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让汉人改胡姓的北周,为什么不被认为是胡化政权?

 思明居士 2020-04-11

中国历史上时间跨度最长的大分裂时期就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南北两朝处于完全不同的政治环境下,中国的南方依然处在汉民族政权的统治之下,而中国北方则长期被少数民族所统治。

先后在北方建立政权的少数民族包括匈奴,鲜卑,氐,羌,以及羯这五个民族,因此南北朝时期也被称作五胡乱华。在这些少数民族政权中,针对民族问题采取了截然不同的策略。有石勒、石虎父子那种残杀汉人,暴虐成性的魔头,也有北魏孝文帝这样的全盘汉化的典型。但是在北魏分裂成东西两魏之后,东魏和西魏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引言

在六镇起兵终结了北魏的统一领导之后,高欢和宇文泰分别扶持傀儡皇帝建立了东魏与西魏两个政权,这两个政权自然很快就被他们的后人篡夺变为了北周和北齐的对立。但是宇文泰和高欢在东西魏时期采取的不同政治策略已经注定了之后两个后续朝代的命运。

汉人出身的高欢十分明确自己的权力是完全建立在军事优势之上的,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就必须进一步加强自己的军事优势。当时的东魏政权,部队主要掌握在起兵的鲜卑首领手中,因此高欢在把持朝政之后,立即对东魏进行了鲜卑化的改造。在东魏统治期间,鲜卑人的地位明显高于汉族,这样的行为虽然让高欢获得了鲜卑贵族的支持,但是也为之后的军事隐患埋下了伏笔。

而建国稍晚的西魏则处于命运的十字路口之上,当时与其并存的两个政权南梁以及东魏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政治路线。南梁依然号称自己保有中国传统帝祚,作为全国汉人的精神领袖高悬于江左。而东魏则高举鲜卑至上的旗帜,开始对之前北魏的汉化政策进行全盘的否定,虽然引发了其国内汉人的不满,但是也让鲜卑人的军队拥有了更强的凝聚力。

(西魏掌权人宇文泰)

西魏倘若选择汉化的道路,则无法与汉室正统后人南梁对抗,而采取鲜卑化政策则不必高欢北齐实力雄厚。因此宇文泰别出心裁地采取了一地区为本位,而非民族本位的政治制度,这样的创新也让西魏以及其后续政权北周,隋朝迅速成长为中国最强大的政权,为之后的统一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胡汉改姓,统一郡望,消弭民族差异

我们知道西魏以及北周的强大背后是由于其推行的府兵制度,对于府兵制度的种种优势在这里我们也不再赘述。但是府兵制推行的前提却值得我们注意,那就是命令汉人与鲜卑人中的军人纷纷改变自己的姓氏,改变的姓氏为其统帅的姓氏,而部队统帅则无论胡汉,全被改为鲜卑姓氏。对于这件事,在《资治通鉴》中记载如下:

“至是以诸将功高者为三十六国后,次功者为九十九姓后,所统军人,亦改从其姓。”

让汉人改胡姓的北周,为什么不被认为是胡化政权?

隋文帝杨坚祖上改姓普六茹

这样的政策在某些人看来无疑是胡化的标志,让全国所有人都变为鲜卑姓氏无疑是鲜卑化的特征。但是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个政策中,即使鲜卑人也不能保留自己原本的姓氏,其在本质上对于不同民族是一视同仁的。因此其本来目的并非确立鲜卑本位的思想,而是希望改变姓氏的士兵可以像之前少数民族的部落勇士一样,跟随与自己同姓的将领同生共死,发挥出最强战斗力。关于这个政策,在《北史》中有如下记载:

“三十六国,九十九姓,自魏氏南徙,皆称河南之民。今周室既都关中,宜改称京兆人。”

让汉人改胡姓的北周,为什么不被认为是胡化政权?

北周故都长安是地区政策的起点

而且在要求士兵改姓氏之外,后来的北周政府还推行了另外一项政策,那就是要求所有人更改自己的籍贯,即改郡望。这样的举动有两个目的,其一便是进一步消除鲜卑人与汉人之间的差异,促进民族融合,其二则是消除关内汉人与山东汉人的差异,进一步增强部队的凝聚力。而且也可以让战士们对于关中地区有不一样的情感,这便是其推行关陇本位政策的基础。

赐予乡兵封地,拉拢将领归心

在解决了士兵们对于关陇地区的归属感之后,北周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让军事将领们对这片土地产生归属感了。北周的将领组成与北齐不尽相同,北齐的高级将领基本都是鲜卑人,而北周的将领们则胡汉混杂。为了让他们与地区产生足够了联系,北周政府出台了两个政策,分别是赐予将领田地以及允许他们拥有自己的私兵,即乡兵制度。

让汉人改胡姓的北周,为什么不被认为是胡化政权?

