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两种家庭,注定养出“啃老”的娃!一错再错......

 书香14htqaut55 2020-04-11


昨天刷快手,看到一条段子:

奋斗三年,终于在杭州买了房。全款221万,我全部存款1万,剩下的220万都由父母出。


所以说,不逼父母一把,你永远不知道他们多有钱!


读给李波老师听,原以为他会开心一刻,没想到他淡淡地对我讲,现在都是这种段子,一抓一大把。

搜了一下,果然如此:

我经过了一哭二闹三上吊的努力,今天终于父母给我转款到账,提车去!所以说......

工作两年,自己出了两万,加上爸妈出尾款,全款78万拿下一套房,所以说.....

奋斗了7年,12万落地,自己存了2000,父母给了11.8万,终于买了一台车,所以说.....

还有配图:


更让我匪夷所思的是:

居然还有不少人留言,对于这种啃老的行为羡慕嫉妒恨......

不过,想想也就是一段子,逗人一乐,现实生活中,应该少有这种啃老啃得理直气壮的人吧。

结果,刚刚讲完就被打脸,第二天见了小华老师,她就给我看了一条信息:


有没有钱他不管,他想花我们就得给他,挣下挣不下是我们的事

嚯!这口气。

才十几岁呀!

然后庞贺老师又给我讲了他接过的一个极端案例:

一位妈妈为自己28岁的儿子求助我们。

这位青年从十几年前从学校休学之后,就一直呆在家里,足不出户,每天打打游戏、吃吃饭、睡觉、混一混,任由多少人来给他做思想工作都不管用。

稍不如意,还要呵斥父母。

父母这么多年忍气吞声,一筹莫展,不知道未来在哪里。

不由得想起前段日子看《安家》时的剧情,卖包子的老严夫妻起早贪黑地操劳,守着一个早点铺,一个包子一个包子地做好,蒸熟,卖掉,好不容易攒了300多万,给独生儿子全款一套婚房。

可是,儿子居然把欢天喜地准备搬家的父母拒之门外。

当时我就恨恨地想,即便房子小,两代人住不方便,但你爸妈为你全款哎,你好歹也用自己的工资为他俩另外租一套房呀!

可是居然就这样的薄情寡义,不说孝道,连起码的心疼和爱护都没有。

实话讲,老实父母含辛茹苦一辈子养出了白眼狼子女的事情并不鲜见。

不由得想要问:究竟怎么回事呀!

首先分析一下这些啃老的孩子。

两个字:无能。

四个字:无能   怯懦。

一个孩子如果在社会上,在面对外面的世界的时候,勇敢、自信,具有开拓精神,他要的东西自己就可以通过自己的双手创造出来,他还用得着回到家里,摊开两手跟父母要吗?

不能!

所以,啃老都是万般无奈下的举动。

即便看上去肆无忌惮,但背后,隐藏的也是深深的自卑。

人都要脸。

但是,要脸是需要实力的。

实力不够的时候,就会恬着脸,恬着脸久了之后,脸皮就厚了,渐渐地就不要脸了。只为了生存。活着就好。管你其他人呢。

谁让我是弱者呢?

因为觉得自己弱,就觉得自己理所应当不用承担责任;

因为觉得自己弱,就觉得自己多占点,多得点,多贪点,少做点,理所应当。

这样的人,你看他跟父母伸手要钱的时候,你恨得牙痒痒;

但是,从另外一个层面上讲,他放下尊严,冒着连自己都瞧不起自己的压力,伸出手去,而且,一伸伸一辈子,他又是可怜的。

就像《安家》里房似锦的弟弟,靠姐姐买房,靠姐姐还贷,靠姐姐帮他娶媳妇,到最后,姐姐跟他决裂的那一刻,姐姐说以后再也不会管他了时,他绝望地恳求:

“姐姐你别不管我,我什么都不会......”时,

你知道,这个被母亲,姐姐们捧在手心里养大的儿子,好幸福,但也好可怜,好无助,就像笼子里的小鸟,娇生惯养,但丧失了觅食的能力;

而那个风中雨中历练的姐姐,虽然好辛苦,但也好强大。

拥有弱者心态的孩子,除了能力弱之外,还有另外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

无法融入到现实的世界中去。

什么叫融入现实的世界中?

