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一发布】民居大比拼·试题原题及解析

 yg760 2020-04-12

民居大比拼(1)

陕北靠山(崖)式窑洞是在天然土壁内开凿横洞,往往数洞相连或上下数层,有的在洞外加砌砖墙(如图所示)。近年来,随着陕北经济的发展,先富起来的中青年人开始急切地“弃窑购房”或“弃窑建房”,窑洞作为陕北传统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居住功能日渐衰弱。据此完成下题。

1.图示窑洞建筑方式反映当地的环境特点是

A.冬暖夏凉    B.森林茂密    C.土厚坡陡    D.降水稀少

2.在窑洞外加砌砖墙的主要作用是

A.阻挡风沙进入窑洞    B.减少侵蚀保护崖面

C.抗震防塌确保安全    D.加厚墙体减小温差

1.C   2.B

解析:第1题,窑洞适合建在土层较厚、坡度稍陡的地方,所以图示窑洞建筑方式反映当地土厚坡陡的环境特点,C正确。窑洞冬暖夏凉,反映了该地夏季较热、冬季较冷的气候特点,A错误;该地区植被稀少,B错误;该地区为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较多,D错误。第2题,窑洞的主体是深厚的土层,在窑洞外加砌砖墙可以减少坡面侵蚀,保护崖面安全,B正确。砖墙建在原有窑洞墙体外侧,起不到阻挡风沙的作用,A错误;该地区位于板块内部,地震发生的可能性较小,且砖墙抗震作用不强,C错误;窑洞本身已经有保温的作用,加厚墙体减小温差作用不明显,D错误。

福建土楼已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屋顶大多采用“人字形”的双坡屋顶,墙体以生土为主要材料,掺石灰、细砂、糯米饭、红糖、竹片、木条等,经反复舂压、夯筑而成。下图为集庆楼的外墙,底层墙厚1.6米,无石砌墙基,后人用鹅卵石在外墙底层表面砌了1米高的石墙。据此回答下题。

3.外墙底层表面砌成石墙,其作用是

A.美观    B.防水    C.防塌    D.防虫

4.关于土楼的建设目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依山就势—防御②坐北朝南—防风③人字形屋顶—排水④墙体厚实—防风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B  .4C

4.依山就势是为了就地取材和防御,对;坐北朝南,太阳东升西落,所以到了中午,太阳便可照到天井,使得楼内光照充足,同时又达到防潮防湿的作用,错;东南沿海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多,采用人字形双坡屋顶便于排水,对;墙体厚度大主要是为了隔热保暖、冬暖夏凉,④C。

脚落地房是云南怒江、贡山等地的传统民居。当地地质不稳,森林丰富,通常在斜坡或靠山处竖立几十根木桩,这些木桩像千百只脚一样,支撑着整个房屋,因此得名千脚落地。房头板原料为红杉木,纹理美观、耐腐,房顶上覆盖茅草,冬暖夏凉,但不立窗户。有的木材本身有凹形槽,雨水可以顺流而下,具有瓦片功能。如今,随着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保护意识的淡薄,这种独特的房屋愈来愈少,而砖瓦房却增多。下图示意千脚落地房景观。

5.千脚落地房成为当地主要民居的理由是该地区

A.喀斯特地貌广布    B.气候湿热,岩石裸露

C.气候干旱适合修建  D.地势崎岖且林木资源丰富

6.每年12 月到次年1 月为千脚落地房最佳建房时间,主要原因是

A.晴天较多,利于施工  B.适宜伐木,建材丰富

C.农闲时节,时间充足  D.坡休稳定,便于打桩

【答案】

5.D该地位于云贵一带,地势崎岖,房屋建于斜坡或靠山处,以木桩木材建设,山区林木资源丰富,便于就地取材,据此选D。该地位于山区,气候并不湿热且地表有森林;喀斯特地貌区并不是建此类民居的理由。所以选D。

6.A

(2016 海南卷)福建海坛岛面积276.61平方千米,人口约35万人,地势低平,是大陆距离宝岛台湾最近的地方。当地盛传“光长石头不长草,风沙满地跑,房子像碉堡”的民谣。据此完成下题。

