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为本的课程与教学”由美国教育专家林恩·埃里克森和洛伊斯·兰宁提出,强调必须超越知识与技能,通过更有深度的、可迁移的理解,走向概念性理解的学习。 “概念为本”是一种能力驱动的课程与教学方式。 “概念为本”在指导我们如何将核心素养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如何进行单元化教学以及如何深度学习方面都值得学习和借鉴。 “概念为本”强调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知道什么(Will Know),能够理解什么(Will Understand)以及能够做到什么(Will Be Able to Do),以此组织成“知道—理解—能做”(Know-Understand-Do,以下简称KUD模式)。 以加拿大BC省初中九年级艺术课程标准为例。 加拿大BC省的艺术课程采用了KUD模式,这为教师将过去注重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转变为培养学生在事实性层面上能“知道”(Know),在概念性层面上能“理解”(Understand),在技术和过程层面上能“做”(Do)提供了帮助。 同时,这一模式为学生在学习时将头脑中事实性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概念性理解,形成更深层次的理解,促使他们协同思考(Synergistic Thinking),开发智力并激发出对学习的兴趣,提供了帮助。 我们根据概念为本的课程与教学理念,对高中阶段《中国传统山水画》单元进行设计,重点是根据KUD模式设计单元内容和设计评价指南。 在利用KUD模式设计单元内容时,首先要确定本单元的关键内容,也就是学生必须知道的内容;还要确定本单元的关键技能,也就是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接着要确定学生必须理解的概念性的知识,最终使学生对本单元的内容有一整体的认识和提高,如下表所示。 从表中可以看出,“引导性问题”一栏主要是起引导学生思考的作用;“学生需要知道(Know)”一栏是本单元学生必须知道的内容和概念;“学生能够做到(Do)”一栏是本单元需要学生通过回应、评论、制作和分析,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浓郁山水情怀;最上一栏是本单元最终学生深层次理解的内容。 可见,KUD模式“比传统目标更清晰、更明确,区分了知识、理解和技能,给教师提供了更深入思考教学设计的信息”。 最后是编写本单元评价指南。按照埃里克森和兰宁的观点,设计概念为本的表现性评价:“开始就要记住最终目标,即学生需要知道什么、理解什么并最终学会做什么。” 为此,我们在编写单元指南时首先确定评价要点(评价要点可根据课程标准中的学业质量标准来确定);接着,根据本单元需要学生知道、能做和理解的内容,即KUD模式的内容,再制订便于可测可评的评价表现;最终,与学科核心素养相联系,唯有这样才能使核心素养真正得到落实,如下表所示。 通过本单元学习,使学生不仅知道(Know)中国传统山水画的一些基本知识和技法,而且通过回应、评论、制作和分析古代山水画家的作品,学习体验山水画的技法等方式(Do),来理解(Understand)中国传统文化中浓郁的山水情怀,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观点。 由此可见,概念为本的课程与教学理念不单纯是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而是引导学生通过探究获得对重要的、可迁移的学科观点的深层次理解。 本文来自胡知凡教授《概念为本的美术学科单元设计研究——以《中国传统山水画》单元为例》,教育参考,2019-12-12。有删节,题目为编者所加。 胡知凡教授,原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现已退休。目前是中国教育学会美术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上海美术家协会会员。长期从事美术教育理论和美术史论研究工作。教育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研制组和修订组核心成员。中小学《美术》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副主编。曾经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美术教育、美术史论方面论文百多篇;独著、合著著作10多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