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唯物与唯心的二律背反

 映运而生 2020-04-13

高中政治课本说,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区别是前者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后者认为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这低估了唯物与唯心的对立程度。

对于纯粹的客观唯物主义来说,狭义来看,意识不过是大脑功能的一部分。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发现意识不仅与大脑有关,人体各部分都广泛参与到了意识活动中,甚至肠道的细菌与人的情绪也有关系。然而即使广义来看,意识也总不过是人或者生物体的功能的一部分,不过是构成人或者生物体的电子、质子、中子等物质及这些物质运动的状态、过程与结果,于是,所谓的意识不过是物质的一种,物质与意识并不是第一性与第二性的关系,而是意识包含于物质。

而所谓“意识对物质”的作用,不过是“一类物质对另一类物质”的作用而已。

纯粹的客观唯物主义者认为,宇宙即包含一切物质的全部时空总集,这是“宇宙”这一名词的定义,包括意识在内的一切事物皆是宇宙的一部分,是其子集。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对“宇宙”的认识在发生不断的变化,例如人们发现宇宙在空间上正不断膨胀。但所有这些科学发现,都不会影响哲学上的“宇宙”这一总集概念,无论如何认识它,它都是空间上的与时间上的所有存在的全部。

由于宇宙所蕴含的时间特性不容易被理解,出现了一些伪概念,例如“平行宇宙”。事实上,平行宇宙于哲学天然悖论。当人们在说平行宇宙时,其实是指与人们所认知的当前时空相似却又略有不同的时空。例如,一个平行宇宙论者眼里,当这个“宇宙”有一篇《唯物与唯心的二律背反》时,在另一个平行“宇宙”中,或许有一篇《唯心与唯物的二律背反》。在电影中经常出现平行宇宙的概念,它们通常指一些相似而略有不同、相互连通的时空。

然而,当两个时空存在交集时,则无论这一交集处于过去、现在或未来的任何何处,这两个时空本就属于同一个宇宙。这是“宇宙”的定义,也是其作为哲学概念的总集性。所以电影中所说的平行宇宙,实际上是同一个宇宙,只是由数个相似时空交织而来。

当两个时空确实平行而不可能有任何交集时,在这个宇宙中不可能受到另一个所谓“平行宇宙”的任何影响,那么根据奥卡姆剃刀原则(Ockham's Razor),“如无必要,勿增实体”(Entities shouldnot be multiplied unnecessarily),那么另一个宇宙对于这个宇宙来说,根本不存在。

进一步地,我们就容易理解为什么“嵌套宇宙”也是个哲学上的伪概念。如果我们想象我们生活在《黑客帝国》的母体(Matrix)中,或者某个超级智能的意识中,而外面还有一个“现实”,那么无论是Matrix还是超级智能,都并非是宇宙,只有包含了Matrix或超级智能所在的全部物质的时空才是宇宙。注意到,这一嵌套有可能是无穷的,即产生出我们当前所能感受到时空的超级智能及其所存在的时空,可能依然是由某个超级智能所产生,时空可以这样无休无止嵌套下去。无论如何,只有包含一切的才称为“宇宙”,这是由定义得出的总集性与至高性。

这就是纯粹客观唯物的世界观。

接受了现代教育的人不难理解客观唯物的世界观,主观唯心则显得相对晦涩。首先需要明确的一点是,在客观唯物的世界里,“意识”可以被定义为一系列物质及其状态的集合,在主观唯心的世界里,“意识”却不能良好定义。主观唯心的世界里,实际上并没有“意识”,而只有“我”。所谓的意识,是“我”根据同理心,认为与“我”外形相似的人类具有与“我”相似的感知、思维、情感方式,而得到的他人也具有“我”的推论。这种推论并不必然成立,“我”没有任何途径可以确认“他人之我”的存在,一如在仿真度极高的游戏世界里,个人玩家不能区分其他玩家究竟是真人玩家还是非玩家角色(NPC, Non-Player Character)。

一些人从“我”的同理心出发,得到一种推论,他们认为存在与“我”类似但超越“我”的意识体,即神灵。神灵的意识控制着物质,这就是客观唯心主义。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超我”意识体在一些宗教里化归为一,其是世界的起源与终结、过程与目的、物质与意识的真正掌控者,全能全知,不同宗教赋予其不同名字,本文用上帝指代这一至高意识。