7. 该民谣反映了当地气候的突出特点是

A降水多     B风力大      C日照强      D气温高

8. 依据当地自然环境特征,推测海坛岛传统民居的特点是

A高大、屋顶尖、窗大      B低矮、屋顶缓、窗大

C高大、屋顶尖、窗小      D低矮、屋顶缓、窗小

7.B   8.D

7从材料提取信息“福建海坛岛”说明该地区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季风区,“地势低平”“风沙满地跑”说明当地风力大。其他气候特点,材料并没有相关信息说明。故选B。

8根据材料信息“风沙满地跑”说明风力很大,“房子像碉堡”说明房子需要具备的特点是防风,所以是低矮的,窗小。从材料提取信息“是大陆距离宝岛台湾最近的地方”,根据该地区地理位置判断,影响该地区的东南季风受台湾山脉影响,气流下沉,形成干热的雨影区,降水少,所以传统民居的屋顶缓。故选D。

19世纪初,新加坡政府规定所有建筑物前,都必须修建有一道宽约5尺(1.52米)、 有顶盖的人行道或走廊,于是逐渐形成了一种典型的外廊式建筑物(如图所示)称为骑楼。骑楼在19世纪中期传入我国,如今成为了重要的文化遗产。据此回答下题。

9. 骑楼建筑最常见于我国

A.东北地区 B.华北地区 C.江淮地区 D.华南地区

10. 骑楼建筑最适合集中建设于城市的

A.单一商业区 B.商住混合区 C.单一住宅区 D.加工制造区

【答案】9.D  10B

【解析】本题考点为民居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11.据图片和材料信息可知,骑楼最大的特点是“有一道宽约5尺(1.52米)、 有顶盖的人行道或走廊”,这种设计通风条件极好,可御风雨、避日晒方便市民行走,正好适应我国华南地区亚热带多雨潮湿、夏季阳光强烈的气候特征。故正确答案为D。

12.骑楼外廊为人们遮阳避雨,方便人们行走顺便逛街购物,而且为两到三层结构,适合上层居住,下层商铺的布局,结构紧凑。在寸土寸金的商业区,骑楼可以发挥其独特的优势,节约城市用地,增加城市道路同行面积,解决商户居住问题,一举两得。所以正确答案为B。

安徽宏村位于黄山余脉南部,被誉为“画里的乡村”。宏村背山面水,村中建筑密集排布,小巷狭仄,且巷中遍布水道,民居白墙黑瓦,房座山墙多采用“马头墙”的形式。读安徽宏村实景图,完成下列问题。

11.“背山”“面水”的区位对宏村的影响是

A.“背山”利于冬季通风    B.“背山”利于冬季降水

C.“面水”利于夏季通风    D.“面水”利于增大温差

12.宏村民居采用“马头墙”的作用不包括

A.收集雨水    B. 增强遮阴    C.防范火灾    D. 增加美感

【答案】

11.C 12.A

【解析】

11.根据材料可以看出,该地背山”有利于阻挡冬季风的侵入,“面水”利于夏季通风,所以ABD错误,故选C。

12.根据材料可以看出,“马头墙” 有利于增强遮阴、防范火灾、增加美感,BCD正确。“马头墙”不利于收集雨水,A错误,故选A。

“江流在前,雪峰镇后。一楼住牛羊,二楼做厨房,楼顶晒谷粮,三楼为居室,农耕、畜牧、生活、贮藏、战斗,都在这里。高可超过50m,屹立于不可能之处,历经地震战争,千百年不倒。”这是对我国某少数民族传统建筑的描述(如下图所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该建筑最有可能位于

A.岭南丘陵                           B.横断山区

C.塔里木盆地                         D.华北平原

14.下列做法与原因对应正确的是

A.楼顶设置水槽——缺水                B.窗户较小——太阳辐射强

C.打麦场在楼顶——农业单产低          D.牛羊住室内——夜晚气温低

【答案】

13.B   14.D

【解析】

13.读材料可知,该建筑为我国少数民族传统建筑,即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可把华北平原排除掉,因为该区域内以汉族为主,D错。再读图文材料可知,当地有农耕、畜牧、京堂、佛龛,可把塔里木盆地排除掉,因为塔里木盆地位于新疆南部,当地以游牧为主,且主要信奉伊斯兰教,C错。该地区“江流在前,雪峰镇后”,有雪峰、有大江,横断山区山河相间的地貌最符合该特征,B正确;岭南丘陵没有雪峰存在,A错。

