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内经五体针刺帮您推开《黄帝内经》之门

 xyf4345 2020-04-16

己亥年末庚子岁初,一场席卷全世界的新冠肺炎疫情给人类带来了一场不亚于战争的灾难。由于我国防控措施得当很快便将疫情控制,在政府有力的督导之下,通过中西结合防控治疗取得了优越的成果。尤其中医的治疗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治疗轻、中、重症新冠肺炎中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很快就控制了疫情的蔓延与发展。但是中医取得的良好效果,却不被我们的西医同行认可。他们认为中医缺乏科学化量化及循证医学数据,缺乏对疾病认知的统一观念。由此可以看到中医的现代化发展还任重而道远,而中医量化的走向世界更是遥不可及。

中医最早走向世界的就是针灸,针灸立竿见影的效果很快就被西方人认可,但是针灸近些年在国外的发展也遇到了瓶颈期,针灸的核心理论是经络辨证指导,但是几十年来我们却找不到经络的实质性存在,我们针灸人每天在扎针,我们针灸人自己当然知道自己扎的是穴位、经络,但是西方人问我们,你针灸扎的经络在哪里?经络实质是什么,也就是说我们针灸人打靶却不知道靶在哪里!但是西方现代医学的工作者却在拿起我们的针灸针对我们发起了挑战,他们应用针灸针,针对挛缩的肌肉、筋膜,扳机点来治疗疾病取得了满意的效果,他们没有经络穴位的概念,就是最近在国外兴起的干针疗法,他们的理论是利用针灸调整人体缩短的肌肉筋膜,调整人体的力学结构平衡来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并且出版了《解剖列车》、《肌筋膜链》等书籍。在国内已有相当的市场,如果我们国内的针灸学者不奋起直追丰富完善我们的针灸理论,那么我们引以为豪的国粹针灸将被国外超越、那么我们将彻底丢失自己认为固若金汤的针灸阵地(很多三级医院已经把针灸科并入了康复科)。

几十年来我们关于针灸的研究,主要针对在经络实质的研究上,我们把大量的人力物力用于研究经络的实质。我们的针灸科研工作者们一次又一次的碰壁,却忽略了我们内经理论体系当中看得到摸得着的皮、肉、筋、骨、脉五体的存在。西方人的肌筋膜链理论只不过是参考我们的《内经》经筋理论,只不过是经筋理论的翻版,把经筋系统量化、精细化、数据化而已。我们中国针灸人,应该研究与发掘内经五体针灸理论,并把它总结归纳形成一套完善的针灸理论体系,让我们针灸人知道我们针下的靶点是什么,让我的每一针都针到靶心,让我们找回数千年前针灸“汤泼雪、风吹云”的效果。让我们的针灸工作者继承发扬黄帝、岐伯传承给我们的秘密武器“九针”,重新树立在治疗股骨头坏死、渐冻人、脊髓型颈椎病等疑难病的信心,而不是把内经和九针当成一种文化与传说!让针灸发扬光大,走向世界,为全世界人民的健康保驾护航。

面对千变万化的复杂病情我们如何运用五体理论来指导临床,《灵枢·卫气失常》中提到:“夫百病变化,不可胜数,然皮有部,肉有柱,血气有输,骨有属”“皮之部,输于四末;肉之柱,有臂胫诸阳分肉之间,与足少阴分间;血气之输,输于诸络,气血留居,则盛而起,筋部无阴无阳,无左无右,候病所在;骨之属者,骨空之所以受液而益脑髓者也”。这些五体结构俱是《黄帝内经》各篇中详细描述并反复强调的内容。我们充分掌握这些人体五体结构的特性以及他们与脏腑经络的因果互联关系,那我们就掌握了治疗各种疑难杂症的金钥匙。

