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村落里,农民虽然没有明确的时间观念,但有严格的季节约束,耕种管收藏都顺应“节气”时令。生活自给性强,主要消费品依赖于土地、山林、草场。传统乡村生活方式中的许多优秀成分,体现着农牧民的生存智慧。实际上是一种带有原始性质的绿色健康生活方式。很多方面一直延续到建国初期,给生活于山区儿时的我留下深刻印记。那是一种有机、低碳、慢节奏的生活方式。现在人们出于对健康的追求,重新返思分析那些乡村生活价值,但已经失去了它太多的根基。

传统村落是在大自然中,依据当时急欲求生的需要和感受而形成的,是一种与大自然复合、和谐、有序的空间。人们生活在乡村,可以满足很多不可替代的需要。乡村里有人们需要的生活元素或要素。

在乡村,粮食和蔬菜基本自给自足,一些简单的生活用品也可以自己生产。新鲜的空气、缓慢的生活节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与自然节拍相吻合,与树木花草鸟兽共命运,有利于生命和人的健康成长。

那种乡村生活,对不可再生资源消耗极少,不以牺牲生态为代价,更符合生态文明理念。农民的生活方式中,包括习惯和习俗等,许多原本就是符合生态理念的。比如就地取材、自我满足等。农民自己种的东西吃不完,或者送邻居或者上集市上去卖,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无假冒无毒素,完全是安全绿色食品。

据史料记载,大青山在明代嘉靖年间(约460年前)到清初,是云杉、油松的茂密森林,我在九峰山深处、吉忽伦图庚毗沟和乌拉山大桦背等处看到可以联想它的影子。儿时我就住在大青山腹地四面环绕山林的小村,一条山沟前后五六家农户,后来又向西北迁居又一山村,七八家都是在土坡掏挖的窑洞里居住。上学后仍然行走于山林小径。参加工作后,也经常走村跑乡、进山入沟。

那时乡村的生境基本上还是一个完整的复合生态系统。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有人工种植的粮食、蔬菜、水果,还有数不清的次生树林,野草、野花;有人工饲养的家畜、家禽,也有很多野生动物。

在乡村,可以近距离接触土壤、河水、明媚的阳光和多样的地形等。乡村就是一个生物与环境协同共生的系统,它包含几方面的良性循环:一是种植业和养殖业循环,养殖业可以让农民种植的所有作物都配上用场,几乎没有垃圾。另外是生产和生活的循环,人畜生活垃圾多数回到田间,腐化降解,肥田壮苗。

乡村生态系统的循环是维持乡村可持续生存的重要保障。农业循环只有在村落中才能完整进行,说明农业与村落的关系。这种循环也是指导农业生产的思想基础。从事农牧业劳动,经过长期经验积累,相互巧妙组合。一旦某个环节脱落,就关系到一种文化的削弱,从而导致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

乡村生态功能,在农民种庄稼、种树对空气的净化和保持水土的作用中得到体现。我看到,一些山区草原村落,周围的物种、微生物群落等相对于其它地区明显友好,这有助于生物多样性的存在。

美国环境伦理学家罗尔斯顿认为,在城市、乡村与荒野这三种环境中,乡村扮演着帮助人们思考文化与自然问题的重要角色。这在他的《哲学走向荒野》和其它著作中有精辟论述。赛珍珠、黑塞、蒲宁、杰费理斯、巴勒斯等作家,从不同视野,用他们高超的文笔,形象生动地展现了不同地区乡村的优美境况。

中国乡村,特别是山村,是城市与自然荒野之间“最优美的地方”(赛珍珠语),是处于文化与自然的极端之间的缓冲地带。城市依赖乡村的支持而持续,乡村在某个意义上是被驯化后的自然,乡村体现着人类生产与自然荒野的相遇、体现着人类对自然的合理利用。