意思就是你敢于进入社会,并且,相信自己能够用自己的能力,跟外界的人连接起来,无论在精神上,情感上,还是工作上,都能够跟他们达成共识,并且,运用自己的智慧,能力和勤劳,对现实施加影响,最终,实现自己的目的。

比如卖包子的老严儿子,父母大包小包,欢喜地准备搬新家,但是,新婚妻子的强势,丈母娘的势利,都让他无力应对。

其实,这个问题非常好解决。

他完全可以跟妻子和丈母娘讲,我的父母卖了一辈子包子,用全部积蓄买下了这套小房子,才让我们后顾无忧地住进来,我不可能置他们于不管。我想用我们每个月的工资,帮父母租一套房,就在这小区里,这样既方便照顾他们,也不影响我们的小家。

我想,这样讲了,他们的妻子和丈母娘是没有什么理由反对的。

这个做法合情合理。

但是,他为什么不讲呢?

因为他不知道该怎样跟外面的世界,外面的人打交道,他没有这样的勇气和自信,可以通过自己的语言,想法,为父母创造一个更好的外在环境。

所以,既然不敢改造世界,那就只好辜负自己人了。

父母首当其冲要被牺牲掉的。

这个孩子,你可以试着想一想,他在上学的时候,面对霸凌,或者别人不合理的要求是怎样反应的?

一定不敢说不。

你还可以试想一想,他在工作单位,面对同事,事业上的机遇时是怎样反应的?

一定不敢争取。

他出门在外,面临外界千头万绪的事情,还有一个个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时,是怎样反应的?

一筹莫展,一退再退。

最终,一事无成。

这个世界上的人有两种:

一种活在自己想象的世界中;

一种活在真实的世界中。

无疑,活在真实的世界中的人,需要更多的勇气和实力。

这个跟学历没有太大关系,很多人虽然读了很多书,上学的时候学习很好,说起什么来头头是道,但是,纸上的东西,书上的东西还是好应付,而现实世界,真实的人生中的考验,有太多让他们恐惧,害怕的东西了。

他们会选择退缩。

退回到自己小小的想象的世界中去。

躲进小楼成一体,哪管春夏与秋冬。

最终成为一个无能之人。

就像前两年,上海一个40多岁的中年男人,因为工作失意,堂堂留学国外,硕士研究生出身的高知,居然回到家里,不再工作,靠啃母为生。

80多岁的母亲,担忧自己时日不多,故去之后,儿子无所依傍,百般劝导没用之下,被迫报警,用断绝母子关系,来逼儿子走出家门。

真是可悲可叹呀!

每逢李波老师的“走心课”开课前,都会有个别妈妈问:

“赵老师,走心课针对的是那些学习态度不太好的孩子吧?我们家孩子态度好的很,学习好得很,不需要走心吧。”

这时,我都要苦口婆心地解释:

人对了,学习一定能对了;

但是,学习对了,人可未必对。

一个孩子心智的成熟,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是否到位,跟他考多少分没什么关系。

何况,对有的孩子而言,考试拿高分,几乎就是一门手艺,太擅长了。

学校对一个孩子的考查主要是分数,但是,社会考验的可是一个人的全部。

阳明教育要培养的是知识、方法、能力、心智都健全的一个成熟的,独立的现代人。

那么,第二个更关键的问题来了,上面提到的那些孩子,究竟是怎样养成的?

首先,孩子从小到大,没有建立起全能感。

什么是全能感?

就是相信自己是可以的,这种相信发自内心的笃定感,让他无论面对怎样复杂的环境,都深深地相信自己的力量:

不会的,我可以学呀!
不适应的,我可以慢慢适应呀!
不熟悉的,我也可以熟悉的!
我相信,只要给我时间,我一样可以做得好。

其实,每一个孩子刚刚来到这个世界时,他们都有全能感,否则,怎么能学会走路,学会说话,学会读书识字呢?这是生命向上的一种能量。

但可惜的是,很多父母在随后的抚养中,慢慢把孩子的这种全能感给破坏了。

用什么破坏的?

