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网络团体心理援助的伦理考量—“抗击疫情,心理援助”公益项目系列培训第53讲

 仰羊 2020-04-15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心理学系 北京幸福公益基金会 
联合发布 大众读本《 疫情应对手册》

团体心理辅导

网络团体心理援助的伦理考量

“抗击疫情,心理援助”公益项目

系列培训第53讲

北京幸福公益基金会与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心理学系共同发起了“抗击疫情 心理援助”公益培训系列课程。本次培训课程的第五十三讲:《网络团体心理援助的伦理考量》课程由张焰老师讲授。现将整理好的课程内容共享给大家。







  本期课程讲师:张焰

  •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博士

  • 清华大学高级访问学者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所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团体咨询研究室主任

  • 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专业委员会注册督导师

  • 中国心理学会社区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团体心理辅导与治疗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兼副秘书长

前言

团体心理辅导或者团体心理咨询与治疗,是对知识结构、能力技术要求非常高的心理辅导技能。在网络上开展团体心理咨询或者心理辅导工作,是一个比较新兴的方式,对这方面的训练研究,在国内还是比较少见的,面临这次疫情的需要,心理援助工作很多都需要在网络上进行,而团体援助的很多优势又是热线所不能代替的。已经有一些团队,包括我自己参加的一些心理援助团队,都已经在开展相关的团体心理援助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我有一些思考,因为我自己不仅在团体专委会参加一些相关的工作,同时也参加了注册系统的伦理讲师培训,在工作的过程中,这方面的考虑相对会多一点,但是毕竟是一个新兴事物,所以相关的一些问题,我只能说是个人的思考,这个过程中会参考一些注册系统的伦理守则和其它的一些资料,但是它只能是一个考量,供各位同行参考。

本章的主要内容:

一、心理工作者专业伦理的基本内容,为什么要考虑专业伦理;在一般的心理工作中,哪些专业伦理的议题是需要关注的

二、网络团体心理援助的性质以及进行的方式

三、网络团体心理援助相关的伦理方面的考量

四、网络团体心理援助的伦理要求。通过网络团体心理援助的方案设计和相关的案例来分享

心理学工作的专业伦理

一、心理学工作的专业伦理

学心理咨询和学开车相似的地方在于,学开车要学交规,如果不学就等于是马路杀手。如果我们学了心理咨询,学了心理辅导,而不知道相关的专业伦理或者这方面的意识淡薄的话,我们就有可能成为心路杀手。在2008年汶川地震的时候,我们也有过一些经验教训,在一些援助工作中由于缺少一些规范性、科学性和伦理的支持,就成为了人家防火、防盗、防心理咨询师的结果。所以这一次我们注册系统、相关的政府部门如卫健委都非常强调心理援助工作中的规范化,科学性以及相关的知识和伦理的支持。

从专业工作来看,专业技能和伦理规范这两个部分是相辅相成的,就像一只鸟的双翼,缺一不可。在这一次的心理援助工作中,不管是从个体还是从团体的心理援助工作来看,我们会发现有一些相似的问题。比如有一些确诊感染的求助者,他们不愿意隔离,这种情况我们知道了,需不需要突破保密?很多求助者,他们可能有一些现实的困难,我们要帮到什么程度?有求助者精神疾病复发了,又买不到药,在这种时候我们的工作界限在哪里?我们的热线工作、网络团体心理援助,性质是什么?它和我们日常工作中所做的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和医院的心理治疗,有哪些不同?在网络团体心理援助中我们是否要对组员进行筛选?怎么去筛选?组员之间如果有了现实关系。我们在招募小组成员的时候,可能会遇到不同的群体,如医务人员、大众群体和医务人员的家属,这些群体我们需不需要区分,分类进行干预,这是我们要考虑的。在实际操作中会有很多不同的情况发生,我们怎么在这过程中保证伦理的规范,使我们能够达到一个助人而不伤人的效果。

出于对组员情况的判断后,有些组员需要一个长程团体的干预,那么是不是需要把这个线上的小组成员转为线下的咨询,或者线下的长期的团体,在这个时候是否给他们做转介?怎么去转介?这些都涉及到一些伦理议题。