在那里,我们看到顺从自然的和谐共生。乡村让人们从另一个角度,看待人们对自然的管理、利用与控制,这就是乡村的生态文化。

乡村人家一般是开放透明的,有什么事是瞒不了村人的;村落里有自发形成的休闲、娱乐等公共场地,如老榆树下、十字路口、水井边、向阳处等。村民往往聚集一起聊天、传播信息、商讨议事等等。大部分村落的大部分住户是“走西口”来的,稍微本地化的语音中充满原故乡和一路走来的故事,内容丰富,情节曲折,打动人心。其中蕴含多种文化元素、风俗习惯和礼节仪规。人们可以从中学到一些知识,了解地方国家新闻,谈古论今,协调家族村人矛盾等等,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同时起到多功能的教化作用。

乡村也是文化传承、保存的主要陈地,这是它的特定环境决定的。

乡村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诸如勤俭敦厚、吃苦耐劳、尊老爱幼、邻里和睦、热情待人、助人为乐等等。它存在于一个群体,形成约定俗成的束缚和社会行为准绳。最明显的就是晋陕人的艰苦勤劳、精细节俭与蒙古人的豪爽憨厚结合起来的品格。

乡村中还有许多体现文化实体的物事,比如祖坟、祠堂、庙宇、牌坊、戏台、家谱、时分节令讲究、礼仪聚会规矩等,这些都有它的文化内涵,对人们的行为有很强的规范作用。如院落建筑格局、祠堂供列位次、红白事宴席位、坟地布局等,都有一定规则秩序。

在乡村的熟人社会里,除了物质上的互通有无外,还有许多精神上的交流影响。如果没有了乡村,一些文化也就不存在了。因此,保护古村落和一般村落中的重要历史文化元素,是十分必要的。

所有村落都具有生产、生活、生态、社会和文化等价值,都有其存在的意义。文化不仅保存在古村落里,也保存在所有村落里。

乡村应有的价值,存在于一定地方和形式当中,分析其对社会发展的价值以及保护、传承优秀乡村文化价值,在当今形势下尤为重要。

西方有一个非常著名的说法,叫‘上帝创造了乡村,人创造了城市’。因为从有人类社会开始,乡村就出现了。乡村这个文明形态,是慢慢发展起来的,在某种意义上就像西方人说的是上帝恩赐的。城市则不同,它完全是人在某种文化引导下创造出来的一个新东西。”

【9】

出东河区(老包头)南行,我步走过“复成元巷”,脚下就是黄河故道,因大青山洪水常年冲击成台地,嘉庆卄四(1819)年黄河南移。继续南行约一小时,就看见南海子。资料上说是同治十三(1874)年因土右旗毛岱渡口塌陷,官渡迁来南海子。后来还迁到西头的王大汗村南,又复迁回来。黄河包头段有14处渡口,由水路北上“走西口”的,大部分在这些渡口上岸。包头皮毛集散全从南海渡口(称“洋行湾”)走水路运输。

清末民初,航行期间南海码头有民船800多条、牛羊皮筏300余只,最多时船筏可达2000余只,码头上人马驼车云集,一派繁华喧腾景象。

黄河南移,北面低洼地就空出数百亩成南海,与黄河连通成湖泊,人称“塞外西湖”、“小河套”。    

乾隆年间,“走西口”的人们来到这里,租押蒙古人“户口地”,马上形成村落。随之也有了肉铺、饭馆、拉脚行、旅馆、杂货店等。成为黄河上游“第一大码头”。山西偏关“走西口”来包头做过县令的刘澍有《咏南海征帆》赞道:“大河西来折向南,下达豫鲁上青甘。中经紫塞成商埠,岸口漁村妙景观”。初春我来吃“开河鲤鱼,”夏秋日,到这里徜徉漫步,如临南国渔村海港。泛舟水上,微风拂面,于绿蓝海面浮想联翩;波澜不惊,银斑闪烁。水天云影,一碧千顷。群鸟聚集,飞翔时而贴近水面;众鱼游泳,戏水忽然跃于波浪。

