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使感悟丨我与中医的缘分

 为什么73 2020-04-12

算了算,从去年3月份,加入当归中医推广大使到现在,差不多刚好一年的时间。回头看看,这一年收获满满,自己在业余学习中医这条道路上,似乎不知不觉中又迈进了一步。

随着一场突发其来的新冠疫情,差不多在家里呆了一个多月之久,算起来应该是自己从大学毕业后近二十年来最长的一次假期了。


缘起

回想当初,初次接触中医的经历很偶然,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是因为2012年4月,家里诞生的一对双胞胎龙宝宝。

记得大概在孩子在2岁多开始,可能由于先天体质的原因,加上喂养不当,两个小朋友开始频繁生病,尤其是感冒、发烧、咳嗽、肺炎之类的,几乎是一个小朋友还没有好了,另一个小朋友又开始病了,如此反复循环,几乎每个月都在生病的路上或者病后恢复的途中,一中心、儿童医院也成了每个月必去报道的场所。

那时候我自己完全不了解中医,周围也没有了解中医的朋友,就是不停的被西医折腾着,后来,被医院折腾的实在受不了了,就开始试图通过自己学习来解决。最早在一些医学论坛学习西医知识,自己学着解读验血报告,看西医内科学的书,后来发现,虽然孩子生病了自己慢慢学会了判断,每次生病的严重程度在降低,病程也相对短了一点点,但是孩子依然经常生病,有个风吹草动就发烧咳嗽。


初识中医

大概在2015年的时候,开始有机会接触到了中医,最早是在网络上看了一些论坛,知道了中医育儿的一些平台,知道了罗大伦、徐文兵老师,买了第一本中医书,罗大伦老师的《让孩子不发烧、不咳嗽、不积食》。

通过学习,知道了孩子发烧原来除了感冒也就是西医所说的上呼吸道感染外,竟然还有积食这个原因,孩子吃多了竟然也会发烧和咳嗽,感冒竟然还有什么风寒和风热,中成药居然需要辨证才能使用等等。

后来,第一次参加了中医在线课程,某平台的中医育儿ABC课程,知道了六经辨证,知道了太阳、阳明、少阳这些当时听起来还很涩晦难懂的词语,知道了如何自己在家处理孩子的发烧感冒,小儿高热惊厥是怎么回事,中成药具体如何辩证使用,学会了用风寒感冒颗粒、藿香正气水、保和丸、小柴胡颗粒等等中成药处理孩子大人的日常生病。


感悟中医

再后来,就遇到了当归中医,参加了第一次相对系统化的在线中医学习“零起点学中医一期课程”,当时还有幸担任了网络班的班长,系统了解了中医的整体体系,了解了按照现代中医院校教育内容有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医方剂学、中药学和内外妇儿、针灸等科目。记得当时在线课程时,老师推荐的是第五版绿皮子的中医教程。

另外,通过课程的学习和自己日常看书,知道了四大经典、四小经典,了解了《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难经》、《针灸甲乙经》等中医典籍,知道了张仲景、金元四大家、吴又可、叶天士、黄元御等古代医学名家,也知道了张锡纯、祝味菊、曹颖甫、陈伯坛、京城四大名医、刘渡舟、胡希恕、秦伯末、赵绍琴、蒲辅周、朱良春、邓铁涛等近现代中医大家。

大概从2016年开始,就基本上自己能够处理两个孩子的生病问题了,基本没有再去过医院,也没有吃过西药,孩子各种问题感冒发烧咳嗽,便秘腹泻,包括西医说的疱疹性咽峡炎和起水痘等等,都能自己按照中医的思路家庭治疗和护理好。