心理专业伦理涉及到的议题有:

第一,有没有专业胜任力;

第二,保密原则,如何建立这种专业关系,如何让受助者在知情同意情况下参与到我们的工作中,其中也包含多重关系和界限的处理问题,以及如何进行伦理决策。

01

伦理议题——专业胜任力

从专业胜任力来说,不是我们有多少能力就有多少胜任力,它是以“表现”,而不是以能力为胜任标准的。“表现”是指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需求、不同的群体、团体、包括咨询的个体,热线的目标是什么?我们都需要经过一个个性化的考量,再看我们的表现是不是适宜这样的具体环境、具体人群、具体方式的要求。有的咨询师或者团体带领者认为,我带了很多年的团体治疗,我这么资深,带线上团体、网络团体应该没有问题。这个想法是有问题的,因为它不是说你有多少能力就能做,就表示你有这个胜任力,它主要是一种表现。这个就涉及到我们如何确定自己胜任力的局限?如何去自我判断,作为助人者,我们的胜任力是否达到这个标准?在专业胜任力方面还涉及到,对不同的来访者,我们的胜任力有哪些限制?比如说面对医务人员、医务工作者,那么在医院工作的心理咨询师和团体带领者,就更适合带这样的群体。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去适应这样的工作要求?这些也是需要我们考虑的,包括咨询师/助人者自己的压力、倦怠和损伤等方面的问题。

02

伦理议题——保密

第二个议题就是保密,即尊重受助者的隐私权。保密的问题涉及到日常生活中的伦理原则和道德基础,也涉及到一些特殊的情形,比如说我们在和其他的心理健康专业人员沟通时,包括我们在学校里边与辅导员沟通时,我们的服务的对象是高度相关的,要怎么去沟通?我们跟督导,跟我们的同辈去讨论我们的案例的时候如何去沟通?有一些相关的问题,是否要突破保密原则?这些是我们要考虑的。

03

伦理议题——知情同意

第三个议题是知情同意,即我们要尊重受助者的自主权。比如说学生开学了,咨询中心会对学生进行网上的心理支持,这种心理支持以怎样的一种操作方式进行?是日常的咨询还是线上的咨询。需要学生知道网上心理支持的相关信息,包括值班的老师有哪些资质?有哪些特点?是哪些取向?这些都是我们需要介绍的,让他们有选择的自主权。如何让对方做到知情同意,如果面对面,我们可以签知情同意书,那在远程的情况下,我们如何去做知情同意?有一个方式是,以PDF文件的形式发送给求助者,让他们在上面签字。关于知情同意的问题,即伦理和临床注意事项的相互作用,也就是我们的基本原则,在告知对方的时候怎么去实现?在面对特殊群体时我们也需要告知的一些特殊的内容。

04

伦理议题——多重关系和界限

多重关系和界限,是心理专业伦理中非常重要并且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如何判断这个时候多重关系,到底是有利于我们的受助者还是可能给我们的受助者带来伤害,这就需要我们考虑多重关系的潜在的动力。前面提到一个问题,当我们发现我们的热线的受助者、网络支持团体中援助的团体组员,有一些值得长程去干预的内容,一些问题,他可能适合转为线下的长程的团体治疗或者团体咨询的情形时,要不要把其转介?这个时候我们的转介动力是出于,真的从受助者组员的福祉考虑?还是说我们潜藏着其他的动力?比如说我们可能为我们的机构在考虑,或者我们为个人的宣传力在考虑等等。当然还有一些人有更多的,那就是更不专业的潜在动力,这是我们一定要注意避免的。

05

伦理议题——伦理决策

最后一个,关于伦理决策。伦理决策是涉及到如何去判断,如我们如何判断关系是不是多重关系,尤其是在疫情当下的心理援助的过程,很难避免多重关系的存在,如何判断它是有利的、无害的或者是有害的?我们需要一些依据,这些都是伦理的议题。

二、五大伦理总则

《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工作伦理守则》的第二版,总则里边提到善行、责任、诚信、公正和尊重这五大总则,这五个基本的原则,要贯穿于我们的工作的始终,涉及到我们的工作流程的每一个环节,要去遵守和实现它,不能违反。

