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奋生先生分享:在人生的十字路口2019.10.9

 钟奋生 2020-04-12

2019年10月9日

 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我们往往陷入选择的盲区。这时,千万不能忽略冥冥之中的第六感觉,以及第一直觉。如果作出决定,仍坐立不安,前景淡暗。应修正判断,静思观变。假如改变主意,眼前一亮,心态安祥,极有可能是仙人指路,可以毅无返顾的走下去!结果往往令人欣慰!

  群里的朋友:大家周三早晨好!

扩展阅读

第十八章:共大历史的贡献(68)

 探索了一条新路

   江西共大是继“黄埔军校”“延安抗大”之后,第三所名校。共大实行“半工半读、勤工俭学”的办校方针,显然是一个前所末有的崭新模式。不仅在内容上与一般学校不同,工作方法上也是完全不同。   江西共大探索的这条新路,具体来讲,有以下六个方面的特点:

   一、教学内容与生产内容相结合。共大系科设置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有什么生产基地设什么系科,使系科设置与生产基地相适应。根据各地分交设在山区,丘陵地区以及滨湖地带的资源条件,一般的设立了农、林、牧等系科。凡在山区的分校以办林业为方,在滨湖地区的分校,以办农业和畜牧兽医为主,少数分校根据基地条件,设有蚕桑、茶叶、园艺等专业。

   由于系科设置与生产基地相适应,教学内容与生产内容就能够大体统一,并从组织体制上实行了系场合一,把生产基地和系科组织领导统一起来,从而使教学计划与生产计划得到统一,学习与生产互相结合,共同促进。同时,学校规模大小还与生产基地的多少相适应,使学生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生产和教学任务。

   二、学与用相结合。共大专业设置,充分考虑到了国民经济计划的要求和当地发展农业生产的需要,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在教学内容上,他们坚持贯彻“少而精”的原则,强调从实际出发,面向生产,面向实际。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需要什么讲什么,需要多少讲多少。使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更深刻,更实用,更好地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相结合。根据课程的特点,因课制宜,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为现场教学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现场教学又为课堂教学充实活的教材,补充课堂教学的不足,解决课堂教学不能解决的课题。基础理论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主,为学习专业知识打下基础。一般有生产操作的专业课则以现场教学为主。现场教学的次序和进度,按照生产季节、生产工序和教学的需要进行安排。这就使学生不仅能学到基本的理论知识,而且能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并学到全面的知识。

   四、一般劳动与专业劳动相结合,专业劳动与教学、科学实验相结合。共大的劳动有两种,有以解决生产收益为主的一般的生产劳动,有以结合教学和科学研究为主的专业生产劳动,学生生产劳动的安排,能够紧密结合专业,使学生熟悉生产情况,掌握本专业的生产技能,增加感性知识,提高专业知识水平。而一般性生产劳动,各专业的学生都必须参加,以了解生产过程,掌握生产的基本知识,熟悉农业生产的全面技术,实现一专多能。

  五、教学生产与科学研究相结合。学校的科学研究内容,是选择本地区生产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使科学研究为当前生产斗争服务,达到促进生产提高教学的目的。如培育和推广作物良种、改良红壤、改造冷浆田,以及防治作物、林木病虫害等等,他们在生产、教学、科学试验都得到了较好的解决。比如,正确地选择和确定科学研究的项目,使科研、生产、教学密切结合,互相推动。在方法上,他们大搞样板地、试验田,使科学试验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推动群众的科学试验活动,促进生产的发展。

    六、教学改革与师资改造相结合。共大为了适应半工半读的需要,不但对于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要进行适当的改革,而且对于担负教学任务的教师,也不断进行了改造、培养和提高,通过半工半读的实践锻炼和培养,使他们成为半工半教的新型教师。因此,在共产主义劳动大学里,教师一定要参加劳动。只有教师参加生产劳动,才能改造思想,培养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养成热爱劳动,联系群众的习惯。也只有教师参加生产劳动,才能增加自己的感性知识,检验和深化自己的理性知识,丰富教学内容,认真进行教学改革,从而更好地做到教学内容与生产内容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相结合,做到教活书不教死书,使教学收到更好的效果。

   副校长林仲在《发扬抗大传统,办好江西共大的回忆》中谈到:

   我在检查贯彻教学计划时,觉得要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中心环节,就是要造就和建设一支又红又专的师资队伍,由于学校发展快,初办时总校一所、分校三十所,到1960年夏时,发展到总校一所,分校八十八所,学生人数发展也非常迅速,要完全依靠国家的调配,来解决师资问题是不可能的。只得采取自力更生就地培养为主与力争外援为辅相结合的办法;长期培养与短期轮训相结合;总校培养与分校培养相结合;在职培养与脱产培养相结合同时并举的办法。当时,在总校林、农、牧、工和社会科学、数理化等六个系中,都分别设立了专门培养师资的班次,同时开设了分校师资短期轮训班。这样,原有的师资队伍扩大了,教员的教学能力也有所提高了……

   1960年夏,我组织并直接领导了一百多名有丰富教学经验的共大教师,在江西九江地区云山分校编写了十四种基础课教材和十门专业课教材,教材的特点是突出基础理论教育,贯彻少而精的原则,力求做到政治与业务的统一;理论与实际的统一;学与用的统一……    

   汪东兴在《教育为兴国之本——回忆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一文中,深情地谈到: 

   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建校二十二年来,共培养毕业生二十七万余人,建校舍七十三万平方米,开垦水田四万八千余亩。经营果园山林三十六万余亩。生产粮食三亿六千多万斤。总收入四亿五千多万元。

   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现在已经不存在了,但是它以广大工农群众为服务对象,把学校办在了广大山区农村,办到了农业生产第一线,办到了工农劳动群众的家门口,密切了教育与社会实践之间的关系,为办好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教育为兴国之本,中国的繁荣昌盛基于教育的广度和深度。半工半读、勤俭办学正在以其适应今天国情的形式显示着不可磨灭的影响,我们期待着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的辉煌。

 参考文献:

    1、《江西农业大学校史》(2007年江西高校出版社出版);

   2、汪东兴《教育为兴国之本——回忆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

   3、汪东兴《切实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坚决办好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在全省国营综合垦殖场和共产主义劳动大学代表会议上的报告》1959年12月13日

   4、章仲瑜《向周恩来总理汇报江西共大办学情况的回忆》1994年11月;

   5、黎超《在共大工作回忆片断》1992年4月4日;

   6、刘俊秀《我们是怎样创办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的——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办校的基本总结》

   7、《江西日报》社论《把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办得更好》1959年8月2日

   8、《方志纯传》(《江西人民出版社》)

   9、林仲《发扬抗大传统 办好江西共大的回忆》《峥嵘岁月“五四”运动后六十年的革命回忆》中的第九章

   10、人民日报记者《教育的花朵,革命的熔炉——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大学侧记》1960年2月1日      

11、共大总校教育研究室《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是按照毛泽东思想创办起来的一所无产阶级的革命大学——江西共大办校八年介绍》

12、庐松挺《光辉的足迹——记周总理视察共大庐山分校》

   13、河北大学教育革命学习团《江西共大创业垦殖场调查报告》1970年1月

   14、张宇晴《实行半工半读教育制度,培养社会主义建设的新人》  

   15、《红日照征程——记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上海人民出版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