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婚恋大数据暴露真相:亲密关系处理得好,才能获得持久幸福

 阿布的书柜 2020-04-11

最近有人问:女性多少岁才算晚婚呢?

问这话的姑娘,大抵是现实生活中别人眼里的“大龄剩女”吧。

每个姑娘都想在自己最好的年纪遇到心爱的人,然后携手共度余生,可遇到对的人哪那么容易呢?

所以,很多人就算很想恋爱结婚,也不愿意将就。

同时,也有很多人在体味着恋爱和婚姻生活的酸甜苦辣。

当我们谈到择偶、爱情、婚姻、承诺和沟通时,有一个词值得大家关注,那就是“亲密关系”

亲密关系能为人们提供有意义且持久的社会支持网络,人在苦恼时可以向伴侣求助,而在伴侣需要时也可以给予对方帮助和关照。

那么,亲密关系的秘诀是什么?

罗兰·米勒博士在《亲密关系》一书中回答了这个问题。

罗兰·米勒,美国萨姆休斯顿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于1978年获得佛罗里达大学社会心理学博士学位。

米勒博士提出,亲密关系是人类经验的核心,处理得好能给人带来极大的快乐和幸福,处理得不好则会造成重大创伤,因此,科学地认识亲密关系,攸关我们每个人的幸福。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揭开亲密关系的面纱,获取持久幸福的奥秘。

究竟什么是亲密关系呢?

研究者指出,亲密关系至少要包括六个特征,它们分别是:了解、关心、相互依赖性、相互一致性、信任以及承诺。

有时,这六个特征未必全部出现在亲密关系中,任何一个要素都可以单独出现。例如,一对单调乏味、缺少情趣的夫妻,可能互相依赖的程度很高,在日常琐事上紧密合作,但生活中却缺少关爱、坦诚或信任。

一般而言,最令人满意和最有意义的亲密关系应当包括亲密关系的所有六个特征。如果一段亲密关系只具有其中的部分特征,那么亲密程度就会减弱。

研究者发现,如果我们要在生活中保持身心健康,就要在亲密关系中经常与伴侣愉快地交往。在这种亲密关系中,包含人的归属的需要,如果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引发各种各样的问题。

婚恋大数据暴露真相:亲密关系处理得好,才能获得持久幸福

一般而言,具有亲密关系的人较之单身生活的人更幸福、健康、长寿。握住爱人的手能减弱人们面对威胁情境时的脑反应,看看爱人的照片,疼痛好像不再那么强烈了,得到爱人的接纳和支持时,甚至连伤口都能更快愈合。

亲密关系的质量还会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久而久之,那些能与关心自己的人愉快相处的人,与缺乏这种关系的人相比,会拥有更多的幸福感。

即使伴侣关系不太幸福,大多数有伴侣的人仍会觉得自己比完全的孤家寡人要充实得多。

总的来说,我们的幸福感取决于归属感的满足程度。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人通常20岁出头就结婚了,没有结婚的人不会同居,因为那被视为伤风败俗。未婚先育更是天方夜谭,无论婚姻是幸福还是痛苦,人们往往都会与原配厮守到老。

近几十年来,亲密关系的文化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

越来越少的人结婚成家;结婚的年龄越来越大;同居更是普遍现象;有人未婚便生育了子女;还有一项突出的变化,那就是离婚率比祖辈高出了两倍。

这些显著的变化对亲密关系有影响吗?

