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月:经验主义(Empiricism)

 恋上咸鸭蛋 2020-04-13

写在前面的话:

为什么从经验主义开始?我正在教研究方法,引导学生做接触直接经验的研究,而不是接触间接经验。人们经常用“实证研究”来指代这种研究类型,使用的英文是empirical research,但是我认为empirical research被翻译成经验性研究更准确,而实证研究我觉得翻译成基于实证主义(positivism)的经验性研究更合适。


哲学源于对三个问题的思考——这个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人如何认识这个世界?人如何改变这个世界?分别对应的是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如果从这三个方面来看,经验主义也有特定的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

  • 本体论
世界的本源是物质,不是精神、气、能量等神秘力量的存在。
 
  • 认识论

人可以通过自己的感知能力,包括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搜集经验,认识世界。
图片来自网络

 

  • 方法论

通过人的感知能力,人可以开展科学实验、进行社会调查,推论世界的规律,归纳对世界的解释。
 


  •  经验主义代表人物和观点

  • 希波克拉底(古希腊,公元前460年—前370年)

希氏医学简单被动,其疗法乃建基于“自然界所赋予之治疗力量”。根据此理论,人体自有平衡四液(胆汁质、粘液质、多血质、抑郁质)及痊愈之力量,故此,其着重于促进此自然过程之发生,并相信“休息及制动乃治病之头等要事”。普遍来说,希氏疗法对病人甚为友善,过程平和,并强调保持个人卫生与消毒。另外,其医学理论之另一强项是强调预后之重要性。在希氏之时代,药疗之术极不成熟,医师倘能正确评估病情并基于病人之病历推导其病情进展,已算是很不错了,而这正是希氏所强调的。(来自维基百科)

  •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公元前384-前322)

柏拉图认为,我们在现实世界中看到的一切事物纯粹只是更高层次的概念世界(以及灵魂)中那些事物的影子。亚里士多德的主张正好相反。他认为,人类灵魂中存在的事物纯粹只是自然事物的影子。因此自然就是真实的世界。亚里士多德认为,我们所拥有的每一种想法与意念都是透过我们看到、听到的事物而进入我们的意识(来自《苏菲的世界》)
 
  •  托马斯·阿奎纳(意大利,约1225年—1274年)


阿奎那是自然神学家,但是他也相信人类有能力靠自己了解许多知识。阿奎那相信“任何能使人类认清真理的智慧都是由天主所先行赋予的”。不过,他也相信人类天生便有能力在没有天主启示的帮助下了解到许多知识,即使这种知识一直被启示亦然,“尤其是与信仰有关的事物上”。阿奎那属于亚里士多德学派、以及经验主义者,他也大为影响了之后这两个学派在西方哲学界的发展。(来自维基百科)

 

  • 弗兰西斯·培根(英国,1561年一1626年)

 
培根是第一个意识到科学及其方法论的历史意义以及它在人类生活中可能扮演的角色的人。他试图通过分析和确定科学的一般方法和表明其应用方式,给予新科学运动以发展的动力和方向。培根是一位哲学家。他一开始就探索实验方法的各种可能性,他说他要做科学上的哥伦布。1605年他出版了第一本书《学术的进展》,这是解释他的见解的最早的一部通俗读物。培根的科学方法观是以实验定性和归纳为主。他对科学方法上使用的数学和演绎法採取不信任态度。培根只是在他提倡的方法上有他的独创之见,但这些独创之见也没有立即得到应用。到十九世纪由于地质学和生物学中进化论的发展,培根的定性-归纳方法才受到人们的重视。(来自维基百科)
 
  • 托马斯·霍布斯(英国,1588年-1679年)


托马斯·霍布斯是英国的政治哲学家,创立了机械唯物主义的完整体系,认为宇宙是所有机械地运动著的广延物体的总和。他提出“自然状态”和国家起源说,认为国家是人们为了遵守“自然法”而订立契约所形成的,是一部人造的机器人,当君主可以履行该契约所约定的保证人民安全的职责时,人民应该对君主完全忠诚。他于1651年所出版的《利维坦》一书,为之后所有的西方政治哲学发展奠定根基。霍布斯的思想对其后的孟德斯鸠和让-雅克·卢梭有深刻影响,但同时,他的社会契约论与绝对君主制又有其独特性。(来自维基百科)
 
  • 约翰·洛克(英国,1632年-1704年)

