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个适合中学历史教师成长的书目

 新用户56909953 2020-04-11

  编者按:现在的高中历史教学离不开史料,但广大教师在运用史料上存在很大的困惑和限制,因此小编特节选本人研究生毕业论文部分内容,分享给读者,并且推荐一家微店:读书郎(文章底部点击阅读全文即可),里面收藏大量现阶段高考和历史教师专业成长所需要的书籍,欢迎各位老师选购!

第一章 史料教学的理论及意义

2.1史料与史料教学

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必要前提和基础。正如梁启超先生所述“史料为史之组织细胞,史料不具或不确,则无复史可言。” 傅斯年主张:“史学就是史料学”。而周谷城认为:“‘史学本是史料学’这句话对于史学界有益,但不正确。治史的人往往轻视史料,其实离开史料,历史简直无从研究起。历史自身虽不是史料,但只能从史料中寻找而发见出来。”翦伯赞在论述史料与史学的关系时说:“不钻进史料中去,不能研究历史;从史料中跑不出来,也不算懂得历史。”白寿彝认为,“历史资料,第一,它是记载过去的事情,记载过去的历史,同时,还是用于解释现在的资料。如果不懂历史资料,我们无法解释现在,对当前的好多问题解决不了。”

由于历史是对过去的人或发生过事的研究和认识,而且历史又具有不可再现性,所以,要想认识和了解历史就必须借助史料。那么何为史料呢?梁启超认为:过去人类思想行事所留之痕迹,有证据传留至今日者也。中国史学家白寿彝先生主编的《史学概论》说:史料“亦即人类社会历史在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痕迹”。葛懋春在《历史科学概论》中指出:“所谓史料,就是以往人类所留下而我们今日所见,并能为我们进行研究各种形态发展规律提供的痕迹。这类痕迹有实物,有遗址也有用大量文字记录下来的东西,简单地说,史料就是研究历史和编纂历史所用的资料,或称之为历史信息。”根据以上学者的相关论述,笔者认为史料是为研究历史所需要的相关文献、实物、遗迹、图片、音像等资料的总和。作为传授历史知识的学科历史课同样需要重视史料,把史料教学引用中学历史课堂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根据何成刚等著的《智慧课堂:史料教学中的方法与策略》有关史料教学的论述,史料教学可以理解为: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为使学生尽可能地采取设身处地的态度和基于同情之理解(陈寅恪先生语)的原则去认识和分析一个历史现象,采取的使师生尽量地接近历史真相,以获取更多有价值的历史知识,并且使学生在“过程与方法”中得到能力与价值观的提高的有效教学策略。上海师范大学李稚勇教授认为史料教学,“即注重历史课上史料的学习与运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身的探究活动,来探讨历史问题,并掌握一定的历史研究方法。”笔者认为史料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和认知结构,选取恰当的史料,使其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并通过史料的分析,对历史进行直接的探索研究,引发其学习兴趣,由此根据自身的理解提出对历史问题的看法,从而培养其历史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的一种教学模式。

2.2史料教学的理论基础

 2.2.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是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起源于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儿童思维发展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流派众多,且有不同的理论倾向,但都认为知识是由认知主体主动建构的结果,学习是一个有意义的建构过程。建构主义的观点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冲突阶段、建构阶段和应用阶段。在冲突阶段,教师要积极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学生则积极搜索原有的知识结构,为建构新的知识做准备;在建构阶段,由于冲突引发了学生的主动探究心态,学生就会对冲突中出现的新问题进行分析、归纳和探究,借助有效的学习和思维策略解决冲突。在应用阶段,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巩固和完善新的认知结构,顺利实现知识的迁移。针对如何使学习贴近现实生活,如何使未来的社会成员具有创造性地应用与探究知识的能力,建构主义理论在知识观、学生观、学习观方面都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充分强调了学习的主动性、互动性以及情境性。对中学的史料教学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

一、 建构主义知识观

建构主义强调知识的动态性,认为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述,它只是一种解释或者是一种假设,不是最终答案。知识会随着人们认识程度的深入而不断的出现新的解释与假设,且知识并不能精确的概述世界的法则,在具体的问题中,我们还是需要针对具体的问题进行再创造。建构理论的知识观恰好印证了历史知识的本质,“一切历史著述都是主体化的历史,都是历史认识者根据自己对客体历史的认识而归纳出来的历史”。同样历史教科书中所陈述的历史知识,只是对历史较为可靠的解释或假设,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史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的认识也会发生改变。因此,历史教科书的知识绝不是权威。但是,现阶段的历史学习中教师只是让学生对教科书的知识进行不断地重复和复述,不需要任何的探究,更不可以有质疑。建构主义知识观指导下的史料教学,提倡学生要有怀疑精神、不迷信权威,是为了发展创造性思维学习知识的。史料教学在中学历史课堂的应用有助于使学生形成自己的见解和判断,而不只是简单重复别人的知识。

