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资讯技术发达,信息过载。社交媒体上的发家故事铺满手机屏,朋友圈里到处是逆袭榜样:赚钱了,升职了,买房了,公司上市了……一个个光鲜的成功案例刺激着我们。我们在深有感触之余转发,在焦虑中下单,被「壮志未酬」的痛苦点燃决心,制定好改变人生的伟大计划,并发誓从明天起要为这个目标奋斗。真实情况却是,鸡血褪去,留下的只是完不成的目标和每日推脱的借口。我们不缺宏伟的人生计划,也收藏了不少完成目标的方法。之所以还是屡战屡败,是因为我们在现实与梦想的距离之间,还缺少一种持续行动的能力。人人都有上进心,但是万丈高楼平地起,想要改变,只能持续行动,从一件事情做起。当持续行动时,你必然要穿越不同的时间门槛:10 天、100 天、1,000 天、10 0,00 天…… 想做好任何一件事,都需要时间的积累。时间的长度才是决定我们竞争的终极壁垒。经常有人说,可以用一年时间获得别人 10 年的工作经验。但是当你实践起来时,你就会知道一定有人早已按你这样的方式比你多做了 10 年,你应该向这些人看齐。在持续行动尚未开始时,我们总认为时间不够,总认为自己已经听懂了道理,总认为自己有能力同时做很多事情…… 越是新手,越容易在同一个地方反复摔倒。这也意味着,脱颖而出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难。如果我们对大多数人都会犯的错误进行了及时修正,同一个错误最多犯一次,那么蜕变近在咫尺。当我们把一件事情持续做了 100 天时,兴趣带来的新鲜感会消退,我们会遇到更多困难,也会对改变有更多期许。这个时候,很多人开始思考自己在心态、时间以及方法上的问题,并在坚定和迷茫的交织中前行。积极的思考是加速改变的开始,但看到进步的迹象也容易让我们变得急功近利。这个阶段,我们要做的就是梳理自己的想法,认清自己、认清现状,为下一阶段的飞跃打下基础。如果我们能把一件事情持续做 1,000 天,也就是大概 3 年的时间,我们会明显地感受到时间的力量。我们会看到自己在某个领域的能力显著提升,看到自己在人群中的影响力的变化,看到周围的人对自己的态度的变化。这些变化会让我们感到愉悦。我们也会看到更加不同的世界,而这些对我们已有的价值观产生影响。怎么处理这些影响是一项重要的课题。假如我们有幸能把一件事情持续做 10,000 天(大概 30 年的时间),我们已经正值中年。人到中年,既有可能活得处处都是压力,也有可能活得年富力强。具体活成什么样子,要看我们有没有处理好这个阶段的重要问题。在 30 年的数量级讨论问题时,我们要思考的是,什么样的价值观会影响我们的长远发展,怎样才能更好地复制自己的经验与认知,怎样才能防止自己误入歧途,等等。当我们可以同时用显微镜、放大镜和望远镜来看问题时,我们能感受到不同的「风景」。在大多数人的眼中,持续无非就是「坚持」,坚持就是每天做,直到做出成果—学有所成、通过考试、对方喜欢自己等。甚至有的人把「坚持」等同于「认死理」「顽固不化」「死做下去」,对此加以批判。从小到大,家长就给我们灌输「持之以恒」的观点,但是我们又没有机会真正体会「持之以恒」的力量,只能被动地记住。不是从大脑里生长出的想法,往往不会有那么大的影响。这和没有游历祖国大好河山,就无法真切地感受「地大物博、幅员辽阔」是一样的。但是,在我看来,所谓的坚持,只不过是「持续」最平凡的一种情况而已。持续其实和时间有关。我对持续的理解就是「某种状态随着时间的演进而保持稳定」。而持续力的含义就是,有能力保持这种「持续」的状态。虽然这个定义看上去不起眼,但在我拆开详细解释后,你就会发现其惊人的力量,以及它到底难在哪里了。「持续」的难度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难度是「状态持续」,另一个难度是「时间持续」。状态持续就是你能持续保持一种怎样的状态,时间持续就是你能保持某个状态多长时间。我们在看体育比赛时,经常会听到解说员说「某运动员今天状态不好」或者「今天某运动员状态极佳」。状态说明了我们处于什么样的情境中,包括我们的注意力、心态、情绪、身体状况等。有的状态很容易进入,有的状态却比较难。现在大家花很多时间看手机,进入分心走神的状态很容易,而进入全神贯注的状态就异常困难。进入状态之后再继续保持这种状态,难上加难。从易到难,有以下几种情况。举例:每天背 10 个单词,每天早上跑步 5 公里,每天读 1 小时书,公司每天收入 10 万元…… 点评:数量稳定的状态就是持续地做这件事情,每天都有这个动作,一直保持,不中断。我们大多数人理解的坚持,就是这个难度。
举例:每天比前一天多背 5 个单词,每天比前一天多跑 0.5 公里,公众号关注量每天增长 100 个,公司每天收入增加 1 万元……
点评:这里是「增长」的状态要保持稳定,即每天都要比前一天有所增加,而且这个增加值保持稳定。