下船上堤,环海岸芦苇蒲草边绕行,葱茏碧绿,醒目洗肺,小乔灌木沿堤坝,野花水草如彩绘。

环堤一周,眺望八千亩水面,欣赏层帆叠影、时空码头、亲水沙滩、南海问茶、双龙吐翠、唐宋遗风、雁渡苇荡、九色彩鹿、西湖景石等佳美胜景。六万平方米的北广场,“南海”主题雕塑宏大气派,赫然夺目。更有水上大世界、南海会馆、  黄河生态渔村等,集旅游、商务、休闲于一体,“黄河金鲤”品牌响亮中外。

黄河以北至南海,有两万亩湿地,生长200多种野生植物,栖息近百种水禽鸟类,几十种小动物。成为国家级湿地公园。继续向东西延伸改善,在包头境内214公里黄河北岸,打造5A级塞外独有的景观区。

至东面“博物馆”,参观生态图片、鸟类及动物标本,维妙维肖,栩栩如生,配上鸟鸣海风等现代音响,令人耳目惊艳,如临蓬莱仙岛、东海美境。

【10】

包头历史上形成很多古道,四通八达,几乎流传所有朝代的故事趣闻。每条古道也是“走西口”的农商通道,时有兵匪出没。前文提及部分古道和黄河南海水路码头,下面专论古道,读者可进一步通晓包头“塞外水早码头”之缘由。

秦直道。秦统一中国后,为北抗匈奴,令蒙恬率大军屯“河南地”(伊克昭盟),于阴山筑长城,同时修南起陕西淳化,北至包头麻池直道。此道既可运兵,又方便皇帝巡视,故称“圣人条”、“天子道”。秦始皇第五次出巡死于沙丘(河北邢台),“遂从井陉抵九原(包头)”,再走直道拉回咸阳。后来司马迁为写《史记》,走直道来到包头。

稒阳道。由昆都仑沟口入阴山,经固阳到达茂旗。汉武帝北击匈奴,收复包头故地九原郡,又筑长城拒匈奴于漠北。又遣太仆公孙贺率军出九原,走稒阳道至达茂百灵庙。次年武帝亲巡稒阳道,北登“单于台”(乌拉特后旗),勒兵威慑匈奴。之后武帝令光禄勋徐自为沿道筑光禄塞远达千里。竟宁元(前33)年,元帝和亲,王昭君即从西安北上,经榆林、东胜至包头走稒阳道,嫁给匈奴呼韩邪单于。汉末,女诗人蔡琰(文姬)被匈奴掠嫁左贤王,曹操以金璧相赎,文姫由稒阳道归汉。她的《胡茄十八拍》中有包头故地“古戍苍苍烽火寒”的描写。

中道、白道。北魏以来称稒阳道为“中道”,呼和浩特经武川、固阳到达茂称“白道”。怀朔镇为中道咽喉。魏孝文帝亲巡中道。北魏出中道抗击柔然入侵。花木兰替父从军“旦辞黄河边,暮至黑山头”,“万里赴戌机”正是在中道。北魏六镇就是扼守白道破六韩拔陵起义。参加起义的高欢由中道攻占中原进而控制北魏。他临终前还念念不忘民歌《敕勒川》。

参天可汗道。唐代,突厥称雄阴山之北,代州道、与通漠道行军总管李靖、李勣于白道阻战。次年东突厥亡。贞观20(646)年,唐太宗灭阴山北的薛延陀汗国。诸部酋长尊太宗为“天可汗”称号,在回纥以南、突厥之北分别开邮路、驿站。经此道互往来。

