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显应”笔谈(13)  传说的金山寺杨和尚是原无锡县令吗

 鹿渌 2020-04-18

纪录园·第198期

“显应桥”戏文和民间流传中,提到支浩明蒙冤入狱后,支十九岁的长子支履中(六官)进京为父诉冤,途经夜宿镇江金山寺,巧遇杨和尚(杨杰,觉慧和尚),说杨原为前无锡县令,十多年前就因显应桥开坝被遭革职(当然不是支浩明开坝),愤而出家金山寺削发为僧。听说此事,即陪同支履中一起进京告状,状告不准,杨和尚就在京城街头到处告地状卖“朝报”,等等……。

(金山寺)

民国时《西神遗事》则记到有金山寺觉慧和尚陪支进京,但没提是原无锡县令。

查旧《无锡县志》,嘉庆年间是有一位杨姓无锡知县。杨润,嘉庆七年(1802)任无锡知县,山西绛州人,贡生,嘉庆十一年(1806)离任,由陈玉篇接任。杨离任原因及去职后情况邑志无记。

按任职离职时间倒是吻合的,莫非这金山寺杨杰和尚(觉慧和尚),就是十四年前的无锡知县杨润?

光绪年释秋崖著有《续金山志二卷》,编入《中国佛寺志》,内有金山寺历代住持高僧记载,网查苏州图书馆有存,原想去苏图或镇江金山寺查阅,怎奈疫情禁足不便外出,计划待后安排。

既然说杨在无锡知县任上,因旱情开显应桥而罢免,这几天又在家重查了《清实录》嘉庆朝记载,嘉庆七年到十一年,却无江苏无锡、金匮大旱及朝廷赈灾记载。嘉庆十九年及二十四年,《清实录》均有锡金大旱及赈灾缓征等明确记录。当然仅以这点还不足为凭,也许一般中等的旱情朝廷不记不赈,但也说明杨无锡知县任上,锡金至少没有遇到很大的旱情,因此显应桥开坝可能性不大。

(惠山二泉)

这两天突然依稀记起,惠山二泉“漪澜堂”东坡墙上“天下第二泉”题额处,有杨润撰并由其十四岁儿子杨懋勤书的“漪澜堂记”,我曾拍摄留存。虽然二泉去过多次,但杨润“漪澜堂记”碑文从未完整读过。今天闲着没事,手机翻出图片细读杨“漪澜堂记”全文,不觉眼前一亮,似乎冥冥之中,二百多年前的杨老先贤,给了我一把解开谜团的钥匙。

请看全文:

《漪澜堂记》

锡山惠泉之前,池沼之后,旧建厂轩荷,御题曰“漪澜堂”。其坡上东首有竹炉山房。相传明洪武初,高僧性海住惠山之听松庵,命工编竹为炉,体制精雅。王学士达善、朱少卿逢吉、王舍人孟端各有诗文纪其事,而王舍人复为之图洵佳话也。叠华临幸,御笔留题,置宝翰阁以藏。宸翰辉煌,睿藻增丽,山川允为江南极胜之地。第阅时既久,风簷雨脊不免侵残。余莅任后,爰于甲子秋仲捐廉俸,将大殿前之御诗亭行宫内之,宝翰阁及竹炉山房等处重加修葺。越明年乙丑夏阴雨兼旬,“漪澜堂”前后两楹复又塌坍。本拟即为修理,缘簿书鹿鹿,未及与工。兹丙寅夏,余有柘林通判之擢,交卸在迩,恐彼时匆匆不遑兼顾,有负初心,因复庀材鸠工,一新“漪澜堂”,构并西级回廊。非徒资游览,实不使名胜之荒颓尔,是为记!

嘉庆十一年岁次丙寅仲夏月

知无锡县事杨润撰

并命男懋勤敬谨书石  时十四龄

(《漪澜堂记》碑)

清嘉庆无锡知县杨润记道,其嘉庆七年壬戌(1802)莅任后,见二泉处建筑破败,于第三年嘉庆九年甲子(1804)仲秋八月杨捐出自己的俸银,建“御诗亭”宫,修葺宝翰阁及竹炉山房。过一年嘉庆十年乙丑(1805)夏“漪澜堂”塌坍,本欲立即修理,因故未开工。过了年即嘉庆十一年丙寅(1806)夏,得悉要提拔其调任柘林通判。柘林通判,即设在柘林之松江府水利通判署,分管华亭县、娄县、青浦县、金山县、奉贤县、南汇县、川沙厅(县)、上海县等县水利事务。杨润遂赶紧在离任前组织修复“漪澜堂”,于当年五月亲撰“漪澜堂记”,并由其十四岁的儿子懋勤书篆,铭刻于石,为锡地留下千古美传的人文景观。由此可见,杨润亦是位爱民惜地的好官,其子年方十四,就写得一手好字,亦为才子。

(“漪澜堂)

“漪澜堂记”碑文杨润自述,嘉庆十一年夏,杨润离职常州府无锡知县任(正七品),是要升任松江府水利通判(柘林通判,正六品),为升职。也就说明,所谓杨润于无锡知县任上因显应桥开坝而被削职出家金山寺,似乎不属实。当然也不能排除在五月至赴任前这段时间出现了什么临时变故,就如所说的开坝突遭革职,还未查到嘉庆十一年杨任松江水利通判的明确记录。总之杨和尚(杨杰,觉慧和尚)为原无锡县令存疑,尚待再行深入探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