14.根据上题分析可知,该区域地势高,空气稀薄,夜间大气的保温作用弱,气温低,为防治牲畜冻伤,牧民将牛羊召回室内,D正确。该地为横断山区,有大江和雪峰,不缺水,A错。该区域窗户较小,是因为寒冷风大,B错。因为这里土地缺乏,半农半牧,农业生产规模不大,才能运回家中,在屋顶堆放和脱粒,C错。

“六尺巷”是彰显中华民族和睦谦让美德的见证。小巷位于安徽省桐城市约(30°N,117°E),宽约6尺,墙高8尺,大约呈东西走向,墙体底部砌片石,地面铺就鹅卵石。下图为六尺巷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推测六尺巷墙体底部砌片石,地面铺就鹅卵石的主要作用是(   )

A.防潮          B.储水          C.抗震        D.防火

15.A  解析:材料信息表明,安徽省桐城市位于南方地区,气候湿润,降水丰富,六尺巷墙体底部砌片石,地面铺就鹅卵石可以防止雨水渗入墙体,具有防潮功能,选项A符合题意。墙体底部砌片石、地面铺就鹅卵石,不能储水,不具有抗震性能,不具有防火功能,因此排除B、C、D。故选A。

电影“西关大屋”带火了广州城市标志之一的西关屋旅游。早期的西关大屋有标志性的“冷巷”,与天井相接。下图为西关大屋平面示意图和“冷巷”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冷巷'之所以冷,主要是因为(    )

A.窄巷受热面积小,受晒时间短                      B.高墙隔热效果好

C.窄巷面积小,减少热量散失                          D.高墙挡风,暖空气不能进来

17冷巷”的走向最可能为(   )

A.东北一西南              B.东南一西北              C.东西                           D.南北

16.A  17.B

16.A 据材料可知,冷巷高而窄,受太阳照射的面积小,受晒时间短,通风顺畅,温度较低,故A正确。其它选项自然排除。故选A。

17.B在广州长期湿热的气候环境下,自然通风甚至比遮阳、隔热更为重要,因此加强自然通风就成为岭南建筑设计的重要内容。据材料可知,岭南位于我国东部季风气候区,夏季盛行东南风,冬季盛行西北风,为了有更好的通风效果,冷巷的走向与盛行风向一致,应该是东南一西北,故B正确。

珠江三角洲的一些村落至今仍保留着六百多年前以蚝壳做主体材料,用含有蚝壳灰、石灰、糯米饭、糖等泥合物粘结并镶嵌为墙的古建筑,称为“蚝宅”。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8.“蚝宅”

A.  就地取材,但严重破坏海洋生态

B.  墙体棱角多,防火耐高温性能好

C.  墙体坚固,可以抵御台风侵袭

D.  墙体空隙大,利于室内保湿

19.当地“蚝宅”最合理的利用方式是

A.  将当地人口迁出,建立博物馆

B.  在当地大量推广“蚝宅”建设

C.  吸引外来人口定居,提高房屋利用率

D.  发展房屋租赁,促进民俗旅游

18.C 19.D

【18题详解】“蚝宅”就地取材,利用海滩上的蚝壳作原料,一些村落至今仍保留着六百多年前以蚝壳做主体材料,说明用量小,不会破坏海洋生态,A错。墙体棱角多,防火耐高温性能差,B错。墙体坚固,可以抵御台风侵袭,C对。用含有蚝壳灰、石灰、糯米饭、糖等泥合物粘结并镶嵌为墙,墙体空隙小,不渗水,利于室内防潮,D错。

【19题详解】当地“蚝宅”最合理的利用方式是发展房屋租赁,促进民俗旅游,D对。将当地人口迁出,建立博物馆,面临移民安置问题,A不合理。在当地大量推广“蚝宅”建设,会破坏海洋生态环境,B不合理。吸引外来人口定居,提高房屋利用率,不利于生态环境保护,C不合理。