善行,心理师的工作目的是使寻求专业服务者从其提供的专业服务中获益,要保障寻求专业服务者的权利,努力使其得到适当的服务,并避免伤害。如果我们再助人动机里边的假公济私,或者说我们过分的想好心,但是可能是办了坏事,我们过度地想要去帮助对方,而超越了当下的一些条件、环境的局限性,超越了我们胜任力的局限性,这些都有可能带来伤害,而不是让对方获益。

责任,心理师在工作中应保持其服务的专业水准,认清自己的、专业的、伦理的和法律的责任,维护专业信誉,并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其中涉及到了四个责任,专业责任、伦理责任、法律责任和社会责任。我们在目前的整个心理援助工作中,更多的是在承担社会责任,无论在实现自己的社会责任方式和平常的工作方式是不是一样的,这个社会责任都是在专业伦理和法律责任的基础上进行的。比如说这种方式是免费的、公益的,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保证我们基本的专业的质量?如何严格遵守我们的伦理?

诚信,心理师在工作中应做到诚实守信,在临床实践研究、教学工作和发布宣传推广中保持真实性。

公正,心理师应公平、公正的对待自己的专业工作和相关人员,并采取谨慎的态度,防止自己潜在的偏见、能力、局限、技术限制等导致的不适当行为。

尊重,心理师应该尊重每位寻求专业服务者,尊重个人的隐私权和自我决定的权利,包括要不要参加,什么时候参加。比如说我们的援助团体,要什么时候参加,以什么样的方式参加,开不开视频,要不要转介?这些都是需要充分的尊重我们的组员,或者受助者的。

伦理守则涉及到我们专业助人工作的每一个环节,这些环节包括,个体、团体的专业关系,知情、同意、隐私权、保密性,专业胜任力和专业责任,以及在心理测量和评估教学培训督导、研究发表,远程工作,媒体合作以及伦理问题的处理,方方面面都涉及到我们的伦理要求。注册系统伦理守则里边有一句话:“具备专业胜任力是最基本的伦理责任”。做助人工作,这是我们首先需要考量的,就像桥下的桥墩,桥墩相当于我们的专业胜任力,支撑着所有的工作,如果这个部分不结实,那就要出现很大的问题,伤人伤己。

网络团体心理援助

第二个部分,网络团体心理援助伦理考量,它的性质是什么?目标是什么?我们角色和任务是什么?我们的局限在哪里?我们用什么样的方式保障在这样的局限性里边,能够更好的去工作?


(一)心理援助

(1)心理援助的定义

心理援助,又称心理危机援助,它是针对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个人,及时的给予适当的心理援助,使之尽快地摆脱困难,恢复心理平衡,重新适应生活。

(2)心理援助的困难和局限

第一个是针对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个人。比如说在热线过程中会遇到一些人打电话来,她可能不一定跟你讲她受到危机的影响,而说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困难,比如说跟丈夫相处不好,跟孩子相处不好,她有一些人际交往的问题,甚至有些人格障碍的问题。我们知道她有了心理障碍的情况,再加上当下危机带来的压力,它可能会加重,所以虽然她描述的仍然是平常最关注的问题,但是她当下真正出现的可能是焦虑。

再比如说,有一些受助者他们可能有慢性病,特别是慢性的精神病人,他们会处在一个更焦虑的状态。有一天我接到一个热线电话,是一个类似病人打来的,刚开始听到的就是一个中年男性,他理性的问我说,“这个疫情什么时候能够结束?”我告诉他,“我没有专业判断,但就我所知道的一些知识,我可以大概告诉你这个趋势”。他说,“你怎么不听我说话”,在后来的沟通中,只要我一说话,他就会说“你怎么不说话?”或者“你怎么不听我说话”,大概有三四分钟的时间,我判断出来他有一些现实检验的问题,并且是一个精神病患者,在这样的危机状况下,他承受着更大的一个压力,有更焦虑的一个状态。他没有办法用正常人的方式去诉说他的困难,他只能用这种听起来像是一个理性的,而事实上有非常多的攻击性的问话来表达,内心焦躁也开始出现。这个时候我只能耐心的反复跟他沟通,让他在简单的互动中就变得平缓下来,之后他的话听起来攻击性弱一点,情绪要稍微平和一点。

