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华生命医学的发展源流 | 王大有先生学术见面会纪实之二

 为无学堂 2020-04-15

冬去春来,万物转换。己亥年春风徐来,道医堂迎来了王大有先生学术见面会。 

见面会之初,王大有先生以道医堂中“医”为话题,开启了学术见面会的序幕。王大有先生引述中华历史,讲解上古的医生是巫,中医的官职最早源于巫咸。据说巫咸为商代御医和宰相。有《周书·君奭》记载:“在太戊,时则有若伊陟、臣扈,格于上帝;巫咸乂王家。在祖乙,时则有若巫贤。”而至于为何最早的医生称之为巫,王大有先生用字体的发展演变进行阐述。 

1

《黄帝内经》有“巫之为人治疗疾病,由来已久”。可见,中华文明中最早的医师为巫。那时人类文明尚未形成,巫具有超乎常人的感通能力。巫在特定的情况下发现觉知能力有障碍或者缺失是因为身体某处有瘀堵,故将身体某些瘀堵的情况用文字表述为“病”。于是巫毉通过祝由术、炁法、药材方剂来疏通瘀堵。由此,产生了中医的三种治疗方法——巫毉、炁医、中药。王大有先生还重点讲述了神农通过感通的方法发现中草药的性味,并将其作用于疏通人体瘀堵病灶点上。这便是古代的“毉”字底部有“巫”字的原因。 

除了“”字的形成,王大有先生还讲解了“”字的来源。病字由“疒”字旁和“丙”构成,“疒”是不能与天地沟通之意,而“丙”甲骨文本意为“成形的金属物”,即是高温下的液体金属凝固后之意。如同人体形成了气机上的堵塞,形体上的堵塞等等。  

2

随着后世的文明发展,技术不断进步,工具越来越先进,而拥有巫咸能力的人越来越少。医生转向利用工具方面发展。其中酒、针灸便是“醫”者最早利用的工具。其中酒是最早的兴奋剂、麻醉剂和消毒剂,更能“通血脉”、“行药势”,还可用作溶剂,故《汉书》称之为“百药之长”。加上针灸等工具的应用产生麻醉术、手术治疗等技术。故后世的“醫”以“酉”(酒)字为底。 

此外,王大有先生还告知大家如何提高医术,正所谓“一层功夫一层天”。医者除了刻苦钻研经典,还需要“持守中梁、捍高折煞、黄中达理”。 

王大有先生从历史源流、本源文化阐述医学的起源、发展和学医的修为,无不令人眼界大开,受益匪浅。关于王大有先生更多的论述,请继续关注王大有先生学术见面会纪实。

文:雲山 | 图:小向 

审:一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