 相对于修筑堤防、改迁河道等耗资巨大的主动防洪工程,在人力、资金相对不足的古代,珠江三角洲西部高要地区有30多个村落利用当地有利的自然条件进行被动防洪,形成独特有趣的八卦形态。下左图示意高要地区八卦村落分布区,下右图遥感图片示意某“八卦村”的道路和排水系统。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20.与北岸相比,南岸的村落多呈八卦形态主要是因为这里

A.水源丰富                           B.水灾多发

C.水运便利                           D.耕地充足

21.根据“八卦村”排水系统的形态可以推断

A.池塘位于村中心方便蓄水              B.道路都与排水系统并行方便出行

C.村落选址在近似圆形的小山岗上        D.村落选址在近似圆形的小盆地里

22.近20年来,高要地区许多“八卦村”的形态逐渐瓦解,可能是由于该地区

A.年降水量减少                       B.台风登陆减少

C.防灾意识增强                       D.堤防趋于完备

【答案】

20.B    21.C    22.D

【解析】

20.由图甲可知,北岸多高地,而南岸多低洼地,更容易有水灾,所以南岸村落要修建八卦形态的道路与排水系统,防御洪灾,B正确。故选B。

21.由图乙遥感图片可知,排水系统呈现出由中间向四周散开的放射状,为排水顺畅,该地应该是中间高四周低的地形特点,C对。该地容易有洪涝灾害,因此设置“八卦村”排水系统,主要目的在于排水而不是蓄水,村落在小盆地内,中心也是容易积水,AD错;道路如果全部都是与排水系统并行,那么道路从中间向四周交通方便但是环形交通不便,B错。故选C。

22“八卦村”的形成是为了治水,而形态逐渐瓦解,说明水灾问题有其他方式得以控制,选择河流堤坝防御趋于完善更加合适,D选项正确;A、B选项不符合实际情况;古代设置八卦村就是因为有较强的防灾意识,C错。故选D。

 位于大理的白族民居很有特色,图甲示意该地白族民居中“三房一照壁”的平面布局,中心是天井,恰好形成一个四合院。图乙为民居外观。

据此完成问题。

23.“三房一照壁”的格局有利于

A.收集雨水          B.防风、防寒

C.保温、保暖        D.通风散热

24.民谚说:“大理有三宝,鹅卵石砲墙不会倒 ”。当地居民多采用鹅卵石砌墙的主要原因是

A.追求美观        B.技术简单        C.原料丰富        D.防风防水

【答案】

23.B  24.C

【解析】

23.大理是个多风地区,每年出现大风日数既多,风力又强,图中风频图可以看出当地常年多是偏西的风向,当地人就将主房的布局坐西向东,门窗都开在向东那面,风从屋后吹来,自然不易进入室内。对于从其他方向吹来的风,就由四合院或“三房一照壁”的平面组合形式来解决。照壁漆成白色,可反射日光为正房提供充足的光线。“三房一照壁”的平面组合可以减少热量散失,因此“三房一照壁”的格局有利于防风、防寒,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4.充分利用当地盛产的鹅卵石来砌墙,也是白族建筑的一大特色。千百年来,白族劳动人民由于长期使用卵石筑屋的结果,一方面积累了一套传统的砌筑经验,另一方面又处理了每年从苍山十八溪随山洪冲下积存的大量卵石。当地流传的一首民谚说:“鹅卵石砌墙不会倒”。这是赞誉白族建筑聪明和智慧的生动写照。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大理所处的山谷坝子是由北向南的横断山脉帚形山系形成所形成,山脉为南北走向,依山傍水则房屋必然为东西走向。

我国某地的高台民居(左图)是世界上最奇特的民居之一。建在高40多米、长800多米的黄土高崖上,民居以黄粘土制作的土坯墙为主,墙体厚度达1米,三面临河。房屋搭建随意,以土坯和杨木作为建材。有些房屋距今已有数百年历史。右图是该区域河流径流及气温变化图。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25.高台民居最有可能位于我国的

A.云贵高原        B.东北平原        C.塔里木盆地      D.四川盆地

26.将民居建在高崖上,主要原因是

A.保持室温,冬暖夏凉                  B.便于雨季排水

C.避免受夏季洪水影响                  D.利于冬季防风

27.高台民居墙体厚度达1米,可以(  )

