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末民初四大藏书楼之聊城杨氏海源阁的风雨历程

 海曲上人 2020-04-15

爱书之人自古有之,一开始买书是为了自己读,后来不再纯粹是为了自己看,而是因为喜欢它的版本、喜欢它的内容、喜欢它的精美、喜欢它的悠久,很多藏书家凭借着对文化的敬畏、对书籍的痴迷,穷尽一生,不遗余力地寻书、藏书。江苏苏州城西有一个小镇,名叫藏书镇。一听这名字,就知道这地方肯定与读书人有关。事实也的确如此,它是为了纪念西汉名臣朱买臣发奋读书而得名。藏书镇的故事我们不多讲。这里我们说一下清末民国著名的四大藏书家之一的聊城杨氏海源阁。

聊城杨氏海源阁与江苏常熟瞿氏铁琴铜剑楼在当时有“南瞿北杨”之称。而且它也是四大藏书楼中唯一在北方的。这样一说,就知道它地位的重要性了。

清末民初四大藏书楼之聊城杨氏海源阁的风雨历程

四代藏书百代流芳

一、海源阁的渊源

海源阁的创始人可以追溯到杨兆煜(1768-1838),但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居住在乡里,因官职不高,交游不广,资力有限,所收藏图书并不多。

而且此时还没有用海源阁的名称,只有一个“厚遗堂”的称谓。海源阁大规模收书活动,是从杨以增开始的。并且海源阁也是杨以增在1840年建成,并专门用来藏书所用的。所以严格来说,海源阁的创始人是杨兆煜的儿子杨以增。

清末民初四大藏书楼之聊城杨氏海源阁的风雨历程

海源阁简介

二、河道总督杨以增收书

1.开始收藏

杨以增(1787-1855),1822年考中进士,随后出任贵州荔波县知县。收书生涯也从此时拉开帷幕。

在1822年至1840年间杨以增在贵州、广西、湖北辗转为官,贵阳与遵义一带是王阳明讲学之地,民间藏书很多,收书也便利。但此时收集的书籍,以普通及精刻本为主,珍本很少。

1838年杨以增因父亲病故,回乡丁忧。居家期间,为实现其父藏书遗愿和自己大规模藏书理想,于1840年建一座二层的藏书楼,名曰“海源阁”。海源阁取自《礼记·学记》中的一句话:“先河后海”,意为:书就好比是是河流,河流尽头必是大海,做学问不但要饱读诗书,还要探究其源头。此外还有人认为“海源阁”隐藏着杨以增藏书的“野心”,意为:他的这个藏书楼会成为天下古书的源头。

由于珍本较少,大多是普通的书籍,所以海源阁这个包含着杨以增天下第一“野心”的藏书楼在当时的藏书界并没有什么名气,而此时的铁琴铜剑楼已经建立有四十多年了,规模和收藏都远远超过了当时的海源阁。

可以说,此时他的海源阁是很难与铁琴铜剑楼并称的。

路还很漫长。

清末民初四大藏书楼之聊城杨氏海源阁的风雨历程

杨以增

2. 有量无质

1840到1848年,杨以增服阙任职河南,其后升任陕甘总督。在这一时期,杨以增收书开始以精刻本、善本为主,兼收并蓄,是海源阁藏书总量增长最快的时期。但是因为陕甘一带藏书珍品较少,杨以增此时的财力也有限,因此杨氏收得的书数量虽不少,仍乏珍本。为杨氏一大遗憾。

转折很快到来。

3.江南河道总督的收书之路

1848年,杨以增到“人文渊薮”的江南任江南河道总督,直至去世,在任上七年。正是这七年成为杨氏收书的关键阶段。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特别是三年后在太平天国运动的冲击下,江浙一带私家藏书很多不能自保。

江南藏书,一时俱出。

这正给当时身份要职的杨以增以机会。他凭借自身声望、地位和资财,广收博取,因利乘便,搜括了江南藏书精华。尤其是在咸丰初年(1852年左右),购进汪士钟艺芸书舍的精品。

