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600万年以前,陨石碰撞撒哈拉沙漠,世界上第一块玻璃由此产生

 浩然文史 2020-04-18

教堂中的玻璃水晶球

谈起中国古代的玻璃,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可能是疑惑,中国古代有玻璃吗?玻璃不是通过丝绸之路从西方传入的吗?“琉璃钟,琥珀浓,小槽酒滴真珠红。”李贺诗中的琉璃,让人有了一种熟悉与亲切感。实际上,琉璃就是中国古代对玻璃制品的称呼,或者说,琉璃是玻璃的一个种类。而玻璃,其实带着满身的秘密,隐藏在历史长河中。

北周琉璃碗

一、穿越几千万年得相遇

大约在2600万年前的撒哈拉沙漠东部,在陨石的撞击下,地表产生了超过1000度的高温,沙子里的二氧化硅融化冷却后,天然的玻璃就此诞生。距今约1万年前,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人穿越沙漠时,发现了它。由于玻璃稀少,就成为贵族们的珍宝,埃及法老图坦卡蒙的圣甲虫胸针上就有它的身影。

图坦卡蒙木乃伊

此后,人们不断摸索实验,终于在公元前25-23世纪发明了人造玻璃。时间来到21世纪,由玻璃纤维制成的光纤在海底以每秒300000000m的速度实现着大量信息的快速传递,“地球村”已名副其实。不得不说,数千万年间,人类生活方式的不断改变,玻璃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可在“地球村”形成之前,玻璃在东方和西方的发展却是截然不同的两种局面。

玻璃光纤

二、西方的“透明钻石”

在西方,玻璃制造手工业虽由来已久,可要说玻璃制造技艺取得突破性进展,还得从13世纪初期土耳其战争的爆发说起。

当时为了逃离十字军东征带来的混乱,玻璃匠人纷纷来到威尼斯,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贸易中心之一。玻璃工匠给威尼斯带来财富的同时,麻烦也随之而来。

十字军东征

由于玻璃制造需要在1000度以上的高温环境,而威尼斯的建筑又大多为木质结构,结果是无名火灾常常发生。在居民的抱怨声中,1291年,威尼斯总督下令,所有的玻璃制造商都要前往穆拉诺岛集中生产。这一法令,推动了玻璃制造产业的集聚,在相互竞争与合作的环境中,安杰洛·波洛维尔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块纯净透明的玻璃,从此开启了玻璃的“高光时刻”。

穆拉诺岛

玻璃被制成水晶球、教堂窗花,透过教堂的窗户,光线不断变化,画家在观察中依稀思索出透视画法。在玻璃背面撒上锡和汞,镜子出世,自画像随之流行,达芬奇尝试镜像字,人类在铜镜中模糊的脸变得清晰,这也是人类第一次如此清楚地看到自己,认识自己,人文主义的思想悄然萌芽。

教堂玻璃窗花的光影变化

教士在读书时无意发现凸面玻璃能放大文字,为了便于使用与携带,打磨出了最初的眼镜。在酒商约翰尼斯·古登堡将压制葡萄的机器运用于印刷书籍后,有机会读书的人数量大大增加,在阅读中,许多人或许第一次意识到自身的视力问题,眼镜行业也随之兴盛。

教士间流行的眼镜

而在探究两块小玻璃圆片随机组合的可能中,1590年,詹森父子发明了显微镜,20年后,望远镜也相继出世。1610年,伽利略用天文望远镜观察到围绕木星旋转的卫星,为反对地心说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动摇了教会的地位,进一步促进了人类思想的解放。

伽利略使用天文望远镜观测图

三、东方的“精致陆离”

中国最早的玻璃出现在春秋末年,在战国时期,玻璃也被称为“陆离”。当时玻璃蜻蜓眼在贵族之间流行,这种饰物的成分与西方的玻璃一致,暗示着中国最早的玻璃很可能为舶来品。

战国玻璃蜻蜓眼

中国工匠凭借强大的模仿和学习能力,成功地造出了中国的玻璃制品。汉代,中国玻璃进入仿玉时代,温润之玉,一直为古代主流审美所偏好,于是,玻璃仿玉的饰品也得到了文人武士的青睐。魏晋南北朝时期,罗马萨珊玻璃吹制法传入中国,玻璃多被制作为女子装脂粉的小盒子、笔杆、香料小瓶以及盛放舍利的瓶子。

吹制玻璃

直到隋唐时期,我国迎来了玻璃制造的中兴,此时玻璃制品已经能在绿瓷中鱼目混珠,足以见工匠们技艺的精湛。宋代及宋以后,民间商品经济、手工业的发展,使玻璃制造逐渐世俗化。虽然玻璃在中国的历史由来已久,可直到明清时期,玻璃窗户才开始在中国普及,我国玻璃始终以观赏品和宗教用品为主。

东西方玻璃制作为什么有这么大的不同呢?

四、“西透东润”的秘密

西方的玻璃更加透亮,而且越做越亮,中国人喜爱玉的温润,玻璃也越做越润,仿玉之后接着仿瓷。最根本的一点,其实是玻璃材质的不同。玻璃主要由二氧化硅加热形成,制作时通常还需添加助融剂,西方将钠、钙作为助溶剂,而中国用的是铅、钡,其中钡是制作无光釉的主要材料。所以,钠钙玻璃更透亮,而铅钡玻璃润而不透。

战国云纹玻璃玉璧

除此之外,中国瓷器的发达也是阻碍玻璃实用品发展的重要原因,中国的铅钡玻璃制品易碎不坚固,隔热效果也没有瓷器好,不能适应中国人喜爱吃热食的习惯。而西方由于缺少高岭土,无法制作出与中国硬度相当的硬质瓷,当时西方人的餐具主要为木制或陶制,清洁困难和气味残留是长期困扰着人们的问题,玻璃餐具的出现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这也是玻璃在西方世界成为实用品的开端。

琉璃盘子

文史君说

16世纪时,葡萄牙商人开始进口青花瓷,18世纪初,欧洲的制瓷业完成对中国瓷器的仿照,迅猛发展,此后的300年间,更是通过不断的创新,发展制造了一系列欧式艺术装饰风格的崭新瓷器。明清之后,玻璃窗、照相机镜头、电视屏幕等玻璃制品也不断传入中国。随着世界各国沟通与交流更加密切,国际分工与合作不断完善,必将更进一步推动玻璃的创新和利用。

参考文献

郑淞诺:《17世纪至19世纪西方瓷器发展浅谈》,《北极光》2016年第8期。

陈骧龙:《独具风采的中国玻璃》,载《陈骧龙诗文辑存》,天津古籍出版社2015年出版。

安家瑶:《中国古代玻璃器研究》讲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