二、 建构主义学生观

建构主义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点,都是不可重复和复制的。在后天的生活和学习中每个学生的经验都不同,而新知识的学习就是在这些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建构的,因此教师必须尊重每个学生原有的经验。此外,相比传统教学,“建构主义教学强调在真实复杂的环境中完成任务,这就要求课堂教学必须使学生面对高度认知复杂性的学习环境,学习者需要形成新的认知加工策略与知识建构心理模式,以及可以控制自己的学习过程能力来积极地投入到新的学习方式中。”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史料教学,要求教师首先应考虑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根据学生的知识与能力选择、组织与使用史料,并在探究史料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辅导,尽量使探究靠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使学生更好的完成知识的探究。

三、 建构主义学习观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对于学习者而言,学习并不是简单的教师将知识传递给学生的过程,而是学生依据自己的特点、经验对新知识进行自己的建构、理解,进而调整和改变原有知识结构的过程。此外,建构主义提出学习的情景的重要性,认为知识的学习不可能脱离活动情景而抽象地存在,学习应该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知识不是一套独立于情景的知识符号,他只有通过实际应用才能真正被人理解,人的学习应该与情景化的社会实践联系在一起。”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运用适合的史料为学生创造情境,同时所选用的史料要尽量联系学生的生活和实践,为学生所熟知的。这样有利于学生认识到抽象的知识在生活中的价值,看到历史知识的作用,增加学习历史的兴趣。

 2.2.2多元智能学习理论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 Howard Gardner)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 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认为每个人至少有九种智能即语言智能、数理智能、空间智能、肢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交际智能、自我反省智能、自我观察智能及存在智能。由于每个人的特点和开发程度不同智能的表现不一样,每个人至少有一、二个智能是比较发达的,其它的则表现的一般和较弱。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每个学生的智能促进优势智能和弱势智能相结合,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史料教学在中学历史课堂的应用正符合多元智能学习理论。由于史料包括:文字、图片、音乐、视频、文物等,因此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的需要和学生的个性特点选取适当的史料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以“自我观察智能”为例,孩子们天生就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着敏锐的观察力,能发现各种事物的差别。在历史教学中如果要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自我观察智能,教师可以采用地图、图片等史料,充分引导学生体会、联想,辨析细微差别,在头脑中形成鲜明的形象,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2.3史料教学的意义

2.3.1激发学习的兴趣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史料教学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有利于转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和激发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在传统教学中,强调教师的讲授和知识灌输,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和进行重复记忆,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往往被忽视,这就导致了学生“喜爱历史,但不喜欢历史课”的状况。史料教学就是教师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根据教学的目标和学生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通过对教材内外大量的图片、文字、影音等史料的收集、甄别和运用,把史料作为探究历史的证据,借此来认识历史的本来面貌,寻找历史的规律的学习方式。这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更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2.3.2增加教学的历史感和真实感

    任何学科的教学都应该突出本学科的特点,同样历史学科的教学特点就是历史感和真实感,这是历史教学必须遵循的原则。“历史的感知,是对记录历史事实的材料进行具体的、直观的反映,主要是反映历史事实的个别特点。”  一切历史现象和过程都是发生在过去,不能直接观察和感知。但是在人类历史的长期发展中留下了极其宝贵和丰富的史料,这些史料是可以感知的。通过史料创设特定的历史情景,将学生带入历史的氛围,缩短了学生与历史间的距离,帮助学生感知历史,形成正确的历史表象,图片史料、音像史料的直观表现力和视觉冲力更强。现在的历史教学中使用文献资料、文物、模型、地图、图画以及幻灯片、电影、录音、录像等史料,带领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和当地各种历史遗迹,有助于使学生感受历史的厚重和真实,有利于学生陶冶情操、升华认识。