任何人心理危机状态下,都会有危机应激的反应,只不过不同心理基础的人,表现的方式不一样。我们要做的就是对求助者危机状态下的反应做一个判断。对大部分人来说,在经历创伤、危机的事件冲击的时候,会出现很多应激反应,如果在这个时候给予适当的心理援助和陪伴,就可以让他的情绪得到舒缓,并尽快的摆脱困难,恢复心理平衡,重新适应生活,而不会因为这些情绪进一步的去伤害自己。

(3)心理援助(危机处理)的阶段

卡普兰危机处理的过程和阶段:第一阶段,从危机事件导致当事人应激反应的开始出现;第二阶段,不能及时解决这个危机情况时,创伤性的应急反应导致身心的不适,严重的影响当事人的社会适应和日常生活;第三阶段,由于危机没有解除,当事人的应急水平会持续的升高,出现一些应激反应,处于危机状态;第四阶段,这种反应一直持续会导致心理崩溃,或被击垮,甚至出现人格分裂和自杀的倾向,这是卡普兰对危机过程的四个阶段的一个描述。

危机事件发生的时候,会带来一个应激的反应,应激反应本来是一个正常的反应,但是如果因为这个应激反应带来的痛苦情绪,再加上一些不合理的判断,就会导致更高的应激水平,应激水平提升以后,又会出现更多的应激反应情绪,进入一个恶性循环。

比如在武汉的一些居民或者医务工作者,在这期间可能会因为焦虑、紧张、恐惧,就出现应激反应,这次疫情主要是以呼吸道的感染和肺部的不适为主,所以在应激状态下,也会有这样的生理反应出现,可能呼吸会变急促,可能心跳会加速。这个时候他们可能会问,“我是不是得了新冠了?我是不是被感染了?”他们会因为应激反应导致的判断力的下降,并且会加入一些不合理的判断在里边,没有办法保持客观的判断,陷入恶性循环。所以很多人会连续一两周甚至几周都睡不着觉,在这个过程中饱受煎熬,同时又觉得自己没有办法控制这个状态,加重自我怀疑。

人一旦进入自我怀疑,就是会失去对自己的掌控感。就像卡普兰提到的认同上的困难和掌控感的缺失,导致自我感出现问题,心理进入一个持续的、困难的状态。危机事件中当事人心理的发展过程,最初是一个冲击阶段,这个阶段很多人会因为应激反应出现心理失衡,包括对自己的怀疑,加上疫情时间比较长,持续的慢性压力会导致心理上的自我损伤,循环加重,会导致更严重的问题产生。

随着危机事件慢慢的过去,这种冲击会慢慢的进入退却的阶段。这个时候是一个分水岭,只要进行恰当的心理援助,就会进入创伤阶段里的相对稳定的过程和状态,慢慢恢复。但是如果没有及时地给心理援助,就会出现一些慢性的PTSD的症状。

所以及时的心理援助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个心理援助过程中,我们咨询师的任务是通过心理援助,让处于失衡状态的受助者,正确的正视危机,调整因创伤性事件引起的暂时性的认知情绪和行为的扭曲,使心理回到之前的平衡状态。

(4)心理援助的模式

第一种是平衡模式,主要是针对在冲击阶段失控状态的受助者,这时候稳定他们的心理和情绪是最重要的;第二种和第三种是认知模式和社会转变模式,在这个阶段在设计心理援助团体的时候,不要采取太多深度的干预或过多的认知的调整,不要对意义进行讨论,因为我们主要是要面对的是处在冲击阶段的这样一个受众群体。但是对非理性认知模式和自我否定及时的干预是非常重要的,帮助受助者调整获得新的理性认知,增强信心和信念,调动受助者内在的动力和社会知识、环境资源来帮助他们自己尽快的达到自主控制的状态。


