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子居:安大简《邦风·召南·采蘋》解析 | 中国先秦史

 先秦子居 2020-04-19

子居

  《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一)》所收《草虫》篇,据整理者在说明部分言:“简本《采蘋》残,首章缺失,第二章仅存二字,第三章残缺。《毛诗》三章,章四句。[1]说明《采蘋》篇与《草虫》的残损程度类似,故本文也与《草虫》篇解析类似,以讨论《采蘋》的诗旨为主。

  《毛传》言“《采蘋》,大夫妻能循法度也。能循法度,则可以承先祖,共祭祀矣。”郑笺称:“‘女子十年不出,姆教婉娩听从,执麻枲,治丝茧,织纴组紃,学女事以共衣服。观于祭祀,纳酒浆笾豆菹醢,礼相助奠。十有五而笄,二十而嫁。’此言能循法度者,今既嫁为大夫妻,能循其为女之时所学所观之事以为法度。”然而将这个说法印证回先秦,就会发现全然不合。《左传·隐公三年》:“君子曰:信不由中,质无益也。明恕而行,要之以礼,虽无有质,谁能间之?苟有明信,涧溪沼沚之毛,蘋蘩蕰藻之菜,筐筥锜釜之器,潢污行潦之水,可荐于鬼神,可羞于王公,而况君子结二国之信。行之以礼,又焉用质?《风》有《采繁》、《采蘋》,《雅》有《行苇》、《泂酌》,昭忠信也。”明确说《采蘋》是“昭忠信”,《左传·襄二十八年》:“为宋之盟故,公及宋公、陈侯、郑伯、许男如楚。公过郑,郑伯不在。伯有廷劳于黄崖,不敬。穆叔曰:‘伯有无戾于郑,郑必有大咎。敬,民之主也,而弃之,何以承守?郑人不讨,必受其辜。济泽之阿,行潦之蘋藻,置诸宗室,季兰尸之,敬也。敬可弃乎?’”以《采蘋》是“敬也”,先秦未见以“忠信”为形容女子德行的情况,“忠信”往往是对君子人臣的要求,如《管子·五辅》:“为人臣者,忠信而不党。”《晏子春秋·内篇问上·景公问君臣身尊而荣难乎》:“为臣忠信而无踰职业,则事治而身荣。”《左传·襄公二十二年》:“君人执信,臣人执共,忠信笃敬,上下同之,天之道也。”《仪礼·士相见礼》:“与居官者言,言忠信。”因此《左传》的诗说以《采蘋》是“昭忠信”、“敬也”,显然与《毛传》、《郑笺》不同。《周礼·春官·乐师》:“凡射,王以《驺虞》为节,诸侯以《狸首》为节,大夫以《采蘋》为节,士以《采蘩》为节。”《周礼·春官·钟师》:“凡射,王奏《驺虞》,诸侯奏《狸首》,卿大夫奏《采蘋》,士奏《采蘩》。”《周礼·夏官·射人》:“以射法治射仪:王以六耦射三侯,三获三容,乐以《驺虞》,九节五正;诸侯以四耦射二侯,二获二容,乐以《狸首》,七节三正;孤卿大夫以三耦射一侯,一获一容,乐以《采蘋》,五节二正;士以三耦射犴侯,一获一容,乐以《采蘩》,五节二正。”皆是以《采蘋》为射乐,《驺虞》诗言“壹发五豝。”是以用于射乐非常明确,《礼记·射义》引《诗》:“曾孙侯氏,四正具举;大夫君子,凡以庶士,小大莫处,御于君所,以燕以射,则燕则誉。”郑注:“此‘曾孙’之诗,诸侯之射节也。”孔疏:“上经说诸侯君臣之射,此明诸侯之射所歌乐章节者,此《狸首》之诗也,所以论燕射,‘则燕则誉’,故君臣相与尽志于射也。此诗名《狸首》,而发首云‘曾孙侯氏’者,但此篇之中有‘狸首’之字,在于篇中撮取‘狸首’之字以为篇首之目。