2.3.3提高学生历史思维能力

   “历史思维能力是历史学科的核心能力,是认识主体(这里主要指的是学生)在正确的理论指导下,运用形式逻辑思维的共同准则和辩证思维的共同准则,去分析和解释社会现象的一种素养。”  中学史料教学通过学生搜集史料、分析鉴别史料、运用史料作为证据来重构历史、解释与分析历史,寻找历史发展规律性认识的史料学习过程,就是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得到提高的过程。因为这种教学可以取得两点效果:“一是不满足只知道一些表面现象,而是要问为什么这样,这就会触及史料、证据和推理等方面。学生通过一些思辨训练来了解过去的事情,也有助于对今天情势的了解。而这种历史思维有助于我们对人世社会的认识,而且是其他思维所不能取代的。二是通过对史料、证据等的初步分析与推理,使我们能够认识到古代人与事的复杂,也就理解当今人世社会的复杂。”在历史教学中,史料的运用,不仅用来证明某种结论或是史实,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运用史料或证据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养成一种批判性的思维能力。所以说,史料教学在中学历史课堂的应用更加注重学习的过程,有助于学生习得历史方法,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2.3.4促进学生探究精神的培养

    英国历史教育家汤普森曾批评说:“传统的历史教学几乎总是在描述或解说一个认同的或确定了的历史事实或历史事件,而极少深入运用各种资料。在这种传统的模式中,我们知道的历史是理所当然的,而至于我们怎样知道历史,则是学校历史教学中忽视的问题。”所以,汤普森认为:“学校的历史学习,不是把焦点集中在历史本身或是发生了什么上,而是应该集中在我们如何具有对历史的认识。”历史教学要使学生成为有思想的人, 而不能让学生只是简单的记住一种答案或一种权威性解释。史料教学就是“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眼光去找出史料中带来的问题,并用他自己的方式处理。”它倡导“史料教学的基本理念是:让学生自己去运用史料,因为唯有透过运用史料的实际经验,学生才能真正掌握探究历史知识的方式”。历史教学中有选择的让学生直接接触各种史料,并向他们介绍不同的观点、解释、说法,鉴定真伪、判断史料是否有用、比较不同来源的史料、判断史料中的矛盾和偏见成分等等,可以促使学生自己直接对历史进行直接的探究,加深学生对历史的认识,逐步养成严谨求实的态度和探究真理的信念。史料是历史结沦的依据和实证。同时,历史学科随着大量原始材料的发掘与考证而不断向前发展,这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探索、创新的过程。小到一枚钱币、一个竹简的发现、一个甲骨文的解读,大到秦始皇陵墓、敦煌莫高窟的发掘,都可以在不断探索中接近或认识历史。所以说教学中史料的正确使用,对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科学精神,对于学生历史地、全面地、客观地认识社会能力的形成及学科素质的提高,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第二章  新课标下史料教学的探索

著名教育家冯友兰先生认为历史学家研究一个历史问题,在史料方面要做四步工作,每一步的工作都必须合乎科学的要求。第一步工作是收集史料,这一步工作的要求是“全”;第二步工作是审查史料,这一步工作的要求是“真”;第三步的工作是了解史料,这一步工作的要求是“透”;第四步的工作是选择史料,这一步工作的要求是“精”。虽然中学的史料教学不必象史学研究那么高的要求,但作为培养中学生历史知识、历史思维能力的史料教学也大体按照上述四步。一般来说,史料教学主要包括史料的收集、甄别和运用三个环节笔者根据总结以往的研究认为中学史料教学可以分为四步:一、史料的搜集;二、史料的分类;三、史料的选取;四、史料的解析。

3.1中学历史课堂史料教学的方法与步骤 

3.1.1史料的搜集

 史料的搜集是史料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国学大师钱穆先生认为:“一往不变者,乃历史之事实,与时俱进者,则历史之知识”。其史识“须能见其全,能见其大,能见其远,能见其深,能见人所不见处。” 这就要求我们在历史研究中掌握大量的史料。我国史料资源虽然丰富,但是应该从何处搜集却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对此我们可以从司马迁的《史记》获得启示,《史记》的史料来源非常丰富,它的来源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书籍、档案、见闻、游历。我们可以看到《史记》史料的来源非常丰富,对于中学史料教学史料的搜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历史教科书;历史专业著作;网络资源;生活实践。

一、历史教科书

    新的一轮课程改革改变了原来“一纲一本”的状况,变成了“一纲四本”。近年来,历史教学界对史料教学越来越重视。反映在教材编写上,四个版本的教科书无一不增加了史料的比例。

据华东师范大学硕士马其凤统计表明

出版社

图片史料(幅)

文字史料(处)

