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化湿和胃的基础方——平胃散

 老宋329 2020-04-15

http://www.100md.com 2008年8月5日 《中国医药报》 2008.08.05

     □杨桢 高琳

    平胃散是宋代官修《和剂局方》中的名方,由苍术、陈皮、厚朴、甘草、生姜、干枣组成,功用是燥湿运脾、行气和胃,主治湿滞脾胃证。

    什么是湿滞脾胃证呢?按照原书提供的信息,可以归纳为3类:一是湿伤脾胃,表现为呕吐、泄泻、口苦无味、不思饮食、怠惰嗜卧;二是气机不畅,表现为心腹胁肋胀满刺痛、胸满短气、噫气吞酸、膈气反胃;三是长期患本病引起的全身表现,可见面色萎黄、肌体瘦弱、体重节痛等。本证的病机应该是湿困脾胃→气机不畅→脾胃运化失常,这种递进的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互为因果,交替出现。

    本方原载于《和剂局方·卷三·治一切气》中,处理的核心问题是脾胃湿困与气滞的关系。这里的气滞由湿伤脾胃引起,又是后续多种证候出现的病因。因此治疗本方证的立法重点应该是化湿,兼以行气。选择药物当以入脾胃经为主,以化湿为主要方向,选择的药物除化湿外宜兼具行气、消食和胃的特性,如藿香、苍术、厚朴、砂仁等。《和剂局方》收载了很多这样的方剂,此法大为风行,本方和藿香正气散、不换金正气散等就是这类治法的巅峰之作。

    方中苍术芳香燥湿、行气运脾、开胃消食,作用最强;厚朴行气止痛、化湿和胃;陈皮燥湿行气、开胃消食;甘草调和诸药。全方主用芳香之品,药味从辛、从燥、从苦,能散、能消、能化,集化湿、行气、消食和胃于一方,对中焦有湿而气机阻滞者,确有良效。

    本方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还派生出大量的类方,临床应用十分广泛。如本方加藿香、半夏,名不换金正气散,主治脾胃寒湿、兼受外感;加藁本、桔梗名和解散,主治脾胃寒湿、外感头痛;加炒神曲、炒麦芽,名加味平胃散(与此同名的方剂有几十个之多),主治湿困脾胃、宿食不消;加黄连、木香,名香连平胃散,主治脾胃湿热积滞之证;加桑白皮,名对金饮子,主治湿滞脾胃、四肢肿胀。平胃散与五苓散合方,即为有名的胃苓汤。

    研发前景

    本方是中医治疗湿滞脾胃的基础方,可用来治疗食道炎、多种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胆囊炎、克罗恩病、结肠炎等病。而且,本方说理清晰,疗效确切,且组成简单,理应有相应的成药,但事实上恰恰相反。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有人认为本方较小,在使用时很难单独使用,临证时必须随证加减,制成中成药并不合适。更有人说小方只可言理,不能治病。其实,这样的说法缺乏全面性。小方具有的核心治疗思想明确、应用简洁灵活的特性,恰恰填补了处方汤药服用较为繁复,与大方拘泥药证难以高度吻合之间的治疗空白。

    现在,学术的进步使得由小方组合为大方的理论线路更加清晰。现代中医教育下的临床医师掌握了大量的处方技巧,尤其是注重辨证立法的思想,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强化了他们对小方的依赖程度。小方是体现基本立法的具体承载,从某种意义上说立法组合就是小方间功效的组合。比如,平胃散和越鞠丸可以组合使用,加强行气作用;平胃散可以和保和丸组合使用,加强消食作用;平胃散和五苓散组合使用,可以治疗腹泻。上述经典小方,除保和丸外,几乎都没有生产。

    另外,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要求中医医生必须应对患者方便快捷的用药要求,不得不大量使用中成药。目前汤剂处方量持续低迷,未来中成药的发展还可以帮助缓解这个问题:就是应该顺应配伍要求,将经典小方成药化,并进一步实现单味中药的成药化。比如,不必开发不换金正气散,只需要开发成药标准的藿香、半夏,而后再与成药平胃散配伍就可以了。笔者考查过新加坡的10多家医院诊所,中成药就是这样应用的,十分便捷。

    (本文作者为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方药系讲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