谓若《驺虞》之诗,其字虽在篇内,而名‘驺虞’矣。‘曾孙侯氏’者,谓诸侯也。此诸侯出于王,是王之曾孙也,故云‘曾孙侯氏’矣,若《左传》云‘曾孙蒯聩’之类是也。”《大戴礼记·投壶》引《诗》:“今日泰射,四正具举,大夫君子,凡以庶士,小大莫处,御于君所,以燕以射,则燕则誉。质参既设,执旌既载,大侯既亢,中获既置。弓既平张,四侯且良,决拾有常,既顺乃让,乃揖乃让,乃隮其堂,乃节其行,既志乃张,射夫命射,射者之声,获者之旌,既获卒莫。”孔广森《补注》:“此以下《狸首》之诗也。”虽然注疏以所引《诗》为《狸首》皆无确据,但也有相当的合理性,印证于《韩非子·八说》:“《狸首》射侯,不当强弩趋发。”《礼记·乐记》:“散军而郊射,左射《狸首》,右射《驺虞》,而贯革之射息也。”也可说明《狸首》何以用于射乐。笔者《安大简〈邦风·召南·采蘩〉解析》已指出:“《采蘩》实是为准备入学释菜而采蘩的诗。……士习射始于仲春,与采蘩之时相合。[2]因此《采蘩》也是与习射相关。既然清楚《驺虞》、《狸首》、《采蘩》皆关涉于射事,《采蘋》自然也当不会例外,《仪礼·乡射礼》:“乃合乐,《周南》:《关雎》、《葛覃》、《卷耳》,《召南》:《鹊巢》、《采蘩》、《采蘋》。工不兴,告于乐正曰:正歌备。……歌《驺虞》若《采蘋》,皆五终。射无筭。”《仪礼·乡饮酒礼》:“乃合乐,《周南》:《关雎》、《葛覃》、《卷耳》,《召南》:《鹊巢》、《采蘩》、《采蘋》,工告于乐正曰:正歌备。”《仪礼·燕礼》:“遂歌乡乐,《周南》:《关雎》、《葛覃》、《卷耳》;《召南》:《鹊巢》、《采蘩》、《采蘋》。”皆列有《采蘋》,《礼记·射义》:“古者诸侯之射也,必先行燕礼;卿大夫士之射也,必先行乡饮酒之礼。……天子以《驺虞》为节,诸侯以《狸首》为节,卿大夫以《采蘋》为节,士以《采蘩》为节。《驺虞》者,乐官备也;《狸首》者,乐会时也;《采蘋》者,乐循法也;《采蘩》者,乐不失职也。是故天子以备官为节,诸侯以时会天子为节,卿大夫以循法为节,士以不失职为节。”所以《燕礼》、《乡饮酒礼》会用到《采蘋》。这些都足以说明,《采蘋》必为射乐,诗旨当与射事相关,所表达的是“卿大夫以循法为节”,而非“大夫妻能循法度”,故《毛传》、《郑笺》对《采蘋》诗旨的解说自然也就明显并不与《采蘋》的实际诗旨相合了。《礼记·射义》:“是故古者天子之制,诸侯岁献贡士于天子,天子试之于射宫。其容体比于礼,其节比于乐,而中多者,得与于祭。其容体不比于礼,其节不比于乐,而中少者,不得与于祭。”所记内容比于诸侯当也成立,故笔者认为,《采蘋》所记,当是在祭祀之前,“试之于射宫”后,记述为了让“其容体比于礼,其节比于乐,而中多者,得与于祭”的大夫与于祭而安排祭祀前的准备。《礼记·射义》:“射者何以射?何以听?循声而发,发而不失正鹄者,其唯贤者乎。若夫不肖之人,则彼将安能以中?”法、废相通,故“循声而发”可对应“循法”,《采蘋》的“以循法为节”、“能循法度”或皆源自射礼的“循声而发,发而不失正鹄者,其唯贤者乎。”贤训多,《小尔雅·广诂》:“贤,多也。”贤者也即多中者,《诗经·大雅·行苇》:“舍矢既均,序宾以贤。”毛传:“言宾客次序皆贤。”郑笺:“谓以射中多少为次第。”多中则多获,因此贤有多财义,《说文·贝部》:“贤,多才也。”故由“贤者”之称,犹可见先秦以射选贤的尚武之风。