人教版

145

53

人民版

130

108

大象版

497

57

岳麓版

156

103

“历史教材是开展历史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是历史课程资源的核心部分。”教科书中所选用的史料都是专家、学者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特点和教学的重点、难点精心选取的,具备相当高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因此历史教师必须充分利用教科书中的史料。

    上图是人教版必修一《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的史料,该图非常直观生动的反映了美国两党轮流执政、相互监督、利于民主、防止专政的共和政体特色。同时,又可以发映出尽管两党执政策略有所不同,但都是资产阶级政党。

二、历史专业著作

    我国保留了大量文献史料和解释说明历史问题的专业著作。因此历史专业著作是中学史料教学的史料重要来源。同时,这些专业著作也是教科书、高考试题史料的重要来源之一。比如,在学习古代史的时候可以选用二十四史、《资治通鉴》,要讲宋朝历史可选用《太祖本纪》、《太宗本纪》《地理志》、《职官志》、《食货志》等。但是历史文献对于大多数老师来说可能理解应用比较困难,因此历史教师可以从比较权威的历史专著中选取典型的史料进行教学。比如钱穆的《国史大纲》、陈旭麓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钱乘旦的《英国通史》、丁建弘的《德国通史》、刘旭一主编的《美国通史》等。此外,中学历史教师还可以参考东莞市柴松方名师工作室提供的参考书目。实际上,中学历史教师在引用史料的质量和水平与教师本身的阅读量是最直接相关的。特别注意的是教师在引用这些史料进行教学时必须标明出处和辨别真伪。

三、网络资源

进入21世纪以来,互联网在我国迅速发展,传播大量的信息,无论是我们的生活还是工作都带来了便利。同样,中学的史料教学必须有效的运用互联网的大量资源。互联网上有大量的关于历史和历史教学的网站,可以为广大教师提供丰富的史料和最新的研究成果。这些网站是专门的研究机构、政府部门、高等院校、高级中学或是个人创造的。这些网络资源具有两个非常明显的特点:第一、它们多半是按照专题的形式存在的,如http://www./index.asp(铜雀中国历史网)它是按照中国通史、历史杂谈、历史地图、文献资料等专题进行编排的。所以说对于中学历史教学来说并不系统。第二、史料的可靠性值得商榷,需要历史教师进行鉴别。由于网路资源来源多样,因此它的价值往往就大打折扣,教师在使用时要仔细比对、相互认证,确定正确方可使用。由于网络资源非常丰富,查询方便,对于丰富历史教学,了解最新史学研究成果具有相当大的帮助,因此中学教师必须充分、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

    从中学的教学实际看,能为史料教学提供史料的一些较好的历史网站主要有以下四类:

第一 类 : 史籍网站— 这类网站主要介绍第一手的原始资料,包括历史档案、文献、著作、演讲、图片等。

http://www.p( Internet Modern History source books互联网近代史原始资料)

http://www./archives/index.html(world history Archives)世界史档案

htt p: // http://www./history( British history英国历史)

htt p: / /www.mericanhistory.com (American history 美国历史)

http://www-chaos./history/(History of china中国历史)

第二类 : 实物史料网站(具有大量的图片和实物模型)

http://www./history/index.htm(读图时代)

http://fshistory./lipci/18941911/index.html(中国历史图片)

http://hfsyz./lishi/lishitupian/zhongguogudai.html(历史家园-历史图片)

http://www.pep.com.cn/zgtp/ (历史天地-图说历史)

http://www./tabid/40/default.aspx(中国国家博物馆)

http://www.(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网,拥有强大的古器物、古文献、文化遗址数据库等。)

第三类 : 音像网站(包括有纪录片、影片、音频、动画等历史教学相关的资源)

http://resource:8080/Special/Scbject/GZLS(真源多媒体教育资源库和平台—学科资源—高中历史),(真源多媒体教育资源库和平台一一学科资源— 高中历史)

http://www.chinaedccstar.com(中国教育多媒体资源库和平台)

第四类:中学历史综合网站(这些网站主要是针对中学历史教学,内容包括课件、文献资料、图片、图像等)

http://www./(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http://hist./(中国历史课程网)

http:///Index.html(历史风云网)