艺芸书舍的藏书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的钱谦益(1582—1664年),说起钱谦益如果你不清楚,那明末秦淮八艳之首的柳如是你总该听说过。柳如是后来就是嫁给了钱谦益为侧室。娶了柳如是以后,他建了“绛云楼”,也就是他的藏书楼,把平生所收的书籍统一重加分类编目,结果整整装满七十三大柜,贮于楼中。不幸仅十多天之后,乳母不慎因剪烛落入纸堆中引起大火,绛云楼全部藏书竟因此毁于一旦。钱氏绛云楼失火后,烬余之书,一部分送给钱曾,一部分为毛氏汲古阁收藏。钱曾的部分藏书卖给了季振宜、徐乾学等。而钱曾、汲古阁、季振宜、传是楼等南方大藏书家的书散后,几乎全部归入黄丕烈,而黄氏晚年家事多艰、疾病缠身,无奈只好卖书为生,结果所藏图书尽归汪士钟的艺芸书舍。

此时艺芸书舍书籍散出,大部分为杨以增的海源阁和瞿氏铁琴铜剑楼所得。自此以后,海源阁成为晚清北方藏书的中心,也终于能够和铁琴铜剑楼一并称雄于海内,形成了“南瞿北杨”并称的地位。

清末民初四大藏书楼之聊城杨氏海源阁的风雨历程

南瞿北杨

4. 杨以增购书资金来源

在杨氏所藏善本中,有很多因版本价值极高,价格颇昂。如宋本《史记》,杨以增以三百八十两白银购之吴门。宋本《汉书》,以五百两白银购得之。

显然,收藏这么多的善本无疑是要花费巨额资金的。因此,有不少人怀疑杨氏购书的巨资来源有问题,又因杨以增位居高位——江南河道总督,这可是一个从一品官的高官,而且此职也确是一个肥缺。不由得人们不想一想。

大致算来,杨以增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三:

(1)工资。从一品官的高官工资本身也许不多,但清朝除了官职工资外还有一项巨大的附加工资——养廉银。杨以增身为从一品高官,仅养廉银一项,一年即一万二千两。

(2)书费。收购了珍本之后,杨氏还充分利用,用来刻书,他先后刻书四十余种,不但多,且有不少精品书。如仿宋刻本《蔡中郎集》,被学者誉为自有《蔡集》以来最好的本子。张之洞评价“通行三本皆逊此本”,所以销量很好,自然收入也很乐观。这本书的质量好到什么程度?举个例子,直到2004年,北京嘉德拍卖行还曾经万元高价拍出过。

(2)地主,还是个大地主。杨家随着杨以增官职的升高,地产也增多,在聊城,杨家有十八顷良田,号称“杨十八顷”。

想一想这十八顷田地每一年的租子,也是个不小的数目。

此外,因杨以增位居高官、交友甚广、性情也豪爽,很有人缘,比如他与林则徐就是很好的朋友,林则徐还曾经赠于他一把宝剑,而且杨以增之子杨绍和还被林则徐收为弟子。杨以增爱书之名广为人知,所以他的藏书中还有很多是朋友赠予的。

清末民初四大藏书楼之聊城杨氏海源阁的风雨历程

杨以增故居

三、辛酉政变下杨绍和的收书

杨绍和(1830-1875),杨以增次子,海源阁第二代主人。

1861年,慈禧发动“辛酉政变”,杀顾命八大臣,顾命八大臣之首怡亲王载垣(1816-1861)被赐自尽。

怡亲王封号始于康熙皇帝之子胤祥(1686-1730),就是影视剧里经常出现的十三阿哥。雍正元年(1723年),胤祥被雍正帝封为和硕怡亲王,得到世袭罔替的许可,是清朝第九位铁帽子王。怡府藏书的地方叫做安乐堂,就其书籍源流而言,怡府藏书多得自徐乾学传是楼、季沧苇静思堂,而徐、季二氏的藏书又多来自清初毛氏汲古阁、钱氏述古堂,还有部分来自于汪士钟的艺芸书舍。其藏书渊源久远,许多为世人仰望之绝世秘本,数量和质量均属上乘。