【宽式释文】

……及釜。

于以奠之?宗室𣐄下。

谁其尸之?……

【释文解析[3]

□及(釜)〔一〕。

  《采蘋》前文“于以采蘋?南涧之滨。于以采藻?于彼行潦。于以盛之?维筐及筥。于以湘之?维锜”部分,安大简残缺,这部分内容《采蘋》句式与《采蘩》高度相似,故或可考虑两诗作者关系密切甚至可能为同一人这种可能。蘋,今诸书多据《本草纲目》言即蕨类四叶菜,又名田字草,所说实误。《山海经·西次三经》:“(昆仑之丘)有草焉,名曰薲草,其状如葵,其味如葱,食之已劳。”《吕氏春秋·本味篇》:“菜之美者,昆仑之蘋。”《尔雅·释草》:“萍,蓱。其大者蘋。”《说文·艸部》:“薲,大蓱也。”葵菜与田字草外貌迥异,“蘋”若是田字草,显然无从言“其状如葵”。《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蘋,今水上浮萍是也,其粗大者谓之蘋,小者曰蓱。季春始生,可糁蒸以为茹,又可用苦酒淹以就酒。”以此证于《说文》,可知“蘋”外貌似浮萍而更大。《神农本草经·草·中品》:“水萍:味辛寒,主暴热身痒,下水气,胜酒,长须发,消渴。久服轻身。一名水华,生池泽。”日本森立之《本草经考注·水蓱》:“陶云:‘此是水中大萍尔,非今浮萍子。’《药录》云:‘五月有花,白色,即非今沟渠所生者。’苏云:‘水萍者有三种,大者名蘋,水中又有荇菜,亦相似而叶圆,水上小浮萍主火疮。’陈云:‘水萍有三种,大者曰蘋,叶圆,阔寸许,叶下有一点如水沫,一名芣菜。’《御览》引《吴氏本草》云:‘水萍,一名水廉,生池泽水上,叶圆小,一茎一叶,根入水,五月华白,三月采,日干之。’立之案:《本草》训‘宇歧久佐’。《医心方》又训‘以乎女’。盖谓‘以乎’者鱼也,‘女’者与毛通,谓藻,乃鱼藻之义,云鱼每逍遥于此间也。据吴、陶二说,及白字水华、黑字水白之名,则本条宜用大萍,即蘋也。《楚词》云:‘白萍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杜恕《笃论》云:‘夫萍之浮与菱之浮相似,菱植,萍随波,是以尧舜巧言之乱德,仲尼紫之夺朱。’(《御览》引)共亦似指大萍。此物池泽沟渠多有之,叶圆而厚,有一缺,色绿黄,光泽,叶背中心有泡子,数叶相绕而平布,八月抽茎,开花三瓣,大五七分,白色,蕊黄,俗呼加边留惠牟佐,又知也牟,‘知也牟’毛者是也。又案《本经》水萍用大萍,至《拾遗》则云《本经》云水萍当小者,尔后入药多用小浮萍,故《图经》云大蘋。今医方解用浮萍,俗医用是也,毕竟蘋与小浮萍二种同类入药,宜通用也。荇菜自是为与莼一类,但李时珍以蘋为田字草,甚误,此物非萍类,不可用也。”即已明辨“蘋”非田字草。学过生物学的人都知道,蕨类植物根本就不开花,田字草当然也不例外,自然不会是《采蘋》中的“蘋”。据《毛诗品物图考·草部·于以采蘋》:“罗愿谓四叶菜为蘋,李时珍亦和之。蘋浮生水上者,四叶菜托根水底,非萍之属。陈藏器云:‘蘋叶圆,阔寸许,叶下有一点如水沫,一名芣菜。’此说为得。芣菜,此方亦呼水鳖。”《辞海》:“【水鳖】(Hydrocharis asiatica)亦称‘芣菜’、‘马尿花’。水鳖科,水生草本。匍茎和须根沉没水中。叶肾形或圆形,飘浮水面。夏秋开花,花白色,单性。分布于亚洲东部,南延至东南亚;我国河北,南延至华东各省也有分布。常生于水稻田和池塘中。全草用作养鱼和喂猪的饲料。[4]《河南植物志·单子叶植物纲·水鳖科·水鳖属》:“水鳖(马尿花、芣菜)多年生浮水草本。匍匍茎伸长,具须根。叶簇生,多漂浮,稀伸出水面,叶圆形或肾形,长4.5cm5cm,宽5cm5.5cm,全缘,先端圆,基部心形,表面绿色,背面略带紫色,具蜂窝状贮气组织;叶脉5条,稀7条,中脉明显;叶柄长达10cm。……内轮花被片3个,白色,宽卵形,长约1.5cm,宽约1.8cm……花期8月9月;果熟期9月10月。产于各地,生于池沼、水田、溪流、静水中。分布于东北、河北、江苏、山东、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南、湖北、广东、海南、广西、四川、云南等省(区)。大洋洲和亚洲其他地区也产。可作饲料及沤绿肥;幼叶柄作蔬菜。[5]可见在与浮萍相似而大、叶圆、叶背中心有泡子、八月开白花、花三瓣等各方面,水鳖都与《本草经考注》所言大萍吻合,故《采蘋》的“蘋”当即又名芣菜的水鳖科水鳖属水鳖,与《本草纲目》所指田字草在现代生物学中纲、目、科、属皆完全不同。