四、生活中发现史料

 在我们身边的生活中有许多史料,教师要重视基于学生兴趣和知识结构的史料的收集。“学生自己成长的历史、学生的家庭史、学生所在班级和学校的历史、学生所在家乡的历史,都是学生身边的历史,都是可以开发的历史课程资源。”此外还可以包括,小说文艺作品、影视资源、家庭的收藏、地方古迹、民俗传说、长者口述等。这些形式多样的史料都可以作为我们教学的资源,这不仅需要教师注意收集身边的史料,同时还需要引导学生留意身边的史料,学会利用身边资源为自身的学习服务,丰富历史课堂。

例如,人教版必修一《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的学习延伸:“中国人以祖先的封地、封国为姓氏的,在汉字姓氏中占有很大比重。如:陈姓,就是周武王灭商后,封舜的后代妫满于陈(今河南淮阳)。妫满死后被谥为陈胡公,其后代便以陈为姓氏,许姓是周武王封神氏的后代文叔于许,建立许国,后人便以国名许为姓氏。你能查查自己姓氏的由来吗?”可以说,教师通过指导学生探究自己姓氏来源或是为自己家族修一部家谱,学生通过收集自己身边的史料不但丰富了课堂,而且锻炼了动手的能力,增加了学习历史的兴趣。

3.1.2史料的分类

    史料的分类有许多方法,可以依据形式、性质、内容等多方面多角度来分。由于分类标准不一样,所以史料的分类方法许多。

梁启超认为:“大抵史料之为物,往往有单举一事,觉其无足轻重,及汇集同类若干事比而观之,则一时代的状况可以跳跃表现。”所以他把史料分为两种十二类:第一种是文字记录以外的史料,包括:现存的实迹,转述的口碑,遗下的古物。下分五类:一,现存之实迹及口碑。二,实迹之部分遗存留者。三,已淹没之史迹其全部意外发现者。四,原物之保存或再现者。五,实物之模型及图影。第二种是文字记录的史料。下分七类:一,旧史。二,关系史迹之文件。三,史部以外之群籍。四,类书及古逸书辑本。五,古逸书及古文件之再现。六、金石及其他镂文。七,外国人着作。

荣孟源先生在《史料和历史科学》一书中对史料进行了详细的分类,即按形式分为四类:第一类是书报;第二类是文件;第三类是宝物;第四类是口碑。若按史料的性质分类,可分为原始史料、撰述史料、文艺史料和传抄史料四类。翦伯赞先生认为,史料可以分为考古学上的史料与文献学上的史料。

上面几位学者是从历史研究的角度对史料划分的,结合我国中学历史教学的实际,笔者认为中学历史教学的史料可以有两种分类方法。按史料内容划分可以分为:一手资料、二手资料;按史料形式划分可以分为:文字史料、实物史料、图像史料。

一、 按史料内容划分

按史料内容划分可以分为:一手史料、二手史料。一手史料又称原始资料或第一手资料等,指“当事人、亲历者直接记录或留下的资料和遗物、遗迹等原始资料”反之,则为二手史料。 学生不仅应当学会判断史料的不同类型,以及不同类型史料的划分,更重要的是应当把教学目标发展到辨别料的有效性与可靠性上。否则,知道前者就没有能力意义,因为即使知道了什么是资料二手料,也不意味着就能正确地分辨出史料的有效性与可靠性。一般说来,人们会认为一手资料会更有价值,更可靠。但是,将一种史料说成是“原始”的并不见得是在暗示这种史料是可靠的或不带偏见的,许多原始资料是不准确的、混乱的、基于道听途说的或者是有意误导的。以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为例,梁启超是戊戌政变的当事人、亲历者,所以戊戌政变记》应该属于一手史料,但是 梁本人日后也承认:吾二十年前所著《戊戌政变记》,后之作清史者记戊戌事,谁不认为可贵之史料?然谓所记悉为信史,吾已不敢自承。何则?感情作用所支配,不免将真迹放大也!治史者明乎此义,处处打几分折头,庶无大过矣! 

“资料就像从前的孩子,仅当他们被熟人问及时才说话,他们是不会主动和陌生人说话的。”历史研究的侧重点在于搜集、整理、解读一手,历史探究性学习固然也需要阅读一些一手资料,但考虑到中学历史教学的非专业性特点,一手料往往晦涩难懂,课堂上运用一手资料对学生和老师要求都比较高,所以也就降低了它的本身价值。"中学历史学习主要是为了获得一种分析历史、分析问题的方法,历史教学中材料的应用不可能像学术研究,材料选择应灵活,不一定非要借助于第一手史料,一些史家的论著均可以被教师筛选拿来使用".二手无论是对于学生还是历史老师都有更大的参考和实用价值。一般来说,我们现在可以接触到的二手资料里不但有鲜活的一手资料,更有对同一问题多种一手史料的全面甄别分析,体现了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特点。正因为此,如果我们要运用史料教学、编制史料题,高质量的历史研究论文或历史研究著作是个也不错的选择所以,在使用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时,使用者除了要鉴别其真伪外,还要鉴别其在说明某个问题上所具有的价值。同时,历史研究最讲求的是旁征博引,用一手史料与二手史料互相印证,是最为可贵的。