此后,中医就成为我最大的业余爱好,取代了之前的大部分爱好,每天除了工作之外,大部分情况下都会拿出一两个小时阅读各类中医书籍。


收获中医

2019年,当归中医李永明校长发起了当归中医全球推广大使活动,出于对中医的爱好和向往,我也报名了,并顺利通过了审核和考试,成为了2019年的首批当归中医大使。

一晃,担任当归中医大使已经一年过去了,这里也回顾一下这一年多的收获。

学习方面,因为先后参加了当归零起点一、二、三期的课程学习,这一年的零起点三期并没有完全仔细学习,而是根据自己目前的兴趣点,主要学习了王超老师的中基和诊断,汤阳老师的內治法常见病这两部分,同时又回顾学习了一期二期里王超老师和孙鹏飞老师的课程内容。另外,把王超老师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门课程又听了一遍,又学习了王超老师新开的“智慧生活,当归健康”这门课,出于实际用的比较多,还反复重新学习了司庆阳老师的四季中成药。新学习了胥荣东老师的灵枢与针灸课程的一部分,以及赵红军老师讲解的四小经典中的《药性赋》,另外就是报名了王超老师的《神农本草经》,但还没有系统深入学习。

这一年看的书不算少,除了日常翻看四大经典的部分内容外,翻看了几十本中医相关书籍包括《思考中医》、《黄帝内针》、《拨开迷雾学中医-重归中医经典思维》、《中医师承实录-我与先师的临证思维》、《我的中医之路-一位当代名医的治学与师承历程》、《儿童银屑病-纯中医病房实录》、《伤寒论师承课堂实录》、《黄煌经方医话》、《类方解伤寒》、《热敏灸疗法》、《承淡安简易灸治丹方治疗集》等等。

这一年中医学习最大的进展,就是从中成药和外治法开始进展到使用汤剂,给自己、家人、亲戚朋友治疗感冒、发烧、咳嗽、腹泻等若干例,除了常用的各类中成药外,这一年亲自使用和体验过的方剂包括:经方中的麻黄汤、桂枝汤、小青龙汤、麻附细辛汤、葛根汤、桂枝加葛根汤、苓桂术甘汤、四逆散、当归四逆汤、白虎加人参汤、小柴胡汤、桔梗汤、苦酒汤、葛根黄芩黄连汤等,还有石膏粳米汤、黄芩石膏汤、乙字汤、六安煎、金沸草散、止嗽散、四君子汤、桑杏汤、柴葛解肌汤等后世方。

算了算,自己一年下来也算看诊了至少大几十例,可能因为大都是相对简单的外感类疾病。几次高热不退的朋友都被我一副药到两副药退了烧,还给一个咳嗽了一个多月花了几千看西医没治好的的朋友用金沸草散加减3剂就治好了久咳。

这回疫情在家期间,更成了身边朋友们的“救命稻草”,因为不能正常去医院,所以这一个月很多朋友有个风吹草动都找我“问诊”,大都通过中成药帮大家解决了问题。

中医宣传推广方面,这一年影响了自己周边的生活和工作圈子里的很多人开始相信中医和使用中医,很多以前感冒发烧就去医院的朋友、同事开始尝试我推荐的中医方法和中成药、汤剂,大都感觉效果非常出乎意料。这一年多也介绍了几十个亲戚朋友到行知堂看诊,大都反馈效果很不错。

从去年年前开始,决定让两个儿子开始从小学习中医,为此我安排了每日半小时的睡前活动,就是熄灯后,带着孩子一起背诵和熟悉中医的内容,初步选择了医学三字经、药性赋、伤寒论条文、常用方剂组成作为入门。到现在,已经背下来《医学三字经》的一半,《药性赋》的寒性药部分,《伤寒论》的条文前30条,以及几十个常用方剂,小朋友们兴趣也很足,很是喜欢这样的学习方式,并且和我一起平日还学习了辨识中药饮片。

虽然将近40岁才接触和学习中医可能有点晚,但对于我来说,自学能力不是问题,既然喜欢了,就打算有机会的话更进一步,一是希望未来有机会通过师承或者其他方式系统学习中医,二是有机会也想有机会取得中医执业资格,三是看也看看是否有可能把中医作为自己下一个20年的工作或者说事业新的方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