举例:在「状态难度 2」中,每天比前一天有所增长,这个增加的数量是不变的。如果要求更高一些,让增加的数量也同步保持增长,那会发生什么?我们以背单词为例。第一天背 10 个,第二天比第一天多背 5 个,那就是 15 个。如果第三天背 20 个,这就属于增量不变(还是 5 个),是「状态难度 2」级别;如果背 21 个,即第三天比第二天多背 6 个,增量 6 比前一个增量 5(第二天比第一天多背 5 个)多 1 个,那么增量就在增长,增速保持稳定。 点评:如果你计算出第 n 天要背的单词的公式,那么你会发现这是一个与天数 n 有关的二次函数:y=10 (n–1)×(n 8)2。
举例:第一天背 10 个单词,第二天比第一天多背 10%,即 10×(1 10%) =11 个,第三天比第二天多背 10%,即1 0× (1 10%) ≈12 个。每一天都比前一天多 10%,这个「比前一天多 10%」一直保持稳定。 点评:这个就是很多人口中说的「指数级增长」,也被称作复利增长。指数级增长的增速也是指数,也就是说,这是一个增量越来越大、越增长越快速的增长。指数的特点就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出现爆炸级增长。 从以上各个难度级别的对比可以看到,大多数人所经历的「持续开始—持续放弃」的循环怪圈,其实是最低的一个难度。创业者必须跨越第二级难度或者在第三级难度上下功夫。公司只有靠业绩增长、增速变快,才能跑赢竞争对手。对于某些已经上市的公司来说,如果增速放缓,即使收入上涨,也会影响股价,打击投资人的信心。而增速放缓的意思就是,在第三级难度没有保持状态稳定。罗斯在《大脑的未来》一书中提到,从受精卵形成的 1 小时内,人的大脑就开始发育,经过 10 次分裂形成 1,000 个细胞,经过 0 次分裂形成 100 万个细胞;9 个月的时间,1 个细胞会变成 1,000 亿个神经元。这其实就是以「状态难度 4」进行的。回到对持续的定义—某种状态随着时间的不断演进而保持稳定,即除了持续保持各种「状态」外,我们必须考虑「时间的演进」。时间是单向流动的,我们只能跟随时间的河流流向下游,却无法让时间倒流。「时间持续」的难度,其实体现在长度上。但是,时间也有很多不同的单位,我们权且以地球自转一圈,昼夜切换一次——「天」为基本单位,进行分类讨论。不同的时间长度也意味着不同的难度(以 10n 代表时间的长度)。举例:连续 10 天早起,连续 10 天跑步,连续 10 天读书,等等。
点评:10 天比一周稍长一点,根据我做持续行动主题社群积累的数据,大多数人在「持续开始—持续放弃」的循环怪圈中所经历的时间长度为一周左右。
举例:连续 100 天早起, 连续 100 天跑步, 连续 100 天读书,等等。 点评:100 天就是 3 个月左右,当你持续把一件事情做 3 个月时,你会养成一个新习惯。
举例:连续 1,000 天早起,连续 1,000 天跑步,连续1000 天读书,等等。
点评:1,000 天是 3 年左右,如果 3 年专注一个方向,那么你可以在行业里找到不错的工作谋生。
举例:10,000 天即 30 年左右,如果你在 20 岁的时候进入某个行业,深耕 30 年,那么你或许会成为一名专家或者行业领军人物。2017 年增选的中科院院士,平均年龄 54 岁。如果一个人 24 岁时参加工作,在某个领域深耕 30 年,而且又有一定的时运加持,那么他当上院士的时候,正好与「时间难度 4」的时间量级相吻合。
点评:难度越高,能做到的人越少,持续行动超过 30 年的,已经属于社会精英或者国家栋梁了。
举例:300 年的跨度就是朝代政权持续时间的量级:唐朝历时 289 年,宋朝历时319 年,明朝历时 276 年,清朝历时 295 年……大多都是 300 年左右的量级。300 年往往也是家族兴替的周期,山西有许多著名的家族大院,例如乔家大院、王家大院,它们跨越清朝,历经鼎盛繁华,最终衰败。
点评:这个难度,已经超出一个人的寿命极限了,变成了团体与组织要应对的事情。 从这个时间难度分级可以看到,我们在大多数情况下可能只是在时间难度 1 和时间难度 2 之间反复徘徊。在时间难度等级上,如果我们能克服的难度能上升一个级别,那么我们的生活状态、社会地位、取得的成就都会上一个台阶。我们把「状态难度」与「时间难度」各自对应起来,于是发现更多好玩的事情。通过两个维度的分析,你可以尝试把任何生活中看到的现象填入表格中相应的位置。通过「状态难度」和「时间难度」的对应,我们建立了理解世界与描述世界的方式。在认知的世界中,最宝贵的其实是独立的想法,这些想法必须是从头脑中「生长」出来的,而不是来自外界的灌输。灌输的想法往往会给我们带来幻觉—我们以为自己懂了,但是无法将它们应用到生活中。就像我在高中上数学课听老师讲例题一样,自己感觉什么都会,下课后一做题,就原形毕露。 经过这番梳理,如果你深处「持续开始 — 持续放弃」的循环怪圈,那么说明你只是在最简单的一个难度级别上挣扎。打开你的眼界,在脑海里形成对于更大世界的理解与感触,你会发现山外有山。劝君早日出此山,应对更大的挑战,不要在小山沟里流连忘返。当你真正能从内心明白更大的难度在前方,就不会认为自己现在的问题是大问题。当格局扩大、尺度扩大、认知提升时,我们就犹如周星驰在《功夫》中饰演的阿星,学会了如来神掌,在困难面前所向披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