回纥道。也称回鹘道。唐在黄河北建三受降城,中城就在包头昆都仑河东口岸,东至单于大都护府(和林格尔),东南至洛阳,西南至鳞州(神木),西北至德军经延川至长安。或经东受降城(托县)、太原转西至长安,通称回纥道。唐肃宗送宁国公主走回纥道至哈喇和林(杭爱山)嫁于回纥可汗。白居易有《阴山道》诗赞颂。以后回纥西迁改为“回鹘”,古道成东西走向,经天德军经居延泽至高昌(吐鲁番),也称“居延道”。

丰州道。成吉思汗西征,命在敖伦苏木古城的三女儿阿勒海别公主监国理政,达茂百灵庙一带就成为南来北往的交通枢纽。受成吉思汗之招的耶律楚材从北京出发出居庸关,经大同、土默川,翻越大青山走丰州道上漠北,写下“一鞭赢马渡天山(阴山),偶到云川(敕勒川)暂解鞍”的诗句。明代阿拉坦汗驻牧丰州后,多次沿丰州道入古北口犯京师。被封“顺义王”后,山西河北等地“走西口”的纷纷由丰州道来塞外。

驼道。从归化(呼和浩特)城经武川、中公府(乌拉特中旗)至新疆迪化(乌鲁木齐);从武川经百灵庙、乌里雅苏台、科布多;从包头昆都仑山口经大佘太至乌里雅苏台;从昆都仑山口至百灵庙,或归化至乌里雅苏台道,至库伦道;从包头经五原至宁夏中卫并入丝绸之路。清康熙后主要是商驼道。

绥西大道。清光绪28(1902)年前,包头、五原归萨拉齐管辖,1903年设立五原厅,包头以西的后套一带统称“绥西”。从包头出西北门经后湾、毛鬼神窑子、公忽洞、前口子,转北走昆都仑沟、沙坝子、万兴公、五座茅庵、老爷庙圪卜到台梁。或出包头西门经前口子、百汗图、乌兰计、背锅窑子入哈达门沟,经召店湾、南官井达召梁,然后经乌兰忽洞到大佘太。再向西南,一条经东地头,入什拉胡素山水坝、过二分子、四柜、厂汗淖、板旦、黄脑楼、晏安和桥、东牛坝达五原;另一条从大佘太向西南经乌审太、乌加河、八拜水道、大有功、西槐水、晏安和桥到五原。民国以后,往西沿大青山、乌拉山南麓开出的捷径,不经大佘太到达五原一带。

另外还有:出包头北门经后营子、大庙入阴山,经西沙湾到固阳,然后北上经白云鄂博到达茂,再向北越境到外蒙古;出包头东北门经鸡毛窑子、董瓜、魏君坝、石拐、转北经大磁、官牛犋、爬榆树、三岔口,往正北到固阳,向东北经大榆树滩、红沙坝到武川,向北到达茂,向东南入白道翻蜈蚣坝到归化(呼和浩特);还有几条支线纵横往来,不一一赘述。上述古道见证了北方民族的碰撞交融和文明进程,也留下“走西口”的血泪足迹。包头就是在这些古道上加入丝绸之路,交通发达,在塞北之广袤沃土上开创基业从而兴旺繁荣起来。

以上古道,除驼道和绥西大道的部分外,我几乎都走过,有的不厌其烦来回数次数十次,收益良多。

【11】

明朝中叶,阿拉坦汗统辖蒙古右翼三大部,进而向外扩张,与西藏喇嘛教格鲁派有了接触。西藏三世达赖派阿兴喇嘛来内蒙古传教。万历六(1578)年,阿拉坦汗与三世达赖在青海仰华寺会面,互赐尊号,开始有了“达赖喇嘛”称号。次年阿拉坦汗返回蒙古,三世达赖派侄子东科尔.云丹嘉措来内蒙古主持教务。万历十七年,四世达赖云丹扎木苏于土默特降生,奠定了黄教在包头以及蒙古地区传播发展的基础。   