(二)心理援助的目标

危机中心理压力的管理。在疫情这样一个特殊时期,全国人民居家隔离,因此即便在家里也会有很大的心理压力,有些人会因为过高的压力而对自己的状态判断有失误,更严重的会进入恶性的循环状态,也有一些人离感染源太远,或者是不重视不了解相关的情况,警觉性不够,这个时候会因为压力太小而出现一些危险的情况,比如说不好好居家隔离,外出不做好防护等,可能就会带来一些传染和被传染的风险。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做的工作还包括,对疫情期间处于不同的状态、不同的类型的大众的危机管理,危机中的压力的管理的,使大家保持在一个相对中等的压力,既警觉又不至于被自己的高压而影响。

危机中对应激反应的认识。应激反应表现在生理、行为、情绪、认知、自体感等方面。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大的群体里边,如果一个人的创伤反应在生理、行为、心理、自体感方面都有所呈现,在这样一个状态,如果不进行调试,就会伤害到自己,还会影响到他所生存的环境和人际关系,反过来,我们又要依靠群体的支撑来缓解这个压力,所以应激反应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反应。

自体感的崩塌就是丧失认同感和掌控感,尤其在疫区遇到非常大冲击的个体,比如自己的父母生病了,没有办法去探望,因为隔离,甚至在父母去世的时候都没有办法去见到最后一面,这是一个很大的冲击,受到这么大压力的人,就会丧失稳定的感觉。在这种时候为什么我什么都做不了?或者我为什么做得不够好?包括医务人员,在看到数量庞大的重病死亡率的情况下,会发生焦虑反应。就需要通过心理援助去帮助受助者做一些调整,在一个人自己很难去面对这样的压力的时候,维护他们的自体感基本的稳定状态。


(三)心理援助中咨询师的角色

心理援助中的咨询师要帮助受助者重新获得安全感、稳定感和自控感,在他们自体崩塌受到的冲击的时候,帮助他们重新恢复稳定。要面对心理去工作,而不是对现实困难的帮助。

在热线工作和网络心理援助中,咨询师的身份多少有一些社工的性质在里边,我们会给一些建议,比如说心理调试的一些方法。这个角色一定要非常明晰,无论你是一个多么资深的心理治疗师或者心理咨询师,你现在也不可能去做心理治疗和咨询的工作,无论你有多少社会资源,你现在也不可能去帮对方解决现实的问题,所以我们要避免同情心和全能感带来的超越界限的态度和行为。

自体的感受有几个部分来支撑。第一个是归属感,即无条件的被接受和关爱的需求,它可以帮我们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一种安全性;第二个是价值感,它可以帮助我们在短时间内凝聚我们感受,稳定的自我感。第三个是掌控感,能够帮我们更好的获得整合认同的状态。比如说我刚才提到的精神病患者,虽然他是一个中年人,但是从他的内心来说,这个时候他想要被抱一抱的感觉,我们就给予这样的一个关怀和温暖的支持,让他感觉到有人在关心他,心疼他就好了。

在团体心理援助的过程中,会面对一线的医务工作者,他们的压力很大,也非常的恐惧、害怕,同时工作又很繁重。这个时候我们要跟他们传达一种内心这种感受,全国人民最关心、最敬佩的是你们,同时最心疼的也是你们。这时候很多医务工作者,从最初的不想来参与太多的分享的状态,慢慢的转为就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包括情绪的表达和宣泄。之后他们又会归回到自己的价值感和掌控感的部分。我们的团体可以起到非常好的作用,可以通过成员之间的相互的支持,减轻我热线接线员自己的压力。

网络团体心理援助的伦理考量

网络团体心理援助是指通过网络平台,运用团体辅导的方式来协助处于危机和心理困难中的人群的一种心理辅导方法。

做网络团体心理援助的带领者,要做的几个考量,第一个,是在自己的专业胜任力的基本构成上。作为网络团体心理援助的带领者,必须要具备一些基本的心理学的知识,当下也需要有一些医学常识和危机干预的相关知识、创伤治疗的相关知识。第二个,关于技能方面,我们要有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心理辅导的技能,要带团体,就要有团体辅导和咨询的基本技能,做心理援助的团体,要有心理援助的基本的知识和技能。第三个,态度,这个态度包括我们的助人意愿、心理健康水平,自我保健状态,伦理意识,伦理敏感性。

