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各位对那个天天嘴里喊着考研的张雪峰老师已经不陌生了。从去年开始,张老师风趣的讲课方式和扎实的相声功底让他在教育界脱颖而出,成为一名传奇网红。前一段时间,更是在《我是演说家》一节目中以犀利的观点怒怼马丁。 为什么考研重要?考研到底有多重要?我们很难用一个量化的指标去衡量,“大家都考研,那我也考吧”,这也许是大多数人考研的一个初衷——盲目。本科生尚且如此,那就更不用说高中生了。为什么要考好大学?别人都说考好大学以后会有好工作,所以...... 不过即便是一种看似盲目的事情,也必然有它内在合理的地方,在学习这件事上,所谓合理性,就是传统。 事实上,在发明科举制度之前,中国的古人就以一种近乎偏执的追求去善待那些读书人。打天下的人着实不易,他们的子孙可能三代封侯,享受国家的俸禄,但却无法长久地维持下去。跟随汉高祖打天下的都是所谓“布衣将相”之人,但一百多年后,汉宣帝却也多用接受过儒家教育的人才。 经王莽新朝折腾之后,社会秩序需要重新整顿。东汉皇帝刘秀虽然也来自草莽,手下一群悍将功臣,但却也有“功臣多向儒”的现象,最典型的就是马援,《后汉书》讲他“雍容儒雅,外建功业,内笃行谊,可谓完人”,一群南征北战的武夫子,最终也难脱西汉文化的套索。 (西汉的官学授课场景) 其实小编觉得最有趣的还是唐代。唐代虽然创建了科举制度,但还是有相当一部分人凭借着家庭关系当上了高官,由科举晋身而致高位的只是那么一点点。不过到了中晚唐,科举出身的进士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群体,以“文学”标榜自我,傲视官场。陈寅恪先生就曾指出: 凡藉进士词科仕进之士大夫,不论其为旧族或新门,俱目为清流。 所谓“清流”,就是进士登科之人,他们在中唐以后形成自己一派的政治力量,和官荫出身的人相抗衡,比较明显的便是“牛李党争”。这些以文才为能的官员一般通过担任翰林学士的方式干预决策,对政治形成了很大影响。当然文学之士有的时候也不能太目中无人,要不然下场也很惨…… (朱温亡唐时把一群自称清流的大臣都扔到河里喂鱼了,看来为人不能太高调……) 只是在现在这个社会里,除了高考,还有一些手段让平民家的子弟改变出身,这让社会显得没有那么残酷,不过这些手段成功率之低,仍无法改变绝大多数人的命运。 张雪峰一句“所以你不是500强企业”在公开节目上的确有冒犯的意味,但也存在一定的道理。或许这些话可以换一种说法: “马丁老师,您也许是位慧眼识才的老板,但是当您的公司做成全国500强的时候,您让那些手下的招聘者怎么办呢?他们不也得看学历吗?” 学历不能代表一切,但确实也能证明一个人的很多能力…… 作者:北师大南芳同学 |
|
来自: 新用户56909953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