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养生课堂:一日一证之发黄(五)

 夏大夫的图书馆 2020-04-12

发黄

[概念]

发黄,以目黄、尿黄、面黄、身黄为其主要症状,尤以目睛黄染为重要特征,一般先从目黄开始,继则遍及全身。

本症《内经》称"黄疸",以后历代医籍中有"黄瘅"、"谷疸"、"酒疸"、"女劳疸"、"黑疸"、"阳黄"、"阴黄"、"急黄"、"瘟黄"等名称。现将不同类型发黄一并在本节讨论。


 证候分型之

脾虚血亏发黄:肌肤发黄无光泽,神疲乏力,心悸失眠,头晕,爪甲不荣,舌质淡,脉濡细。

证候分析之

脾虚血亏发黄:本证由劳倦内伤或久病,使脾胃虚弱,气血亏损,肝失所养,疏泄失职,胆汁外溢而发黄,又称"虚黄"。辩证要点:全身皮肤发黄,其色黯然不泽,且伴头晕、心悸、失眠、舌淡等气血亏虚的症状。治宜健脾补气养血,方选小建中汤、十全大补汤等。

黄为脾土之正色,本节所谓之发黄,必需具备目黄、身黄、小便黄。其中目黄一症是区分是否发黄的要点。《杂病源流犀烛.诸疸源流》:"经言目黄者曰黄疸,以目为宗脉所聚,诸经之热上熏于目,故目黄,可稔知为黄疸也。"古今对发黄一症分类甚多,但总以黄色鲜明者为阳黄,黄色晦暗不泽者为阴黄类分。本节所论之湿热发黄、瘟毒发黄二证属阳黄,一般有起病急骤、症状重、病程较短的特点;寒湿发黄、瘀血发黄、脾虚血亏发黄三证属阴黄,一般有起病缓慢、症状略轻、病程长的特点。临床辨证可根据起病特点、症候表现等,不难鉴别。但是,阳黄日久不愈,使气血亏损或瘀滞,亦可变成阴黄,辨证时需灵活掌握,审证求因,方不致误。

[文献别录]

《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榖疸之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为榖疸,茵陈蒿汤主之。"

"膀胱急,少腹满,身尽黄,额上黑,足下热,因作黑疸,其腹胀如水状,大便必黑,时溏。此女劳之病,非水也。腹满者难治,硝石矾石散主之。"

"夫病酒黄疸,必小便不利,其候心中热,足下热,是其症也。"《医学心悟》:"湿热之黄,黄如橘子、柏皮,因火气而光彩,此名阳黄。又有寒湿之黄,黄如熏黄色,暗而不明,或手脚厥冷,脉沉细,此名阴黄。……其间有伤食者,名曰榖疸;伤酒者,为曰酒疸;出汗染衣,名曰黄汗,皆阳黄之类也。……其间有女劳疸,乃明黄之类。……复有久病之人,及老年人,脾胃亏损,面目发黄,其色黑暗而不明,此脏腑之真气泄露于外,多为难治。"


◆ 《人为什么会生病》

◆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

◆  60集大型纪录片【黄帝内经】

◆ 《中医怎么看“癌症”》

◆ 《中医色诊视频大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