网络团体心理援助的专业伦理考量,要遵守相关的法律,首先就是精神卫生法,中国心理学会临床心理注册系统的临床与咨询心理工作伦理守则的第2版。要反复的去看,当它用到具体的情境里边,应该怎么去理解,怎么去运用,要不断的去思考的。我们时刻关注注册系统新近颁布的一些抗疫心理援助的工作指南,远程心理咨询的伦理规范、网络心理咨询的管理规范、疫情特殊时期的网络心理咨询、工作指南等相关文件的规定。在这个基础上,了解团体辅导和咨询在操作流程、专业技术。

(一)网络团体心理援助的专业关系和专业胜任力

关于专业关系和专业胜任力,我们说网络团体心理援助是特殊时期的特殊专业关系,它和我们日常生活所有的团体咨询和团体治疗的关系、团体辅导的关系有很多不同,除了遵守注册系统的伦理守则相关规定以外,我们还要加强对网络工作目标,工作条件,工作人员的数量等有更清晰的认识。从专业关系来说,目前的心理援助关系,更多的是对寻求帮助者提供一种支持和陪伴。提供一些放松的技巧,共情,正念的训练或者仅仅是团体的陪伴,而不是去做团体的心理咨询和治疗,更要杜绝一些非专业性的内容和方式。

心理援助者要具备相应的专业资质,有足够的胜任力,代领者应该具备团体辅导、团体咨询、团体治疗的系统培训和体验经历。在带领网络团体之前,要接受网络团体心理援助的相关培训,在这个基础上,培训疫情方面的医学常识和带领在线团体的技能,在线团体辅导的伦理要求等。

建立关系,除了对自身的一些要求以外,还要对成员进行筛选,和热线的心理援助有一些不同,不是所有的受助对象都适合参加,首先是不是适合团体的方式去做分享,这个是要筛选的,不光是他自己的意愿,还包括他的状态。

(二)网络团体心理援助的关于知情同意

第二个部分就是关于知情同意,在线下的团体工作中,大家都会习惯签署知情同意书,给受助者、心理援助的对象介绍我们具备的资质和专业背景,我们团体的目标。这在组织网络心理援助团体的过程中,也有非常严格的一个要求。再有一个就是要明确知情同意的方式,在当下的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有一些书面的、电子版的保密协议,或者知情同意书的协议。

(三)明确工作目标、关系、内容和方式

(1)明确工作目标,要去说明心理援助的性质和方法、内容,在疫情心理援助工作中我们的目标是陪伴和支持,帮助受助者恢复稳定性和自我的认同感等。

(2)明确工作关系,是一种心理的陪伴关系,而不是咨询和治疗,更不是吐槽大会。

(3)明确工作内容,在网络团体心理援助工作中要保持针对团体成员的心理活动进行工作。在我们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不要被对方的情绪、对方的故事、对方实际的困难带走,始终要保持关注受助者的内心活动和情绪,在稳定后再做认知调整。

(4)局限性与充分告知,同时我们也要明确地告知网络专业工作的好处和它的局限性以及潜在的风险,以及发生技术故障的时候如何处理。所以在当下的网络心理援助团体中,我们建议有协同带领者,因为操作中有很多现实问题的干扰,比如说有很多人上不来,那么带领者在带领整个结构化的活动的进行的过程中,或者在分享感受、在组织整个团体运作的过程中,就可以做一对一的帮助。当这个过程中发生危机情况,或者创伤爆发,团体没有办法处理时,协同带领者可以做有的针对性的工作。所以我们建议最好是两个的带领者同时来带领。

我们还要明确保密的局限性,我们说要尊重受助者或者组员自主选择的权利,我们要充分告知其保密的局限性,使我们每一个参与者能够适度地去做自我暴露。关于专业界限,我们心理援助是一个陪伴性的团体,对一些深度的心理咨询和治疗的需求是满足不了的。如果遇到组员有这样的需求的时候,我们可以提供一些可靠的资源,然后进行转介。