然而,当认为上帝全能全知时,我们实际上得不出任何超越“我”的内容。因为上帝全能全知,祂必知道“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作所为,“我”之出现与消亡是上帝的意志,“我”杀人放火也好、行善积德也罢,也俱是上帝早已知道并亲手造成,“我”上天堂还是下地狱,全在最初即已由上帝做了主。无论“我”想什么做什么,咒骂上帝抑或赞美上帝,统统是上帝安排。则“我”之所思所想、所作所为,无论为何,皆是上帝之意志,“我”不过乃上帝这部分所思所想、所作所为的具现而已。由此,“我”即上帝,或者至少是上帝的一部分,并且“我”无需关心上帝的其他部分,因为“我”是上帝在“我”这部分具现的全部。

顺着客观唯心的道路,我们终究回到了唯“我”的起点,上帝与“我”的融合不可避免。客观唯心终要归于主观唯心,这是哲学上的必然结果。历史上,客观唯心的存在并非是基于哲学的考量,它半成品的世界观,更多是为了构建社会规范与社会秩序,为其社会性服务,然而是残缺而不自洽的世界观。

处理完上帝的与“我”的关系,主观唯心还需要处理“我”与外物、与“他者”的关系。构建主观唯心的世界观需要三个步骤。第一步,如苏轼在《前赤壁赋》中言及,“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此时,清风明月乃“我”耳得之与目遇之所成声色。第二步,如六祖慧能所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有尘埃?”,此时,清风明月不再是外物,即是“我”所得的声与色,换言之,“我”所得的声与色,即是清风明月本身。第三步,到陆王心学,天“我”合一,“心外无物”、“心外无理”,闭上眼睛就是天黑,“我“就是宇宙本身,是全部外物与他者的总括,是起源与终焉,“我”诞生前世界不曾存在,“我”诞生后世界不复存在。

对于从小接受正规教育的人来说,主观唯心是让人困惑的。对很多人来说,从“不知”到“知”往往经历了一个漫长过程,做了很多习题,经历过无数考试,人们习惯于接受自己的平常,认识到自己并非全能全知。然而从纯粹的主观唯心角度看,不知到知的变化表面上是通过学习,本质却只是“我”的变化而已,“我”所新知的东西,本就是“我”所已知的东西。例如,表面上,这些文字是从一个叫“二律背反的一灯如豆”上读到的,实际上却是“我”的文字,只是通过“二律背反的一灯如豆”具象出来罢了。而不全能不全知的“我”,实际上是“我”的构造的一部分,从“不知”到“知”,也是“我”的构造的一部分。进一步的,“我”的迷惑与开悟、喜悦与悲伤、坚强与软弱,亦全都囿于“我”之内,而并非由任何外物所引起。

世界是“我”的总集,“我”即世界的全部,物质乃意识的一部分,这就是纯粹主观唯心者的世界观。

在客观唯物与主观唯心间,貌似存在一些中间地带,然而仔细推敲的话,都与半吊子混合的客观唯心者的上帝一般,会在某些地方出问题。例如,一些科学家声称信仰上帝,又表示上帝再创造宇宙后便不再对宇宙进行任何干涉,看上去像是唯心与唯物的某种结合。实际上,在唯物者看来,宇宙是总集,宇宙之外什么都没有,或者宇宙之外有什么根本无所谓,根据奥卡姆剃刀原则,上帝被置于虚空,这些科学家实际上是纯粹的客观唯物主义者。

客观唯物与主观唯心不可能相互证伪,无法否认对方正确性。一方面,对于纯粹的客观唯物主义者来说,无论是人类、人工智能还是拥有类似与意识的物质体,其对世界的认知必然只能从“我”出发,也最终必然止于“我”,“我”之外的存在是其永远无法确认的。打比方的话,这有点像物理系中建立坐标系,无论如何强调这一坐标系多么普适(general),它都必须基于某个特殊原点,这个原点就有“我”的意味。另一方面,对于主观唯心者来说,当“我”的世界之“我”并不全能全知,“我”也就永远不能判定,外物与他者是客观存在还是仅存于主观之中,“我”之外是否有他物,“我”之后时空是否继续流转。

客观唯物与主观唯心相互矛盾、不可调和,哲学把这一特点称之为“党性”。但同时,它们各自是自洽的、完满的,这就是唯心与唯物的二律背反(antinomies)。除此之外,再无自洽完满的世界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