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游四方,看天下佛塔(1)

 梁溪镜明 2020-04-14

佛塔,亦称宝塔,起源于印度,原是古印度埋葬佛祖释迦牟尼火化后留下的舍利的一种佛教建筑。梵文stupa曾被音译为“塔婆”、“窣堵坡”、“佛图”、“浮图”、“浮屠”等,后意译为“方坟”、“圆冢”“坟冢”。

早期的佛塔一般由四部分组成,一是台基,二是实心半球体,三是顶上正方形围栏,四是顶上正中造的由竿和三层圆形伞状华盖组成的树。外围还有四面门架,与栏杆一起,用以隔绝圣地与俗世。

目前现存最早的佛塔,距今已2000多年。相传孔雀王朝阿育王曾斥巨资建起8万4千座窣堵波,有8座建在今印度中央邦博帕尔附近的桑奇村。如今仅存3座,这些佛教古迹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桑奇的佛教古迹”之名列入世界遗产。

随着佛教的传播,佛塔也从印度传向世界各地,并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形式,成为佛教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成为佛陀的象征。因而,礼敬佛塔,即是礼敬佛陀。无论是造塔、补塔,还是绕塔,都能积累功德。教徒“见塔必绕”、童子“聚沙成塔”均能积累功德、渐成佛道。

  在公元一世纪汉代时佛教传入中国,佛塔作为供奉或收藏佛骨、佛像、佛经、僧人遗体等的高耸型点式建筑。被意译为“方坟”、“圆冢”,直到公元六世纪隋唐时,才创造出“塔”字,作为统一的译名,沿用至今。

  公元三至四世纪,即有三层塔身出现,其后更有五层、七层、九层、十三层、十五层、十七层,乃至三十七层等重层结构。覆钵是向下的半球体,状如倒覆之钵。后来,覆钵形状由半球形渐次增高,有园柱形,如印度的达密克塔有炮弹形,如缅甸的瑞莫多佛塔;也有的渐变为上方开扩,下端缩小,犹如球形。如西藏的尊胜佛塔。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