A.防风防沙        B.保温隔热        C.通风防潮        D.防漏防火

【答案】

25.C    26.C    27.B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区域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意在考查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总体难度一般,只要掌握不同地区的气候及河流特征即可正确解答。

25.读图可知,该地冬季气温在0°以下,不会在我国南方地区,排除AD。由于该地河流流量较小,汛期集中在夏季,不会在东北平原(东北平原河流流量大,且有春和夏汛),应位于塔里木盆地,故选C。

26.读图结合上题分析,该民居位于我国塔里木盆地地区,将民居建在高崖上,不利于保温,A错。该地气候干旱,没有明显的雨季,B错。避免夏季洪水影响,C对。建在高台上,会受到冬季风的影响较大,D错。故选C。

27.新疆地处内陆,降水较少,夏季光照充足,较厚的墙体使得室外热量传导到室内速度减慢,屋内气温较为凉爽;冬季靠近冷空气发源地,气候严寒,较厚的墙体可以减小室内热量的散失,有保温的效果,B正确;防风沙不是其主要目的,A错;该地降水较少,空气湿度较小,无防潮的必要,C错;墙体较厚并不能防火,D错。

  彝族土掌房为彝族先民的传统民居,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层层叠落,相互连通,远远看去甚是壮观,后期彝汉混居,融合了部分汉族民居的特点,逐步形成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民居建筑,堪称民居建筑文化与建造技术发展史上的“活化石”。以石为墙基,用土坯砌墙或用土筑墙,墙上架梁,梁上铺木板、木条或竹子,上面再铺一层土,经洒水抿捶,形成平台房顶,不漏雨水。房顶又是晒场。有的大梁架在木柱上,担上垫木,铺茅草或稻草,草上覆盖稀泥,再放细土捶实而成。多为平房,部分为二屋或三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8.土掌房的效果类似于

A.内蒙蒙古包    B.陕西窑洞

C.傣族竹楼      D.客家族土楼

29.土掌房反应的气候特点

A.湿冷           B.湿热

C.干旱少雨       D.干热

【答案】

28.B    29.C

【解析】

28.本题考查土掌房的特点。土掌房为平顶、墙体厚实,冬暖夏凉,蒙古包易于拆卸、搬运、安装,故A错误;土掌房为平顶、墙体厚实,冬暖夏凉,与陕西窑洞效果类似,故B正确;傣家竹楼双层、尖顶,利于通风散热、防潮、排泄雨水,土掌房与其效果不同,故C错误;而客家土楼为圆形围屋,是大型群体楼房住宅,利于防御,土掌房与其效果不同,故D错误;故选B。

29.土掌房是最古老的彝族传统民居,结合材料可知,建筑材料为土坯、石块,墙体厚实,屋顶为平顶,可以作为晒场,反映了当地干旱少雨的气候特点,C正确,ABD错误。故选C。

满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地区,低温冷空气的沉聚是影响满族聚落选址的主要因素。传统满族民居内多有火炕。传统火炕搭建在地面上,地面距离炕面的高度较大。后来,传统火炕改良成吊炕,将炕洞(柴火燃烧空间)整体架空,用混凝土板作为导热材质,下面用砖块叠砌支撑。

下图为吊炕景观图和结构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0.辽东低山丘陵区的传统满族民居多选址在( )

A.山体南侧的山脚低洼处                B.山体北侧的山脚低洼处

C.山体南侧的山腰和台地                D.山体北侧的山腰和台地

31.吊炕相比于传统火炕的优势在于(  )

A.增大燃烧物和炕面距离                B.提高薪柴利用效率

C.大幅度压缩了储物空间                D.降低火炕建造成本

【答案】

30.C  31.B

【解析】

30.辽东低山丘陵区纬度高,冬季寒冷漫长,低温冷空气的沉聚是影响满族聚落选址的主要因素,山脚低洼处容易导致冷空气沉聚;辽东低山丘陵区南坡是阳坡,传统满族民居多选址在山体南侧的山腰和台地,冷空气影响小,故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31.传统火炕搭建在地面上,地面距离炕面的高度较大。吊炕将炕洞,即柴火燃烧空间整体架空,吊炕相比于传统火炕的优势在于缩小了燃烧物和炕面的距离,提高柴火利用率;不影响室内储藏空间,使用混凝土板、砖等,增加火炕建造成本,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