慈禧政变,王府败落,此后府中藏书散出,流入北京隆福寺附近书肆,杨绍和因在北京之便,得机购得不少,使海源阁藏书日益丰富。

这样南方的书从黄丕烈归至汪士钟,从汪士钟处散出的珍本为海源阁杨以增收藏。北方的书经亲王府散落,为杨绍和所收。可以说,杨氏父子将南北藏书的精华几乎都囊囊括自己的手中。

自此海源阁达到鼎盛时期。

清末民初四大藏书楼之聊城杨氏海源阁的风雨历程

海源阁图书目

四、盛极而衰——几次劫难

整体来看,海源阁藏书十之七八来自于杨以增在南方的收获,剩下的十之二三是杨绍和在北方所得。从比例上来看,海源阁书籍的来源重心在江南。而江南收书,又与时局的动乱有关。可以说,当时杨以增因时局和职务之便,才有了后来的海源阁。可是成也萧何败萧何,江南的动乱成就了它,几十年后的动乱也使它走向衰落。

1.1861年,当时内忧外患,南北动乱,南有太平天国为祸为害江南,北方则有捻军袭扰齐鲁大地。捻军进犯肥城时,占据了“陶南山馆”,并且在那里住了一天一夜,焚烧掠夺尤为惨重。后来任柱率兵追赶而到,下令严厉禁止对“陶南山馆”的焚掠,如此,“陶南山馆”才免于继续遭受焚掠的劫难。“陶南山馆”所藏焚失近半,所焚多为宋元旧椠,尤以经部为多,损失当有四五万卷,宋元旧本近百种。

2.1900,八国联军乱中华,杨氏家乡聊城也被祸及,战乱中丢失了古代文物及宋元珍本书籍一百多种。

3.1929年7月10日,河北馆陶土匪王金发攻陷聊城,司令部设于海源阁。随带书记官参谋,有兰山樊天民、棠邑杨道南,均系前清生员,颇知书本,将海源阁之宋、元秘笈,及金石书画,择优掠去。海源阁帖片、册页、字画损失大半。宋本《史记》仅剩—册,宋本《咸淳临安志》残余两册。在那个年代,宋代珍本是非常珍贵的,当时有‘—两黄金—页书’的说法。

4.1930年,土地匪卷土重来,聊城再次遭殃,匪徒王冠军等占据聊城,其司令部也设在海源阁内。根据当时的报刊记载,王冠军与当时聊城县的县长王克昌协议劫取宋元精版书籍,由王克昌甄别鉴定,将其精本装入八大木箱,抬入县府,最后两人分赃。当时还有很多书籍被土匪拿来当柴火烧。事后,杨敬夫派管事邓华亭点验家藏,计损失经部十分之七,史部十分之四,子部十分之四,集部十分之三,而未运至天津存于阁内的宋元版善本完全损失。

5.1938年日寇攻陷聊城,海源阁仅存的一部分残余书籍和《海源阁丛书》的全部刻书物品,以及杨氏在田庄“弘农丙舍”的全部房屋尽遭火焚,损失惨重。

以上是海源阁在动乱的年月里遭受的几次重要的劫难。

清末民初四大藏书楼之聊城杨氏海源阁的风雨历程

海源阁发展史陈列

五、书的归途

在其遭逢丧乱之后,分成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为运到天津的一批书,也是海源阁藏书中最精华的一部分。

