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脏腑病辨证施治方例(原创)(一)仅供参考)

 学中医书馆 2020-04-13

一、心脏病的论治

1、 心:功能是藏神,主血脉,开窍于舌;类似现代医学所指的大脑皮层和血液循环系统的功能,所以这些方面的病证多属于心。心包络是心的外卫,有保护心脏的作用。在温热病中因高热出现精神症状,就是温邪内传,侵犯心包络的表现。心病,可致精神异常,失眠、健忘、昏迷、癫狂、痫等病证,也可以引起其他脏腑功能活动紊乱。可使血脉运行障碍,气血失调而引起心悸、真心痛等证。可表现口舌糜烂肿痛,或舌体强硬。可有虚有实。虚证,有阳(气)虚和阴(血)虚,也可同时虚;实证,有火、痰、瘀的不同,也有合倂证。虚、实之间还常兼夹互见。

【辨证施治】

一、虚证:

(1)      心阳(气)虚:心慌气短或气喘,心胸闷痛,形寒怕冷,面浮肢肿,面色苍白,或指甲青紫,舌质淡紫、苔白,脉细或大而无力、或见歇止。多见于心脏病、心力衰竭、和某些急、慢性疾病所引起的循环衰竭。

【治法】温补心阳,益气通脉。

【方药举例】参附汤加味。药如:党参或红参、黄芪、灸甘草、制附子、肉桂、丹参、红花等。

(2)      心阴(血)虚:心悸而烦,惊悸不安,失眠多梦,头昏健忘,盗汗,口干,颧红,或面色淡白,舌质红或淡红,脉细或细弱,多见于心脏病、贫血、神精衰弱等疾病。

【治法】滋阴养血,宁心安神。

【方药举例】补心丹加减。药如:麦冬、玉竹、柏子仁、生地、熟地、当归、白芍、丹参等。

二、实证:

(3)      心火炽盛(实证):心悸阵作,烦热躁动不安,失眠,夜多恶梦,面红目赤,口苦而干,口舌糜烂肿痛,小便黄赤灼热,舌尖红绛起刺、苔黄、脉数。多见于神精官能症、心脏病、舌炎等。

【治法】清心泻火。

【方药举例】硃砂安神丸加减。药如:黄连、山栀、莲心、朱茯苓、木通、生地、竹叶心等。

(4)      痰蒙心窍(实证):神痴呆,胡言乱语,哭笑无常,或见一时性昏厥,或昏迷,苔黄腻,脉弦滑。多见于精神分裂症、神经官能症、癫痫、脑血管意外等。

【治法】化痰开窍。

【方药举例】导痰汤加减。药如竹沥半夏、橘红、茯苓、远志、石菖蒲、矾水炒郁金、天竺黄、陈胆星等。

(5)      心血瘀阻(实证):心悸闷痛或心胸疼痛阵作,或绞痛涉及肩背,面青,口唇及指甲青紫,舌质黯红或见紫色斑点,脉细涩或结。多见于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及心力衰竭等。

【治法】行瘀通络。

【方药举例】血腑逐瘀汤加减。药如:桃仁、红花、赤芍、乳香、没药、郁金、丹参、当归等。

(6)      热传心包(实证):高热烦躁,神昏谵语,直视狂乱,面赤,身热斑疹,口渴,苔黄、舌质红绛,,脉数。多见于急性发热病、外科急性化脓性疾病、败血症等有严重中毒症状者。

【治法】清心开窍,凉营解毒。

【方药举例】如:万氏牛黄清心丸。药如:黄连、山栀、连翘心、板蓝根、丹皮、玄参、生地、朱莲心等。

三、兼证:

(1)      心脾两虚:面色萎黄,心慌气短,头昏,夜寐不沉,疲倦,食少,大便或溏,妇女月经不调,苔薄白、质淡红,脉细。多见于贫血、神经衰弱、心脏病等。

【治法】补益心脾。

【方药举例】归脾汤加减。药如:当归、熟地、党参、白术、黄芪、灸甘草、大枣等。

(2)      心肾不交:心悸健忘,虚烦少眠,梦遗,潮热,头昏目花,耳鸣,腰腿痠软,口干,舌质红,脉细数。多见于神经衰弱等疾病。

【治法】滋肾养心。

【方药举例】黄连阿胶汤加减。药如:麦冬、五味子、生地、玄参、黄连、肉桂等。

(3)      肾水凌心:(参阅肾虚水泛)全身水肿,下肢为甚,按之凹陷,腹部胀满,阴囊肿,尿少色清,咳逆气喘,痰多稀薄起泡沫,心悸,头眩,形寒,手足冷,苔淡白,脉沉。多见于慢性肾炎的肾病型(肾病综合征)、充血性心力衰竭等。

【治法】温肾利水。

【方药举例】真武汤加减。药如:附子、桂枝、细辛、干姜、白术、茯苓等。

(4)      心胆虚怯:精神恍惚,遇事善惊,忧郁不乐,心慌,寐少梦多,头晕泛恶,口苦而粘,苔薄滑,脉细弦滑。多见于精神方面疾病。

【治法】安神定志。

【方药举例】定志丸加减。药如:酸枣仁、朱茯苓、远志、石菖蒲、龙骨、党参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