用包办和否定。

孩子不能做的,父母替他做了;

孩子能做的,父母还是替他做了。

即便孩子做了,父母也是百般唠叨,打击否定,说他做得不好:

你看看,碗洗得这么不干净,还不如不洗呢;

这是你扫的地?跟狗啃了一般。

快快快,一边去,有你这腻腻歪歪半天,我一会就干完了。

我们用这些包办和否定树立起了自己的光辉形象,感觉自己全知全能一般,感觉自己神一般伟岸,感觉自己为孩子付出了,感觉自己是一个顶有用的人。

但是,你愈有用,你愈伟岸,就愈衬托得孩子卑微,弱小,没用。

他小小的心里,种了一棵“我没用”的种子,还能开出什么花,结出什么果?

就像包子铺的老两口,他们为孩子付出了一切,这份付出让人动容,但是,他们也剥夺了孩子吃苦受累的权利,让他看到了自己的自私和无能。

人之所以为人,在于他有尊严。

而尊严的建立,在于他通过自己诚实的劳动,创造了自己的生活,建立起了自己的王国,赢得了社会的认可。

而这一切的前提是,他相信自己可以。

所以,父母要学会适时的退让和欣赏,成全孩子的“全能感”。

其次,父母习惯把孩子庇护在自己的身后,却忘了我们教育最终的目的:

是要一步一步推动孩子走出家门,进入世界。

就像狐狸呀,狼呀,老虎呀,生下孩子,哺育他们,也训练他们,最后,时间到了,狠下心来,撵他们出门,回来也要赶走。

人类也是如此。

没有什么比看着孩子凭着自己的力量在这个社会上立足,更让父母欣慰的了。

但是,有些父母目光短浅,护犊子心切,怕他们受到伤害,孩子们在学校发生矛盾了,我们嗷一嗓子就冲出去了;孩子们被老师批评了,我们嗷一嗓子就跟老师干起来了,孩子们每走一步,我们都替他们捏着一把汗,他们稍稍吃点苦,受点累,我们就冲出去抓他们回来,玻璃心泛滥:又不是没吃没喝,受那罪干嘛?爸妈养你,结果,孩子成了巨婴,再也走不出去了。

不是不舍得花钱,叫小家子气;

看不得孩子吃点小苦,才叫小家子气。

自然,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也吃不得苦,受不得累,一点委屈都包容不了,小家子气就泛滥了。

谁还敢仰仗你,谁还敢托付你,谁还敢让你担当?

路就越走越窄了。

所以,才有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

行万里路,很艰难,要磨破脚;阅人无数,更艰难,要克服羞怯、胆小、狭隘,要明辨是非,要忍受背叛、欺骗和欺凌,要增长智慧和内在的力量。

你要打破自己的舒适区,一再将自己投入到陌生和不确定的环境中去,这样才能百炼成钢。

父母要意识到自己的局限和无能,总有我们鞭长莫及的时刻,总有我们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时刻,那个时候,孩子能够依靠的只有自己。

所以,身为父母,我们第二个要修炼的就是:

要狠下心来,看着孩子受苦。

肉体上上不吃苦,不足以励志;精神上不吃苦,不足以通达。

在这里,赵老师忍不住要跟各位父母炫一炫一个孩子,是上周推文《今天才醒悟!越想成就孩子,越得有这个见识...... 》的主角,文章才推出两三天,妈妈第二条报喜的信息就给我发过来了:


想想从高一时数学各科十几分的样子,一走两年,在高考前3个月,拿到了500分,这一路,战胜了自己的惫懒,战胜了自己的消极,战胜了自己的心魔,战胜了对学习的恐惧,这也是经历苦难,经历淬炼!

亲爱的父母们,先甜后苦,先苦后甜,你准备送孩子哪一个?

又准备送自己哪一个?

别小瞧,这可决定了你晚年生活的品质呀!

最后,李波老师和我这周录制了最新的教育讲座,《深度解读走心课》——怎样的课程,能够帮助孩子们在青春期实现第二次心智上的蜕变?——有料有思想,有爱有温度,欢迎点击文章下方的视频收看。

好了,我是赵老师,这里是北京,这里是阳明教育,爱你们


点“在看”实力支持“考试帮”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