洛克是不列颠经验主义的开创者,虽然他本人并没有完全贯彻这种哲学思想。洛克认为人类所有的思想和观念都来自或反映了人类的感官经验。洛克将“自我”定义为“会以意识思考的东西(无论其本体,无论其是由何种精神、物质所单独构成或混合而成,皆是如此),这种东西是可以进行感觉的,会感觉到快乐或痛苦、幸福或不幸,而其意识延伸的程度,便是其自我所关心的程度。”但洛克并没有忽略“本体”的重要性,他写道:“肉体是构成人的一部分。”因此洛克认为“自我”是一种在体内的自我察觉、以及自我意识的反射。

在《人类理解论》中洛克解释了这种意识灵魂的发展过程,他批评了圣奥古斯丁派所提出的人生下来皆带有原罪的理论,也批评了笛卡尔提出的人生下来皆带有基本逻辑知识的理论。洛克认为人的心灵开始时就像一块“白板”,而向它提供精神内容的是经验(即他所谓的观念)。观念分为两种:感觉的观念和反思(reflection)的观念。感觉来源于感官感受外部世界,而反思则来自于心灵观察本身。与理性主义者不同的是,洛克强调这两种观念是知识的唯一来源。洛克还将观念划分为简单观念和复杂观念,不过并没有提供合适的区分标准。我们唯一能感知的是简单观念,而我们自己从许多简单观念中能够形成一个复杂观念。(来自维基百科)
 
  • 乔治·伯克利(英国,1685年—1753年)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以他的名字命名,耶鲁大学也有一个本科寄宿学院是以他命名。贝克莱同意洛克关于人的一切观念都是来自经验的看法,但不同意洛克的第一性质和第二性质的学说。他认为,第一性质和第二性质都属于感受(sensation,与perception通常译为“感知”或“知觉”不同),一切知识都是正在经验著或感受着的人的一种机能。在他看来,物理对象只不过是我们一起经验到的诸感觉的累积,习惯的力量使它们在我们的心中联合起来,不存在一个在我们思想(mind)之外的物理世界,因为我们其一无法知道这个物理世界(因为其存在超出mind),其二这种物理世界的假设导致了一些悖论类似连续体的迷宫(the labyrinth of the continuum),也损害了上帝的威能。在贝克莱的理论中,“存在就是被感知(to be is to be perceived)”。 (来自维基百科)

 

  • 大卫·休谟(英国,1711年—1776年)


休谟主张大多数人都相信只要一件事物伴随著另一件事物而来,两件事物之间必然存在著一种关联,使得后者伴随前者出现(post hoc ergo propter hoc—它在那之后而来,故必然是从此而来)。休谟在《人性论》以及后来洛克的《人类理解论》一书中反驳了这个理论,他指出虽然我们能观察到一件事物随著另一件事物而来,我们却并不能观察到这两件事物之间的关联。而依据他怀疑论的知识论,我们只能够相信那些依据我们观察所得到的知识。

休谟主张我们对于因果的概念只不过是我们期待一件事物伴随另一件事物而来的想法罢了。“我们无从得知因果之间的关係,只能得知某些事物总是会连结在一起,而这些事物在过去的经验裡又是从不曾分开过的。我们并不能看透连结这些事物背后的理性为何,我们只能观察到这些事物的本身,并且发现这些事物总是透过一种经常的连结而被我们在想像中归类。”也因此我们不能说一件事物造就了另一件事物,我们所知道的只是一件事物跟另一件事物可能有所关连。(来自维基百科)


 
  • 集中读一本经验主义的专著


三月我读了洛克的《教育漫话》,很明显这不是一本哲学专著,而是洛克对教育的解读。这本书讲述了17世纪的英国绅士教育理念,完全就是当历史书来看,例如下面这一段与现代的儿童观已很不一致:
女孩穿着新衣新帽,打扮一番后,她的母亲如果不赶紧叫她几声“小皇后”、“小公主”,让她沾沾自喜,那怎么能行呢?这样,小孩子衣服还不会穿,却已经学会夸耀自己的衣服了。父母在孩子这么小的时候就这样教导孩子,他们长大之后怎么会不继续炫耀裁缝为他们缝制的时髦外衣呢?
洛克《教育漫话》第88页武汉出版社2014年
另外,洛克也明确指出这本书不是写给女孩子、而是写给男孩子,想起卢梭的《爱弥尔》也是写给男孩,不免觉得有点遗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