“五体”一词见于《灵枢·根结》:“黄帝曰:逆顺五体者,言人骨节之大小,肉之坚脆,皮之厚薄,血之清浊,气之滑涩,脉之长短,血之多少,经络之数”。这一描述与《汉书·艺文志》:“医经者,原人血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箴石汤火所施,调百药齐和之所宜”的记载可谓一脉相承。五体的具体阐述,见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与《素问·五运行大论》中五方神在体的归纳,分别为“筋、脉、肉、皮、骨”,合称“五体”。五体,是一种比较规范的表述,它从属于五行,而又对应于五个层次的人体结构,五体层次,从表入里依次为皮、肉、脉、筋、骨,对于五体的主要结构,均设有专篇进行讲解,如《素问·皮部论》《素问·经脉别论》《素问·脉解》《灵枢·经脉》《灵枢·脉度》《灵枢·经筋》《素问·骨空论》《灵枢·骨度》等篇,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五体概念更是贯穿于整部《黄帝内经》,用于阐述病位、病机、诊断、治疗的各个环节。各篇中涉及刺法时屡次提到“刺有浅深”,这一理论的实际体现,就是在进针施刺时对于人体五体层次的感知和把握,尤其注重五体层次的区别。如《素问·刺齐论》中反复出现五体的名称,强调了针刺之术以止达于病所而勿损及邻近组织结构为第一要务;《素问·刺要论》明言疾病发生于五体层次的不同,而针刺时如果误伤五体其他结构,就可能导致不良后果,最终甚至可以使五脏的正常生理功能受到影响。五体的定位有助于医者在施刺之前判明疾病的位置,是留客于皮肤,结聚于筋肉,流注于经络,还是附着于骨髓;对应的在针刺时,才能做到胸有成竹,手下有知,刺达病,无伤其他的效果。

五体层次结构是《黄帝内经》人体结构理论躯体部分的主体框架,它的主旨思想是五方神应五体,内合五脏,外应五行;它的划分依据是古代中国医家的解剖实践所得,可以大致对应于现代医学人体的皮肤、肌肉、血管、神经、淋巴管、肌腱、韧带、骨骼,但是其概念的内涵有着细微的差别。《黄帝内经》医学理论既强调五体各自的独立性,又重视五体之间的相互联系,如条文中经常出现筋与骨、筋与肉、骨与肉、诸脉与四体并列出现的情况,五体立足于结构而着眼于联系,是《内经》学术的一大特点。在五体之外,躯体之中还有更多、更侧重于局部特征的结构概念,如谿谷、骨属、骨空、关节、绝道、膜原、玄府等。这些结构概念极具个性,但又可以归属于相应的五体结构,并借由五体结构之间的关系,以及经络脉系的联络,彼此之间乃至和全身脏器或其他结构产生联系。中医学术的整体观,即是建立在这些具体的结构之上,并且通过这些具体结构之间的关联来一一实现的。五体结构反映了《黄帝内经》医学对人体结构的清晰认识和创造性的发挥。但是经过几千年的传承至明清以后五体理论指导的九针只有毫针在应用了,尤其当代针灸医生只用毫针独挡一面了,但是面对很多疑难杂症尤其一些结构性疾病,毫针很难撬动这个巨大的地球,作为现代的临床一线的医者,我们应该凭借现代科学和技术的力量在专业方向上能够越走越远,学习参考现代医学有关精细解剖与组织胚胎学有关知识,完善内经五体理论体系,总结关于五体针刺疗法刺皮、刺肉、刺筋、刺脉、刺骨的临床经验,普及内经九针的应用,结束毫针独揽临床的局面。我们的内经五体理论仍存在着大量的未解之谜,我们应该努力利用现代解剖知识和科技手段,去完善五体理论及九针的临床应用,使之能更好地指导临床医疗实践,在这方面《内经针法五体针刺疗法》对内经五体理论做了归纳和总结,把作者几十年来应用五体理念指导下治疗临床各科疑难杂症的经验奉献给各位读者,独木难成林我们希望有更多的针灸工作者应用内经五体理论指导临床,让内经五体理论能够给我们带来恒久的指导和无尽的启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