  整理者注〔一〕:“:《毛诗》作「维锜及釜」。「」,战国文字首见,从「土」「皿」,「父」声,疑「釜」之异体。《说文·鬲部》:「鬴,鍑属。从鬲甫声。釜,鬴或从金,父声。」[6]《毛传》:“锜,釜属,有足曰锜,无足曰釜。”郑笺:“亨蘋、藻者,于鱼湆之中,是鉶之芼。”《释文》:“锜,其绮反,三足釜也。”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卷二:“《说文》:‘锜,鉏䥏也。江淮之间谓釜曰锜。’‘铻’下云:‘䥏或从吾。’《广韵》:‘鉏铻,不相当也。’《方言》:‘鍑,江淮陈楚之间谓之锜。’注云:‘或曰三脚釜也。’案,《释文》亦云:‘锜,三足釜也。’釜是三脚,不相当对,故谓之‘鉏铻’,《方言》注是也。锜从‘奇’声,亦取不偶之义,为形声包会意字。《说文》:‘䰙,三足鍑也。’‘锜’、‘䰙’叠韵,故又转为‘䰙’。《说文》:‘釜,鬴,鍑属。’‘釜’下云:‘鬴或从父,金声。’(当为‘从金、父声’,传写误倒。)经典‘鬴’、‘釜’通用。《毛传》‘无足曰釜’,今人家常用之器俗呼曰‘锅’。《说文》‘𩰫’下云:‘秦名土釜曰𩰫。从鬲,𡕒声,读若过。’因误为‘锅’矣。”与“䰙”相关的还有“鬶”,《说文·鬲部》:“鬶,三足釜也,有柄喙。读若妫,从鬲规声。”凡“䰙”、“鬶”似皆为“锜”属,由《方言》和《说文》来看,读支部入歌部而称“锜”,是江淮陈楚地区的方音,由此可证《召南》当近于江淮陈楚,又由《召南》之名可知,诗篇成文地当在名“”之地以南,因此就可以江淮、陈楚、召陵为范围,据此圈定蔡国及周边地区。另外,从比喻方式来看,《诗经·桧风·匪风》:“谁能亨鱼,溉之釜鬵。”《老子》:“治大国,若亨小鲜。”都是以烹鱼为喻,可证明这种比喻方式在陈、桧等地区很流行,同样可推知《召南》很可能就是蔡国及周边地区的风诗。