(四)隐私权和保密性

关于隐私权和保密性。网络团体心理援助机构和带领者有责任保护组员的隐私权,同时明确认识到隐私权在内容和范围上受到国家法律和专业伦理规范的保护和约束。

(1)网络团体心理援助工作机构和带领者,要向组员明确保密原则和它的限度,以及保密例外的情况,要清晰的说明,并且要签署同意书。

(2)保密的限度,保密例外、保密突破。当寻求专业服务者有伤害自己和他人的严重危险的时候,尤其是疫情中要特别要注意,被感染者、密切接触者没有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的时候,要突破保密例外;第二个就是不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未成年人,受到性侵犯或虐待,疫情期间没有得到应有的抗议的保护,也要保密例外;另外就是法律规定的其他的一些需要披露的其他的情况。

(3)发现保密例外的情况时,带领者或者机构有义务按照最低限度原则去披露相关的信息。只有法庭和相关人员出示合法的证书、正式文书要求时,我们才能做这个披露。

(4)按照法律法规和专业伦理规范,在严格保密的前提下,创建、使用、保存、传递和处理专业工作的相关信息。再做这个团体的过程中,我们要收集组员的感受、组员的相关资料,进行效果的评估,这些资料都涉及到保密和隐私权的问题,要尽最大限度保密。

(5)因工作需要在教学、科研中讨论案例时,应该隐去可以辨认出寻求专业服务者的相关信息。

(6)在教学培训科普宣传中要避免使用完整的案例,如果可辨识身份的个人信息要采取措施,保护当事人的隐私。

(7)如有团队寻求专业服务,在团队内部也要确立保密原则,签署相关的保密协议,保护受助者的隐私权。

(8)要确认组员真实身份和联系的信息。确保出现危机情况,或者其它的保密突破的情况时,能够联系到相关的人员去进行处理。

(9)通过网络与组员互动时,要全程验证寻求专业服务者的真实身份。整个网络团体的心理援助工作中,意不要过度的因为自己的助人热情,而超越了我们的边界,也不要因为我们过度的同情心,而使我们去负了不该负的责任,因为超越边界就有可能是变成了伤害,而不是帮助。我们需要用有限的责任、理性的关爱和科学的支持。

网络团体心理援助设计原则和案例

1、危机援助不同阶段的任务。在突发的情况下,针对的是有些身心反应,在灾后一个月左右是心理急救的重要时期,需要做正常化的心理教育评估,进行评估转介工作;一到三个月以后,哀伤辅导的阶段,要针对一些转为慢性的PTSD的情况做创伤治疗。这是我们需要考虑的第一步,即我们现在面临的人群大概处在一个什么样的阶段?

2、要明确的按步骤结构化的去进行干预,越是有结构化的帮助,越是能够使我们,第一,不失位,第二,能更好的达到我们的目标。

结构化的干预,建立关系——呈现问题——给予支持——心理评估——展开去讨论——形成策略,这是一个非常结构化的步骤,这个步骤在热线干预和网络团体的心理援助中,都是需要遵循的。

所先要考虑,求助者处于什么样危机的状态?哪个危机阶段?是在冲击阶段呢?还是相对来说相对稳定的阶段,还是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对的有一些PTSD症状的阶段?心理健康的基础如何?是否有精神健康的问题?进行评估后,选择合适的支持力度和干预的技术方式。在短时间里找到对方的焦点困难,在这个基础上做聚焦的干预。聚焦的干预,仍然是一种心理上的支持,始终记住我们是心理援助的工作。

最后做一个正向的结束,资源取向是这个阶段特别需要的,在创伤状态下,个体会出现内在的崩塌感,所以找到资源,不管是它内在的还是外在的,都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说跟医务人员工作,他们的资源有哪些?他们本身的心理健康状况是好的,但是他们处在冲击的阶段,应激反应强。他们焦点困难是什么呢?从现实上讲可能是工作压力大。

最近有团体探索出的一个结构化实施方案非常有效,它是一种网络的、团体的支持性的陪伴的团体,在团体中,每个人只有三分钟去表达自己的感受,或者自己的想法,但是这三分钟对很多组员来说,他们的反馈都说弥足珍贵。

不得不提到伦理的部分,还要求我们必须要有个人成长,要不断学习,参加长程的、短程的各种培训。同时我们要做好自我保健,因为我们是用我们自己去工作,自我保健本身就是把工具保证到一个真正的有用的有效的状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