“海草房”屋顶用特有的海带草苫成,外面紧绷着渔网,海草最厚处达4米,建造一座海草房所用的海草约5000公斤以上。海草含有大量的卤和胶质,用它苫成厚厚的房顶防虫蛀、防霉烂、不易燃烧,还具有冬暖夏凉、居住舒适、百年不毁等优点。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建的海草房越来越少,旧的海草房大都弃之不用,一些经改良后的新式民居出现。下图为“海草房景观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2.海草房最可能分布在

A.多雨的南方地区                     B.寒冷的东北地区

C.干旱的内陆地区                     D.多风的沿海地区

33.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建海草房越来越少的原因可能有

①海水养殖增多,海草产量减少    

②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

③城镇化水平提高,工厂面积增加  

④生活水平提高,外出人口增加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

32.D  33.D

【解析】

32.建造一座海草房所用的海草约5000公斤以上,因此应该分布在原料丰富的海边,BC错误;外面紧绷着渔网,应该是为了防止海风将海草吹走,D正确,A错误。故选D。

33.海水养殖增多,水污染严重,海草产量减少,影响建房,①正确;全球气候变暖温度上升幅度不大,不会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大变化,海平面上升影响不大;且海面扩大,海草数量可能增加,海草房可能增加,②错误;旧的海草房大都弃之不用,说明城镇化水平提高、工厂面积增加对海草房影响不大,③错误;生活水平提高,外出人口增加,导致旧的海草房大都弃之不用,当地人口减少,新建对海草房减少,④正确。①④正确,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用于建造海草房的“海草”不是一般的海草,而是生长在5~10米浅海的大叶海苔等野生藻类,随着近海养殖的增多,渔民养的海带、海蛎子等用的网拦住了海草,近年来,海岸上已经看不见有大量的海草涌上来。

船型屋是我国某地居民就地取材,以竹木为屋架,茅草覆顶,底部架空而成的一种民居形式(如下图)。该民居的营造技艺,入选了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34. 该传统民居最有可能位于

A. 海南岛       B. 辽东丘陵     C. 青藏高原    D. 黄土高原

35. 船型屋采用下空结构可

A. 防寒、防冻土  B. 防雨、防水淹C. 防风、防滑坡  D. 防潮、防蛇

【答案】34A   35 D

船型屋是我国某地居民就地取材,以竹木为屋架,茅草覆顶,底部架空而成的一种民居形式,该民居通风散热,应分布于湿热的自然环境,如图我国的海南岛、西双版纳地区等,终年气候湿热.空结构,距地面有一定高度,可以减少湿气,防止小型爬行动物的入侵。

   下图示意陕西关中八大怪之一,“乡间房子半边盖,省工省钱省木材,遮风避雨又御寒,肥水不流外人田”。半边盖的一般是东西两侧的厦子房,北房一般坐北朝南。由北房、厦子房合围的部分称为'中庭'。当地多住北房,因其 '避风又向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6.以下关中传统民居的设计符合当地'肥水不流外人田'观念的是

A.厦子房东西两侧高——阻挡风沙           B.房子半边盖 ——节约木材      

C.厦子房高处开小窗——便于通风、采光    D.房屋斜屋顶——收集雨水

37.为达到北房'避风又向阳'的要求,可以

A.北墙加厚,南向开窗     B.将中庭部分的面积变小  

C.把落叶树种改为常绿树种   D.升高厦子房的高度

36,D  37A

36.关中地区降水不多,房屋斜屋顶,主要为了收集雨水;此地风沙不大,不是为了阻挡风沙;房子半边盖,不能节约木材;厦子房高处开小窗,便于采光。选择D。

37.将中庭部分的面积变小不便于采光,A错;北墙加厚,南向开窗,B对;温带应该种植落叶树种,不适宜种植针叶树种 ,C错;升高厦子房的高度会遮挡北房,D错。

小明与同学到位于河北省西南部的山底村(36.5°N,114.5°E)开展研学旅行。他们发现,山底村在抗战期间挖掘的地道至今保存完好,通行自如,在地道的四壁偶尔可见潮湿的、薄薄的一层“钟乳石”。村民说,地道是他们的“土空调”,夏季时居民常常把地道口打开给房屋降温。下图为河北省山底村地道和地表房屋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38.该村落所在地(   )