第二部分为运到济南的一批书,1930年12月,杨氏将劫余残损书籍,装五十箱运至济南,保存于东兴里杨氏私宅中。第三部分为杨氏零售及遭劫的部分。

1. 天津之书的命运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杨敬夫深恐海源阁藏书终非己有,想投资工矿事业,亟需资金。杨敬夫还是经北平琉璃厂藻玉堂经理王雨介绍,将92种宋元版珍贵古书以8万元的价格抵押给天津盐业银行。之后,杨敬夫投资工商业亏损,无力赎还。为防止这批珍藉流出国门,潘复、常郎斋、王绍贤、张廷锷等人组织“存海学社”,集资赎买,仍存于盐业银行。抗日战争胜利后,北平图书馆复原,馆长袁同礼为了纪念胜利,就商议买海源阁的书庆祝。这时海源阁的书还有92种,1207册。此事经教育部长朱家骅同意,并拨给专款备用。北平图书馆随后与“存海学社”各股东商议转让事宜,适值国民政府行政院长宋子文视察平津,经宋子文与时任天津市长的张廷锷商议,并商请各股东,将这批图书作价1500万元收归国有。交给国立北平图书馆。

2. 运到济南的书

海源阁藏书存在济南的一部分,先是被杨氏运往北平,于1944年出售。消息传来,济南人士辛铸九、苗兰亭、张蔚斋等集资三百万元购妥,复运回济南。

1945年10月将海源阁藏书存济南的剩余部分悉数捐入山东省立图书馆。据统计,“此次接收之海源阁藏书,共二千五百余种,计三万二千余册,其中元版书五种,明版书四百余种,殿版书甚多,余则为普通刊本,而最珍贵者,则为黄荛圃(黄丕烈)手跋之明本《前汉书》,及朱彝尊批校精抄本之《咸淳临安志》等数种。

3.杨氏零售及遭劫的部分

第三部分的藏书,零售的尚可按迹查寻,遭劫的其下落就难以寻觅了。

1927年,杨敬夫在天津出售海源阁子部、集部珍本26种,经北平琉璃厂藻玉堂主人王雨介绍给几位藏书家和图书馆。半年后,有六种被大连满铁图书馆日本人松崎鹤雄从书贾手中以高价买走。1946年,苏联红军利用出兵东北之机,将其包括杨氏藏书在内的十五种善本以及永乐大典数册劫掠而走。捆装了50个大木箱,运往苏联莫斯科列宁图书馆。苏联于五十年代归带《永乐大典》五六十册,可海源阁宋刊子集六种未归还。

除了以上六种宋本外,还有宋本《咸淳临安志》第二十九卷一册为日本书肆文求堂购得,之后又高价售回国内,今藏于国家图书馆。

海源阁藏书流落于市肆中的,部分为图书馆所获,还有一部分为周叔弢、傅增湘、李盛铎、刘少山、陈清华、邢之襄、潘宗周、张乃熊等藏家购得。50年代初,受国家政策的感召,当时众多私人藏书家纷纷将自己的毕生所藏捐给国家,北京图书馆接纳的捐赠图书中,便有不少海源阁旧藏,其中尤以周叔弢(tāo)先生捐献最多。

值得一提的是,其中36种于抗战期间寄存于美国国会图书馆,上世纪60年代移存台北中央图书馆。

清末民初四大藏书楼之聊城杨氏海源阁的风雨历程

海源阁史

六、结语

杨氏海源阁的历史命运与近代中国的近代史的发展脉络同起伏。在清王朝动荡之时,杨以增收藏了大量珍贵书籍,并将有价值的文献进行刊刻,使得许多珍贵典籍得以保存和留传。在民国内忧外患中,杨氏后人尽管无力护海源阁周全,也有部分卖书之举,但在民间爱国收藏家的共同努力下,大部分珍贵典籍还是保留了下来,其中大部珍品最终转入国家图书馆。

可以说,杨氏海源阁对中国古供文化的保护、传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992年,聊城市筹措资金在原址、仿照原样重建了海源阁藏书楼。海源阁图书馆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并影印了部分原海源阁藏书。但由于资金来源单—,缺乏足够的使用资金,海源阁目前的藏书仅有500多卷,远不能与其鼎盛时期比,基本上是—座空楼。

尽管书籍已去空余楼,但其所代表的对文化的敬畏之魂永存!

清末民初四大藏书楼之聊城杨氏海源阁的风雨历程

古代典籍的价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