  二、按史料形式划分

 在英国历史课程实施纲要中,要求历史教学应为学生创造运用史料来学习历史的机会,这些史料包括文献与文字资料、实物、图片、照片、音乐、建筑物与历史遗迹,以及用电脑处理过的材料等在我国中学历史课堂中较常用的史料有以下几种形式:文字史料、实物史料、图像史料。

  1. 文字史料

       文字史料,一般是指凡是以文字形式体现或记录的反应以往人类活动或与人类活动相关的记录。文字史料范围比较广泛,它既包括历史上的官方或个人的记录(如二十四史、四库全书、档案、报刊杂志等),还包括当代一些学者为接近历史真相的历史著作、文学作品等。中学历史教学大部分史料都是文字史料。

    文字史料根据其不同的类型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一)历史文献,包括文书、档案、文件、条约、奏折等。这类主要指当时那个朝代颁布的法律制度、政策法规等,这类史料对我们认识那个时代的政治制度、社会风貌有很大的帮助。例如长沙的三国吴简中的户籍资料,朱元璋制定整肃贪污的纲领大诰,南京国民政府档案等。 (二) 各种历史著述,其中包括与有关历史进程密切相关的理论著述。这一类著述鲜明地反映了作者对历史的认识和评判。既包括原来的史书也包括当代的学术研究。史书一般来说都是那个时代或距离那个时代较近的人记录编写的,是研究当时历史的重要史料,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例如宋书研究宋朝,通典对于唐代制度的历史。明清的地方志对各地区历史的研究等。学术研究是现代的一些学者对历史相关方面的研究和发现。例如田余庆先生的《东晋门阀政治》、陈旭麓先生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周策纵《五四运动史》等都是研究相关历史的重要史料。(三)包括丰富历史内容的文艺作品,如诗歌、民谣、小说、戏剧等,它们是以艺术的形象来反映历史社会生活的。“固然,在史部以外的群书中,其行文记事,也夹杂着主关主观的意识,特别是各种文艺作品,如诗词、歌赋、小说之类,甚至还具有比史部诸书更多的主观意识。但是在这一类书籍中所表现的主观意识之本身,就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因而他不但不破坏史料的真实,反而可以从侧面反应更真实的史料。”文学作品往往为了吸引读者、观众往往会有虚构、夸张的成分,但也可以从侧面反应当时的社会风貌、人们思想观念等,是研究文化史、思想史、社会生活史不可或缺的史料。如《世说新语》看六朝时人们的思想及生活,《清明上河图》看北宋时期商业的发展,《红楼梦》反映当时的官制、民俗、建筑等。但是在运用文艺作品说明历史时,特别应注意以下几点:1.注意文史区别,分清主次。文学来源于现实而又高于现实,它与真正的历史著述有重大区别。因此在史料教学中使用文艺作品,必须指出历史真实与文学虚构的区别。2.是要选材精当。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文艺作品必须有助于理解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并要根据文艺作品本身反映的真实程度来确定是否要引用。

  2. 实物史料

    实物史料,一般是指人类在征服、改造自然和进行社会活动遗留下来的各种工具、用品、遗迹、建筑、绘画等以物质形式保存下来的史料。实物史料相对于文字史料虽然显得残缺不全,但却是见证历史最可靠的资料,既能真实的反映历史又形象直观。虽然实物史料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中学实际的历史教学中由于教学时间、学校秩序、地理位置等影响,操作起来比较困难。实物史料大都存在于历史博物馆或某些名胜古迹,所以对于这样的史料应用教师可以采用模型或是一个学期一次或两次实地考察就可以了。湖南长沙雅礼中学方旭老师针对教科书至今不能客观地反映全民族抗战的史实这一情况。利用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主战场之一的湖南遗留下来的遗迹。充分利用长沙市鲜活的地区教学资源,以第三次长沙会战为重点,更好、更直接地使学生感受全民族抗战,以及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影响。利用一个星期天,带领学生爬抗敌的重要阵地岳麓山。介绍长沙会战的忠烈祠、“七十三军公墓”几处遗址。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3. 图像史料  