A.峰林耸立      B.绿树常青

C.河网密布      D.土质致密

39.小明进入村民家中,发现即使没有烧炕的屋子里,村民也把地道口堵上了。原因可能是地道内(   )

A.温度较低        B.湿度较大

C.空气污浊        D.鼠虫较多

【答案】

38.D   39.B

【解析】

38.山底村在抗战期间挖掘的地道至今保存完好,通行自如,说明该村落所在地土质致密,不易坍塌,D对。峰林耸立是高山景观,不是土体和岩石结构,A错。该地位于河北省,属于温带,植被是落叶树,B错。属于北方地区,河网密度小,C错。

39.根据材料,在地道的四壁偶尔可见潮湿的、薄薄的一层“钟乳石”。小明进入村民家中,发现即使没有烧炕的屋子里,村民也把地道口堵上了。原因可能是地道内湿度较大,B对。夏季时居民常常把地道口打开给房屋降温,温度较低不是堵上的原因,A错。地道内通行自如,不会空气污浊,C错。鼠虫较多与堵口无关,D错。

“一颗印”为中国民间的一种建筑形式,流行于陕西、安徽、云南等地。它由正房、耳房(正房两侧的小房子)和入口门墙围合成正方如印的狭窄天井,俗称“一颗印”。下图为典型的“一颗印”民居照片和速写。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40 “一颗印”民居结构不具备的功能是

A. 天井狭小有利于冬季防风保暖      B. 房檐深入院落有利于雨天行走

C. 布局紧凑,反映出当地用地紧张    D. 正房较高且面南背北,有利于采光

41. 耳房屋顶分长短坡,短坡向外,长坡向内,这样设计的主要目的是

A. 增加向内坡面面积,利于晾晒谷物B. 增加外墙高度和外侧屋顶坡度,利于防风防盗

C. 与正房形成错落有致的格局,更加美观D. 增加向内坡面面积,便于在雨季收集更多雨水

42. 与安徽、陕西等地山区相比,云南的“一颗印”民居往往天井更小,其主要原因是

A. 地势崎岖,建筑用地有限    B. 雨水较多,有利于防渍涝

C. 夏季高温,有利通风散热    D. 纬度更低,太阳高度更大

答案:40.A   41.B    42.D

解析:

该题组以“一颗印”民居为背景考查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的适应,综合性强。

40.房屋高,天井小,加上大小厦深挑,可挡住太阳大高度角的强光直射,不具备冬季保暖的功能;大小厦连通,房檐深入院落便于雨天穿行;正房、耳房均高两层,占地很小,很适合当地人口稠密、用地紧张的需要;“一颗印”民居正房较高且面南背北,有利于采光。故选A。

41.长坡向内,短坡向外,可提升外墙高度,有利于防风、防火、防盗;内破坡面设计不适合晾晒谷物;美观不是内外坡不同设计的主要目的;安徽、云南等降水较为丰富,内坡坡缓不利于收集雨水,利于雨天通行。选B。

42.与安徽、陕西等地山区相比,云南纬度低,夏季太阳高度角更大,天井更小是为了挡住太阳大高度角的强光直射。故选D。

    “地坑院”是黄土高原上的特色民居。2017年2月,《航拍中国》以空中视角立体化展示了这个“地平线下古村落,民居史上活化石”的全貌。在我国的山西陕县,人们在平地上挖出一个方形的深坑,然后在深坑的四壁开凿洞穴用来居住,在“地坑院”的正中央栽种一颗高大的树,树冠冒出地面。左图为“某地坑院村落景观图”,右图为“某黄土塬地形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43 人们在“地坑院”的正中央栽种一棵大树,其主要作用是 