鉴于藏传佛教(喇嘛黄教)在蒙古地区的兴盛状况,清政府采取柔顺调控政策。康熙皇帝说:“建一寺胜养十万兵”。张穆也说:“兴黄教,即所以安众蒙古,所系非小”(《蒙古游牧记》)。紧随呼和浩特,阿拉坦汗在包头地区首建美岱召。

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我去美岱召参加半个月的市级文化干部培训,参阅有关资料,实地考察美岱召。

美岱召座落在大青山(宝丰山)南的土默特旗美岱村,先叫“灵觉寺”,清乾隆赐名“寿灵寺”。因西藏活佛入蒙后坐三世达赖法床,遂被称为“大慈迈达里”,灵觉寺便称“迈达里”召,谐音“美岱召”。

美岱召整体成不规则正方形。按阿拉坦汗意愿,建造结构为城堡宫殿型。四面围墙,上留垛口,只设正门“泰和门”,亦是城门。上有三檐两层融楼。围墙四角都建外突收檐角楼。进正门,迎面是大雄宝殿,殿前两棵明代古松,苍翠劲穆。大雄宝殿三间,也称天王殿,明代汉式宫殿顶,重檐歇山式收檐二楼,南厅经堂和北厅佛殿连通,沥粉贴金五瓜盘龙明柱一贯到顶。堂殿两边左右分塑狮象。殿内有经卷木架,中间塑释迦牟尼坐像,左右是阿南、迦叶像。殿堂多为清朝衣饰人物壁画。

大殿后是太后庙,是供奉三娘子骨灰的灵堂,内置覆钵式檀香木塔,上缀珠宝,塔下是地宫,藏有很多文物。西侧有乃春庙与佛爷府。大雄宝殿后还有观音庙、琉璃殿、八角庙、万佛殿和达赖庙等风格不同的建筑。

琉璃殿有三层,殿顶用绿色琉璃瓦覆盖。内供燃灯、释迦、弥勒三佛。还有老君堂、公爷府、万福殿等。

美岱召的壁画独具特色,形象地描绘了明代蒙古金国政治、宗教情况,场景宏大,构图丰富。美岱召现存明代建筑,也有清朝补建的。对研究明代建筑史、佛教史、蒙古史、美术史都有重要价值。

五当召在石拐区吉忽伦图苏木,是著名的“阴山古寺”,内蒙古最大的黄教寺庙,历史上有“东藏”、“小布达拉宫”之称。它错落有致地分布于巴达格勒山上,无中轴线,也不对称。所有殿宇藏式方型平顶,石头砌墙,用石灰水浇灌,厚实稳固。自康熙年间至乾隆中期完成。我在此工作30多年,写下关于它的20多万字的文章。

乾隆十四年(1749年)重修五当召,赐汉名“广觉寺”。从第一世活佛罗布桑加拉错兴建起始,逐步扩大重修才有今日规模。

五当召文化旅游区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由宗教文化区、国家森林公园生态区、吉忽伦图敖包山民俗体验区、庚毗沟运动休闲区四部分组成,占地面积22平方公里。五当召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民族宗教文化独具特色,代表着内蒙古佛教文化的最高水平。

五当召是文化旅游区的核心人文景观,也是内蒙古境内现存最大的清代藏传佛教寺庙,殿宇仓舍皆依山势层层向上、鳞次栉比。殿宇仓舍有3434间,规模宏大。寺庙内收藏有大量佛像、唐卡、壁画、瓷器等珍贵文物。各殿壁画总面积达1050平方米,居内蒙古召庙之冠;有金、银、铜、木、泥各种材质的佛像15000多尊,有的是国内唯一,还有无数其他精美艺术品。这些文物为研究蒙古族和藏族的宗教信仰、民俗文化以及建筑艺术提供了丰富而珍贵的历史信息。

作为格鲁派传承寺院,五当召是历史上著名的学问寺、蒙古高原上的最高学府,培养过大量高僧和活佛,五当召将佛法传播到草原各地。自建成至今,大量中外高僧、上层宗教领袖、国家领导人来朝拜参观。