        图像史料,这里笔者所指的图像史料包括两部分:图片史料、音像史料。图片史料主要包括地图、照片、绘画等。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左图右史”,“索象于图,索理于书”,可见图片史料的重要性。图片史料可以比较直观、形象的反映历史。图片史料中最有名的是有助于研究宋代城市生活的的《清明上河图》其中有很多实物史料在中学历史教科书中也是以图片的形式出现。音像史料是指以现代视听媒体形式表现出来的教学材料,包括录音、纪录片、影片等。与图片史料一样音像史料可以非常形象、生动的再现历史情节,是历史教学不可缺少的资料。如《大国崛起》这部纪录片很好的再现了几大国现代化的过程,能使学生通过感官学习到很多通过文字史料而学不到的东西。但是,在运用音像史料时要让学生注意纪录片与非纪录片有别,史料与客观历史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3.1.3 史料的选取

       史料的选取是指为最大限度的实现史料教学的有效性,在搜集和分类好的史料中选取适当的史料用于史料教学。一般来说史料的选取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全面性、科学性、实用性。

     一、全面性

    第一,历史课堂选取的史料形式应该是多样的。文字史料、实物史料和图像史料三种史料形式,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和优势,因此在历史课堂运用时要注意史料形式的多样化。在教学中既可以呈现实物史料、音像史料以其直观生动的特点给学生感性认识,同时又可呈现文字史料增加历史的真实性,引发学生的思考。总之在史料教学中教师在占有大量史料的同时要注意文字史料、实物史料、图像史料相互补充,这样不仅会使课堂充满生气,还可以使学生体会到历史的博大精深、丰富多彩。不过,在强调史料的多样性时,要注意史料引用的适度和效度,教材史料运用足以能解决教学问题和达到教学要求的,可以不必补充。

       第二,历史课堂选取史料的角度应该是多元的。史料的多元性是指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主题选择史料,以达到引发学生思想争鸣的目的。当代史学家杜维运指出:“任何一种史料都不是完全可信(无意史料的可信,则视史学家的眼光而定),里面可能有错误,可能有虚伪,可能有私人的爱憎,可能有地方及民族的成见,不经精密的考证,即笃信不疑,后患实无尽无穷”

    如李杰老师在讲授新文化运动这一课时,向学生展示了蒋介石、毛泽东对新文化运动的看法。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学会采用站在不同的角度和立场分析历史资料和结论。

    经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认识到文献史料是过去人们对某一事物的认识,不可能完全的做到客观公正,很多史料是写史料的人站在自己的立场发表观点,受到时代、社会、情感、经验的左右。

    第三,历史课堂所选取的史料应该注意与其它学科相结合。传统的史料教学大多只是选取历史学科的相关史料。为了更好的分析和评价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教师选用史料的范围还应扩大一些,如:社会学、政治学、文学、哲学、统计学、地理学、心理学、语言学等学科。例如:对于中国中央集权的形成原因,黄仁宇曾做过这样的分析 :

        易于耕种的黄土,能带来丰沛雨量的季候风和时而润泽大地,时而泛滥成灾的黄河,是影响中国命运的三大因素,他们直接或间接的促使中国要采取中央集权式,农业形态的官僚体系。而纷扰的战国能为秦所统一,无疑的,它们也是幕后的重要功臣。6 N0 t- v4 a+ B: u* D" M( r房产|新闻|奇闻|五花八门|社区

                ——黄仁宇:《黄仁宇全集:中国大历史》 九州出版社

         黄仁宇先生通过地理学相关知识认为影响中央集权的因素是:黄土、季候风、黄河,扩展了人们认识中央集权的视野。同样这样运用多学科的史料资源可以引发同学们多角度地去思考、分析、评判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二、科学性

    首先,所选取的史料必须真实有效。“无论作任何研究,材料的鉴别是最必要的基础阶段。材料的不够固然大成问题,而材料的真伪或时代性未规定清楚,那比缺乏材料还更加威胁,因为材料的缺乏顶多得不出结论,而材料的不正确便会得出错误的结论。这样的结论比没有更要有害”这就要求我们中学老师在选用史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辨别真伪,绝对不可以使用那些错误的野史逸闻和连专家也无法考证的结论。同时为了增加史料的信度,应注明史料的出处,“出处是史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承载着历史信息,准确标明出处既可以让学生了解该段史料的来源、作者,有助于学习者深入理解,更可以传递科学而严谨的历史学治学精神。其次,所选取的史料必须适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结构。由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的不同这也就决定了他们对史料的认知和理解的不同,因此,教师要注意选用史料的层次性。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应该选用那些直观生动、间接的史料,以培养学生认知能力为主。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可以选取一些原始的、第一手资料,以培养学生的辨别、分析和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实用性