A. 遮挡风沙  B. 遮阳挡雨  C. 防外人跌入  D. 美化建筑

44. 建造“地坑院”民居的自然条件是 

A. 土质黏重,不易挖掘   B. 土壤直立性好,不易坍塌

C. 地下水浅,易挖出水   D. 夏季降水多,地坑易蓄水

45“地坑院”四周修建栏马墙的主要目的不包括 

A. 防止地面雨水灌入院内  B. 防止人们跌入院内

C. 使地坑院美观协调     D. 阻挡风沙、雨雪

【答案】 43.C  44B  45D

【解析】43“地坑院”是古代人们的一种穴居建筑人们在在深坑的四壁开凿洞穴用来居住,“地坑院”的正中面栽种一棵大树,树冠露出可防外人跌入;地坑是凹在地下种树并不能遮阳挡雨遮挡风沙;是种在坑里的对美化建筑也起不到作用。C正确。

44.“地坑院”是古代人们的一种穴居建筑,人们在在深坑的四壁开凿洞穴用来居住,应选择在土层深厚,土壤直立性好,不易坍塌,地下不易出水的地方;降水较少的地区。选B正确。

45.“地坑院”为下沉式窑洞,地势比周围低,四周修建栏马墙的主要目的包括防止地面雨水灌入院内,A包括。防止人们跌入院内,B包括。可以使地坑院美观协调,C包括。“地坑院上方并不封闭,不能阻挡风沙、雨雪,D不包括,选D。

    小明家住潍坊平原地带(119.5°E,36.8°N)的农村(如图所示),当地住宅朝向长期以来就有“朝阳”和“朝阴”的说法,这里的“朝阳”是指房屋朝向为南略偏东的方向,“朝阴”是指房屋朝向为南略偏西的方向。小明经测量发现,每天12∶20左右自家房屋山墙与墙外电线杆的影子平行。据此完成1~2题。

46.房屋“朝阳”的好处可能是

A.方便日常出行     B.利于村庄规划

C.抵御冬季寒冷     D.增加夏季采光

47 小明家房屋的朝向是

 A. 朝阳  B. 朝阴   C. 正南 D. 正西

46.C  47.B

解析:第46题,根据材料可知,“朝阳”是指房座朝向为南略偏东的方向,因此“朝阳”的房屋后墙正对冬季西北季风的来向,可以阻挡寒冷空气。

第47题,根据图文材料可知,12:20左右自家房屋山墙与电线杆的影子平行。当1195°E为北京时间2:20时,当地时间为12:18,此时太阳位于南偏西方向,电线杆的影子朝向北偏东,因山墙与墙外电线杆的影子平行,所以山墙呈东北西南走向,所以房屋朝向南略偏西的方向,因此B项正确。

兰屿是屹立在西太平洋上的一个小岛。西北距台东市49海里,岛屿面积约45平方千米,岛上河流发育,为了适应当地严酷的环境,岛上传统民居大都建在约2米深的人工挖掘的凹地内,四周用鹅卵石堆砌,房屋的坡面一半高出地面,一半在地面以下,屋前向海的一面留有出入口。读兰屿地下屋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48. 与地上住宅相比,兰屿地下屋更

A. 抗震  B. 防潮  C. 防风  D. 保暖

49. 建造地下屋所用的鹅卵石多取自

A. 山顶  B. 河畔  C. 地下  D. 海滨

50 兰屿地下屋顶的坡面

A. 前坡为迎风坡,坡度缓    B. 前坡为背风坡,坡度陡

C. 后坡为背风坡,坡度缓    D. 后坡为迎风坡,坡度陡

48C   49  B  50A

【解析】48依据兰屿所处位置分析可知,夏、秋季节该地受台风影响较大,地下屋位置较低,具有较好的防风效果,但更易受潮;与地上住宅相比,地下屋无明显抗震优势;地处热带,终年高温,住宅无需保暖。

49.主要考察不同地位的岩石形态。A项、C项多为原石,D项海滨多为细沙。B项河畔多为鹅卵石。卵石的形成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岩石风化、崩塌阶段;第二阶段是岩石在河流中被河水搬运和磨圆阶段。故B项正确。

50.从图中可见,屋面前部较长、坡面较缓,延伸较低,位于地面以下。后部较短,坡度较陡、延伸较短,与地面持平。故前坡为迎风坡、坡度缓;后坡为背风坡,坡度陡。故A项正确。




获奖名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