2006年,经国家批准,第八世洞阔尔活佛坐床,使五当召的民族宗教文化得到了完整延续,也使五当召成为全国境内历史形制保留最完整的佛教寺庙之一。

五当召国家森林公园是大青山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域,公园内森林覆盖率55%,园内特色珍稀树木多达320余种。

五当召每年举办包括嘛呢法会、晒佛节等大小佛事活动70余项。近年来,我参加了五当召文化旅游区举办的包括中国五当召文化高峰论坛、五当召全国自行车邀请赛、五当召文化旅游节在内的活动十余项。这些以心灵与信仰、文化与艺术为主题的活动,丰富了旅游产品体系,拓展了市场空间,提高了游客的满意度。

2016年10月,国家旅游局召开申报创建5A级景区资源质量专家评审会,五当召景区以92.7分顺利通过资源评价,同时入围《2016年全国优选旅游项目名录》。目前,地方政府正依托五当召的丰厚历史底蕴、民族宗教文化、自然景观,打造国家5A级景区。

包头召,又称“福徵寺”,蒙古语“布特苏木”。是老包头(东河区)城内唯一的蒙古召庙。前有天王殿过道厅,主体是藏式二楼,计49间。大殿底层设经堂,上层为供佛堂,有释迦牟尼和黄教领袖宗喀巴以及护法佛像。另外还有四个院落80多间房屋。包头召原为“巴氏家族”祭祀神佛,宗教活动场所。因为包头召交通方便、房舍多,先后成为会商、朝佛驿站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爭时期共产党秘密活动场所。

其次还有乌拉特中公旗的昆都仑召,占地100多亩,殿堂20多座,僧舍50余栋。

梅力更召,是乌拉特西公旗庙,康熙赐“广法寺”,是全国唯一用蒙古语诵经的黄教寺庙。还有沙尔沁召、苏卜盖召、丹津召、土右小召、朝阳洞召等等。

汉佛和其它庙宇有:转龙藏、妙法寺、金龙王庙、南龙王庙、关帝庙、马王庙、火神庙、财神庙、文昌庙、大仙庙、观音庙、河神庙等。

这里有必要介绍一下吕祖庙,即“妙法寺”:最早为道家寺,供吕纯阳像,后佛教净土宗临济派25世碧峰下第七世进入,开创人是乾隆年间来包头的续州和尚。马升驻守时又修两座佛店,供释迦牟尼佛像。

寺庙参照五台山碧山寺和山西河曲海潮庵型式建造,殿堂符合全国寺院结构布局。民国29年又扩建。并塑起圣人孔子像。成为包头唯一道、佛、儒“三教合一”的寺庙。

包头的伊斯兰教,说起来与“走西口”有极大关系。清朝移民政策推行后,晋陕冀鲁一带农民,商人、手工业者先后来到。其中有很多信奉伊斯兰教的,就按其信仰进行宗教活动,履行义务。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礼仪也要请阿訇(教师)在固定场所主持举行,如食肉屠宰、节日欢庆、丧葬事务等。人多安居后,便自发组织集资筹建清真寺。

伊斯兰教也称“回教”、“清真教”、“天方教”,系阿拉伯文“顺服”之意,公元七世纪由穆罕默德创立于阿拉伯半岛。其基本理念是安拉为宇宙独一无二的神,使者就是穆罕默德。用“清真言”说就是“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真主使者”十六字诀。

包头清真寺建立于清朝乾隆初年,那时包头回族只有110户,组织筹建寺院,请阿訇,测定坟地,确立教规制度。随着回族信众增多,于道光年间扩建清真寺,有礼拜大殿33间,沐浴室20间,阿訇房10间,乡老房10间,成为内蒙古地区规模最大、历史最久、阿訇人数最多的清真大寺之一。