        史料的实用性是指 史料的选取要有针对性和典型性。“辨别史料真伪是使用史料的前提,只有证实了史料的可靠性和有用性之后,方能作为证据。由于史料价值不一、教学时间有限,所以必须对史料进行选择,以突出教学重点,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史料浩渺,难以穷尽,尤其在当前网络资源十分丰富的情况下,历史教师选取的史料首先必须具有针对性,应该根据教学的重点、难点有效地选取史料,切不可为了史料,脱离教学的任务。其次,选用的史料必须具有典型性,许多教师使用史料的时候喜欢一味的求新、求奇,往往效果不佳。其实教师如果能选用那些典型的、大众化的史料就很好。史料的作用是能说明历史现象、解释历史问题、引发思考。有的教师为了尝试新的教学方式,虚拟人物“帕帕迪”和“二毛”、“阿牛”不断被老师使用,有的甚至编为话剧、漫画、相声,在热闹的一堂课结束后学生往往很少有收获。因此教师在选用材料时,一定要选择那些可以揭示历史本质、规律的典型史料。

    3.1.4史料的解析与讲述

    叶小兵先生认为史料教学的解析是“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学生直接参与发现的过程,也是学生对信息进行处理的过程,只有学生亲自动脑,动手,而不是被动地听讲,才能使学生获得真正有效的信息,并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技能,积累学习的经验。历史信息的承载方式是以文字材料为主的,通过对历史资料的整理、辨析、判断、推论、等掌握历史信息的基本方式,学生形成历史认识的基础在于对历史材料的运用。这一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就是使学生学会运用历史材料,掌握处理各种历史资料的方法.提高学习历史的能力。”因此,在史料解析阶段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学科能力的培养。

    一、史料解析的模式

        按照叶小兵先生对史料教学的论述再结合中学历史教学的实际史料教学的一般模式可归结为:

    具体解释为:1.展示史料:教师首先在课堂上围绕教学内容展示相关史料。展示的史料必须具有全面性、科学性、实用性等特点。2.提出问题:教师结合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提出相关问题。3.小组讨论:教师可以提供给学生一些认识、分析史料的一些方法,并分成小组进行讨论。4.口头或书面表达:学生可以把讨论的结果以口头或书面的形式展示出来,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5.教师总结:教师最后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和探究结果进行总结,教师的总结一定要放在最后,千万不可为了教学进度代替学生思考。“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历史资料,其意义并不只是教师把史料拿来进行解释和阐述,而是要提供给学生,让他们进行分析、比较、说明、论证,来解决具体的历史问题

    二、史料解析的层次

    按照学生认知规律和史料解析的特点,史料解析依据先易后难,由低到高,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

    (一)认知史料。这是史料解析的最基本的层次。这一层次的学生知道了解教师展示的史料,体会历史学科的真实感和历史感,可以通过史料感受历史事件和理解历史人物,增加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爱好。

        (二)理解史料。这是史料解析的最重要部分。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认知史料的基础上,以所学历史知识为依托,正确深刻的理解史料所包含的意义,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三)分析史料。这是史料解析的最高层次,教师要通过学生对史料的认知、理解,进一步培养学生对史料的概括、比较、归纳、质疑的能力。培养学生史料分析和历史思维能力是新课标下史料教学的目标。

       这里有个需要具体说明的是史料分析的前提是学生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史料与历史知识是相互依存的,必须要拥有与史料有关的历史知识,处理史料证据的活动才能展开;如果没有历史知识做基础,所谓鉴别史料,重建史实,就只会变成一种猜谜游戏,反而失去了历史教育的意义。史料并不会对‘陌生人’开口说话,而且即使是说了话,拥有不同背景知识的倾听者也会听到不一样的声音表情。”因此,教师在史料的解析过程中必须使学生明白历史知识的重要性,知识掌握不牢固或不清楚都无法正确解析史料。

  4. 史料解析案例分析

    13课  辛亥革命

    设计思路:《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要求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认识历史发展中全局与局部的关系”“培养从不同视角发现、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