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小肠、大肠的论治 1、 小肠、大肠:功能是主化物、分别清浊,即接受胃所腐熟的水谷,再经进一步消化,然后吸收“清”的养料,由脾上输于心肺,分布营养全身,将“浊”的糟粕下送大肠。它的经脉络于心。小肠功能失常的表现为消化吸收不良和大便异常。大肠主传导,将水谷糟粕变化为粪便,经肛门排出体外。它的经脉络于肺。大肠功能失常表现为腹泻和便秘。由于小肠和大肠的生理功能密切联系,在病理上也每多相关,故予合倂叙述。此外,因小肠、大肠与胃相连,而胃又属脾所主,所以,肠道的病基本上仍属脾胃消化系统范围,在辨证和治疗上应予以联系掌握。 肠的病分虚、实、寒、热四类。 【辨证施治】 一、实证:(脏腑燥结)本证与第三节卫气营血的气分证、燥热内结条类同,可予对照参考。但后者是指热性病过程中因高热而致腑实者,本证所指则以腑实燥结为主。 二、热证: (1) 湿热滞留:发热,腹痛,腹泻,大便稀薄有热臭味或便赤白脓血,里急后重,肛门灼热,苔黄腻,脉滑数。多见于急性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急性肠炎、伤寒等。 【治法】清化湿热。 【方药举例】葛根芩连汤加减。药如:葛根、黄连、黄芩、白芍、马齿苋、地锦、辣蓼、白头翁、秦皮、厚朴等。 (2) 瘀热阻滞:脐腹部疼痛,或在右下腹部痛而不移、拒按,便秘或腹泻,发热,苔黄,脉数。多见于肠痈(急性阑尾炎),或腹腔内其他急性炎症。 【治法】清热化瘀通滞。 【方药举例】大黄牡丹汤加减。药如:大黄、丹皮、桃仁、红藤、紫花地丁、蒲公英、厚朴、乳香等。 三、寒证: (1) 寒邪内蕴:肠鸣,脐腹冷胀疼痛、喜温,大便泄泻,小便清利,苔白滑,脉缓。多见于慢性肠炎、肠功能紊乱等。 【治法】温肠散寒。 【方药举例】香砂平胃散加减。药如:苍术、厚朴、陈皮、木香、砂仁、炮姜、藿香、茯苓、等。挟滞加六曲、山楂。 (2) 小肠气痛:小腹疼痛如绞,腹胀肠鸣,排气则舒,或疼痛连及腰胯睾丸,坠重不舒,行走不便,在胯腹部(腹股沟)有软的肿块突起,甚至一侧阴囊肿胀,或睾丸偏坠,怕冷,苔白滑,脉沉弦。多见于肠痉挛、疝气或睾丸及副睾疾患。 【治法】行气散结。 【方药举例】天台鸟药散加减。药如:鸟药、青皮、木香、吴萸、肉桂、小茴香、川楝子、延胡索、荔枝核、橘核等。 四、虚证(虚寒滑脱):久泻久痢不止,小腹隐痛,肠鸣,喜按喜温,肛门下脱,四肢不温,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脉细无力。多见于慢性细菌性痢疾、慢性阿米巴痢疾、慢性肠炎、肠结核等。 【治法】涩肠固脱。 【方药举例】药如:诃子、炮姜、赤石脂、肉豆蔻、乌梅、五味子、等。 |
|
来自: 学中医书馆 > 《189.实用偏方秘方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