答案是肯定的。它影响着人们对亲密关系的期望。就拿最普遍的同居现象来说,现在许多年轻情侣未婚同居,他们以此来考察彼此是否真的能“和睦相处”。

这种想法看上去似乎很有道理。然而,如果两个人并没有切实的结婚计划,那么未婚同居并不能确保随后的婚姻幸福美满。相反,同居增加了分手的风险。

因为同居情侣对彼此的承诺一般不如已婚夫妻,毕竟同居情侣还有选择的机会。所以,同居情侣会比已婚夫妻面临更多的问题和不确定性。

他们往往会出现更多的冲突、嫉妒、出轨。所以,同居和婚姻相比,往往充满着变数,前景难料。一对情侣同居的时间越长,对婚姻的热情越低。

婚恋大数据暴露真相:亲密关系处理得好,才能获得持久幸福

总的来说,同居原本是用来测试伴侣能否和睦共处,实际上却会损害人们对婚姻的积极态度和维持婚姻的决心。

因此,尽管同居很流行,而且人们普遍把同居当成“试婚”,但这也成为了越来越少的人结婚的原因之一。

近几十年,人们对婚姻的看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包含以下几点。

第一,经济发展的影响。

社会工业化程度越高、越富足,就越能接纳单身、包容离婚和支持晚婚。教育和财政资源的充裕,足以让人们变得更为独立,与过去相比,女性更可能选择不结婚。

第二,支持自我表现,重视个人成就的影响。

这种对自我实现的重视,会让人们期望从亲密关系中获取比上一辈更多的快乐和享受,更少的麻烦和付出。

这一代人与祖辈不同,只要对婚姻不满意,就会理直气壮地结束夫妻关系,重新追求满意的亲密关系。

第三,新科技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现代生育技术让妇女在还未与自己将来孩子的父亲谋面之际,就能从医院的精子库中授精,独自生育后代。妇女还能掌控生育,只在她们愿意时生小孩。

第四,个人经历和经验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发展心理学家很早就发现,婴儿对其主要照料者的依赖表现出了不同的模式。

模式一:安全型。

婴儿在饥饿、尿床和受到惊吓时,如果能得到悉心的照顾和呵护,婴儿在哭喊时,如果照料者能慈爱地出现在他身边,那么婴儿就能舒心地依赖他人,觉得他人可以信任,并且能从别人那里获得安全和友善。

这些儿童长大后,就能发展出安全型依恋:他们快乐地与人交往,很容易与他人发展出轻松信任的人际关系。

模式二:焦虑-矛盾型。

如果照料孩子的人有时热情关注,有时却心不在焉、焦急烦躁,甚至在孩子需要时不出现,那么孩子会对人产生焦虑、复杂的情感。

这些孩子与他人的关系会变得紧张和过分依赖,表现出对他人的过分贪求。

婚恋大数据暴露真相:亲密关系处理得好,才能获得持久幸福

模式三:回避型。

婴儿的照料者在关照孩子时,带着拒绝或敌对的态度勉强为之,孩子就会认为他人是靠不住的,因而在与他人的关系建立上畏缩不前。

这些孩子经常怀疑和迁怒于他人,不容易形成信任和亲密的人际关系。

当儿童面对危险的陌生环境时,安全型的儿童会跑向妈妈,很快安静下来,然后勇敢地探索陌生的新环境。

焦虑-矛盾型的儿童则会大哭大闹,紧紧抱住妈妈,完全不顾照料者的安全保证。

回避型的儿童往往躲开大人,保持和父母的距离,即使害怕时也不愿意发生亲密接触。

研究者发现,成人在处理亲密关系时,也会表现出与安全型、焦虑-矛盾型、回避型类似的反应方式。

研究者调查了美国丹佛市《落基山新闻部》的读者,发现大多数人认为依赖他人是愉快的,但约有40%的人认为自己不安全,他们要么很难信任和依赖伴侣,要么十分担心自己的亲密关系能否持续。

研究者还让受访者报告了童年的经历和目前对亲情、爱情的态度。

结果表明,安全型的人一般对自己和他人都有积极的看法,记忆中父母也是充满爱心、乐于助人的人。相反,那40%的认为自己不安全的人,常常觉得他人不靠谱或不能信任。记忆中,他们的父母也是矛盾和冷漠的。

经过研究,研究者发现成人有四种依恋模式,具体如下:

第一种,安全型。

和儿童的安全型依恋完全相同。他们能快乐地与人交往,很容易与他人发展出轻松信任的人际关系。

第二种,痴迷型。

这种类型的人如果感觉不安,就会过分地依赖他人的赞许,所以他们过度寻求认同,担心关系破裂。

第三种,恐惧型。

这种类型的人因为害怕被拒绝而极力避免和他人发生亲密关系。虽然他们希望有人喜欢自己,但更担心自己因此离不开别人。

第四种,疏离型。

这种类型的人认为与他人发生亲密关系将得不偿失。他们拒绝和他人相互依赖,他们相信自己能自力更生,不在乎他人是否喜欢自己。

婚恋大数据暴露真相:亲密关系处理得好,才能获得持久幸福

安全型的人在与他人亲密接触的过程中非常安心,不担心别人会苛责自己,因而能积极快乐地寻求亲密关系,以及相互依赖的人际关系。

而其他三种类型的人却充满焦虑和不安,在亲密关系中如坐针毡。

这些研究表明,在亲密关系中,感到舒心和轻松的人,回避亲密关系的程度就低;而对亲密关系感到烦躁不安的人,回避亲密关系的程度就高。

婚姻历久弥新,一直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白头到老,是每一对步入婚姻殿堂的新人最殷切的期望。但随着婚龄的增长,夫妻之间会出现诸多不和谐的音符。这些音符会影响婚姻的幸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