清朝同治年间,逃亡到包头的回民同宁夏回族船工、商贩于光绪二年(1876)集资在南海建起一座清真寺。民国年间又建起瓦窑沟、直鲁豫、官井梁、甘宁青、瓦窑沟女寺五座清真寺。同时,土右旗、固阳县、九原区、青山、昆都仑等也相继建起清真寺。

基督教大约在清朝同治年间由英国传教士传入包头。开始信仰者30多人。同时有瑞典牧师开始出售《圣经.马太福音》单行本。

民国初年瑞典传教士来包创办“协同内陆会”,租民房走街串巷传道。1917年瑞典传教士阎德生购置吕祖庙东面一处院子,兴建大礼拜堂(西堂)。1924年冯玉祥率军驻包头,声称全军信基督。1929年在大圪料街建立大礼拜堂,同时在草市街(民生街)建布道所,至此包头有了基督教东、西、外堂。随“走西口”和外商人的增多,包头形成内陆会、神召会、聚会派(小群)、耶稣家庭、安息日会、自立会六个教派。

包头地区还有基督支派天主教,影响不大,不详述。

【12】

首批从北京到包头参加建设包钢的作家李汀,在一次文学创作会上回忆,初到包头,从旧城往西,是一望无际的荒滩,野草漫生,风沙闭目。离昆都仑河不远停下,插红白小旗处便是包钢的选址。临黄河靠阴山,距白云鄂博铁矿和石拐煤矿不远,又紧傍京包铁路。草原上最大的城市将在这里建设。

不久,苏联援建140多个重点项目协议签订。稍后第二机械工业部项目确定。全国首次城市建设重点城市会议召开,包头与多部委合作达成协议。1954年包头市总体规划设计初步方案完成。

开采1927年丁道衡先生勘探发现的白云鄂博,1958年七月卄一日朱德视察铁山,乌兰夫亲临观看生产情况。1959年10月15日周恩来总理来包头,下午在雄壮的《社会主义好》乐曲中为包钢一号高炉出铁剪彩。

1964年四月九日邓小平在乌兰夫陪同下视察包钢。包头按总体规划建设展开,以老区东河为后勤支撑,发展新二大片(昆都仑、青山区)。全国各地纷纷支援包钢、一二机建设,人口猛增。掀起新“走西口”和五湖四海大汇聚式运动。也是诸多文化因素与草原、游牧、黄河文化、西口文化大碰撞大融合的运动。老包头开通道路20多条,改造拓展往西古道为“钢铁大街”,连通九原、昆都仑、青山三区。

当初预留城市用地,以后不断修改规划扩建就有了余地。包钢、一二机、二冶、二O二、铁路、多家大企业等与商业、住宅、办公、学校、医院、科研等设施也可谐同布局建设。以后的几大公园、几大广场、城中草原、铁西豪德、体育场馆、大剧院、奥林匹克公园、高新区、大专院校、工业园区、综合园林、世界鹿园等就在原“三大区”间空地上相继建起;既扩大了城市连通三区,又不拥挤混乱。

包头具备了承受中国北方经济格局的地位,稳居西部“金三角”,连结华北与西北,成为世界“稀土之都”。先后荣获“2002迪拜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联合国人居奖”、“2003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国家科技进步示范城市”、“实施畅通工程模范(一等)管理城市”等荣誉称号。这是在原初文化底蕴上与时俱进形成“团结拼搏、艰苦奋斗、真抓实干、争创一流”的“包头精神”上结出的硕果。

2019年8月,包头在中国海关总署主办的《中国海关》杂志“中国外贸百强城市”排名占第42位。2019年8月,入选全国城市医疗联合体建设试点城市。

在本公众号发布的作品,同时会在腾讯内容开放平台【企鹅号】、【360图书馆】、【头条号】、【百家号】等主流平台网页版同步刊出。敬请作者前往关注并收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