北周乡兵

在北周建立早期,其主要任务是防守东边北齐的进犯。凭借着将领们的优秀表现,北周抵挡了几次北齐高欢的大举进犯,稳定了国内局势。在这些战斗中建立功勋的将领比如裴果、王思等人都获得了自己的赐田。对于这些赏赐,大多在《周书》中都有明确记载:

“及齐神武败于沙苑,果乃率其宗党归阙。太祖嘉之,赐田宅、奴婢、牛马、衣服、什物等。”

而且在赐田之外,宇文氏还会赐予功臣们一定数量的乡兵,这些乡兵虽然以兵为名,但是其最重要的功能却是帮助将领们进行封地的耕种。对于任何封建王朝,赐予将领农奴,佃户以及封地都是惯例,似乎并非北周的独创政策。但是我们从乡兵这个特殊的称呼之中就可以知道事情并非这么简单。

在南北朝时期,世家大族们由进行了长时间的土地兼并,所以拥有了大量的佃户以及农奴,其中的一部分变为了部曲家兵。这些部曲就是属于这些大族自己的军事力量,可以在其利益受到侵害的时候进行有效的反抗。在北周的历史上,不乏将领带领府兵以及乡兵一道出战的记载,由此可见,政府赐予的乡兵并不仅仅是农奴,其中应该还包含了专门负责征战的军人。对于乡兵出战的事情,在《周书》中也有记载:

“及独孤信入洛阳,隶行台杨琚防马渚。复与高敖曹接战。自是每率乡兵,抗拒东魏。前后十余战,皆有功。”

让汉人改胡姓的北周,为什么不被认为是胡化政权?

北周名将独孤信

由此可见为了拉拢北周的贵族,北周政府将土地以及在其土地上的军事自卫权力一并交给了这些将领。这种政策无疑加强了将领们对于这片土地的归属感和依赖性,这也是后来执政阶级中关陇集团的形成主因。

回复周制,施行新策

我们知道北周的官制是效仿古代西周的六官制度,这样的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反复出现了多次。比如王莽,武则天都采用了这样的制度,但是这些人的这个政策无一例外全部被史学家批评地一无是处,只有北周施行的周制得到了史学家的赞赏,其原因在于北周只是假托周礼之名,而行新政之实。对于北周官制的,在《周书》中有如下记载:

“三年春正月丁丑,初行《周礼》,建六官。以太祖为太师、大冢宰,柱国李弼为太傅、大司徒,赵贵为太保、大宗伯,独孤信为大司马,于谨为大司寇,侯莫陈崇为大司空。”

让汉人改胡姓的北周,为什么不被认为是胡化政权?

北周大臣卢辩注《礼记》

首先我们要明确北周为什么要实行周代的官制,前面我们说过北周采取的政治策略为关陇本位政策,而西周便是发源于此的王朝。虽然后来的秦朝也是发源于此,但是秦汉帝统其时依然掌握在萧梁政权的手中,因此北周只得恢复周代官制,假借周朝道统来帮助其统治。

但是我们知道周代据南北朝已经过去了很长时间,周代的官制显然不能满足当时的统治需求,因此北周政府在周代的基本官员制度上进行了符合时代特征的改良。首先是在人员的选拔层面,北周政府提倡选拔有能力的人出任官员,而不考虑其出身,这与首推封建制度的西周用人标准是完全不同的,我们知道西周时期的官员必须是贵族出身,而北周则完全摒弃了这个与时代格格不入的条款。对于北周的人才选拔标准,在《周书》中记载如下:

“今之选举者,当不限资荫,唯在得人。苟得其人,自可起厮养而为卿相,伊尹、傅说是也,而况州郡之职乎。”

让汉人改胡姓的北周,为什么不被认为是胡化政权?

北周重臣苏绰

另外北周的中央政治体系虽然效仿周制,但是其地方政权依然采用了郡县制度,而非分封制度,这样一来避免了国家陷入分裂的局面。二来配合府兵制的实施,让中央政府拥有了强大的军事实力,为后来的统一全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由此可见,北周虽然号称采用了周朝的制度,其实只是假借西周的名号来促进其地区战略而已,其本质依然是一次基于时代特征的政治改革。

结语

在三国鼎立的南北朝末期,不同于其他两个政权,北周走出了不拘泥于民族成见的心道路。其所采取的关陇本位政策促进了民族融合,也增强了统治阶级内部的凝聚力,让中央政府的实力得到了快速的提升,终于一跃成为了中华大地上最为强大的势力。

对于关陇本位政策的成功,我认为主要归结于两个原因,其一是关陇本位政策的实施从根源上摒弃了以民族为出发点的政策制定思维,这无疑是迎合了当时民族大融合趋势的,这样的政策也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其次便是关陇本位政策的制定让人民,官员对于国家的领土产生了归属感以及感情,这样可以让人们更好地投入到国家的建设之中,对于国家的经济,军事实力提升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当然关陇本位主义也为日后隋朝统一之后的一些问题埋下了伏笔,但是对于制定它的北周政府来说,这样的政策显然很好地完成了它的历史任务。


参考文献:#青云计划#

1.《北史》

2.《周书》

3.《北齐书》

4.《魏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