◎于㠯(以)奠之?宗室𣐄(牖)下〔二〕。

  整理者注〔二〕:“宗室𣐄下:《毛诗》作「宗室牖下」。「𣐄」,从「木」,「中」声。此字不见于《说文》。「中」属端纽冬部,「牖」属喻纽四等幽部。根据曾运乾「喻四归定」说,「中」「牖」双声,韵部阴阳对转。「𣐄」可能是「牖」之异体。《说文·片部》:「牖,穿壁以木为交窻也。」[7]由烹鱼可知,祭牲当即是鱼牲,典籍之中鱼牲习见,如《周礼·夏官·大司马》:“若大射,则合诸侯之六耦。大祭祀、飨食,羞牲鱼,授其祭。”郑玄注:“牲鱼,鱼牲也。”《采蘋》所记盖即在射事之后,祭祀之前。“𣐄”、“”声韵皆相去甚远,整理者注所给的解释基本就是无所不可通的模式,且整理者又没有给出任何已知例证,故所说恐不确。冬部、东部密近,中、充可通[8],悤、充亦可通[9],故“𣐄”疑为“樬”字异体,可读为“窗”,《考工记》:“四旁两夹,窗。”郑玄注:“窗助户为明, 每室四户八窗。《说文·囱部》:“囱,在墙曰牖,在屋曰囱,象形。凡囱之属皆从囱。窗,或从穴。”慧琳《一切经音义》卷十五:“䆫隙,俗字也,正作牎。《字书》云:‘助户明也。’音楚江反,《说文》:‘在墙曰牖,在屋曰囱。’象形古字也,今隶书通作窓,又云通孔也,《考声》云:‘今屋两端窓也。’”卷十六:“雕䆫,上多尧反,下楚双反。《广雅》:‘牖也。’《韵诠》云:‘正曰䆫,旁曰牖。’《说文》:‘在墙曰牖,在户曰䆫。’”卷十九:“䆫牖,上楚双反,《考工记》云:‘在墙曰牖,在屋曰䆫。’《说文》象形作囱。”卷八十一:“窻棂,上刍双反。《说文》云:在墙曰牖,在户曰窻。”所引《说文》或作“在户”、或作“在屋”,对照《考工记》郑注,则郑玄所见《说文》或即是作“在户”。“窗”、“牖”对言则异,泛言则通,《尔雅·释宫》:“牖户之间谓之扆。”郭璞注:“窗东户西也。”邢昺疏:“牖者,户西窗也。”所以安大简此处的“𣐄”很可能与“”只近义关系。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卷三:“笺云:‘牖下,户牖间之前祭。’王肃云:‘牖下即奥。’瑞辰按:古者宫室之制,户东而牖西,至奥则在室中西南隅。孔疏云‘古未有以奥为牖下者’以难王肃,是已。至笺以牖下为‘户牖间之前祭’,则又误以牖下为牖间,亦似未确。今按:古者牖一名乡,取乡明之义,其制向上取明,与后世之窗稍异。‘牖下’对上而言,非横视之为上下也。古者祭祀先祖,未必设奠于牖下,惟蔡邕《独断》言‘祀中霤之礼在室,祀中霤设主于牖下’,则奠于牖下盖祀中霤之礼。《月令正义》曰:‘古者窟居,开其上取明,雨因霤之,是以后人名室为中霤。’‘开牖者,象中霤之取明也。’牖象中霤,故祀中霤必于牖下。《礼记》言‘家主中霤’,故教成之祭必于牖下,祀中霤耳。又按,《潜夫论·班禄》篇曰:‘背宗族而采蘩怨。’采蘩当为采蘋之讹。盖三家诗或因诗有‘宗室牖下’一语,遂以为背宗族而作也。”虽然仍承旧说以《采蘋》为教成之祀,但认为所祀为中霤,笔者《北大简〈禹九策〉试析》曾提到:“是什么神,向来无确说,此处以室中布布厉,盖即因此李零先生推测布或读怖。关于,可确知者仅《淮南子·泛论训》:羿除天下之害,而死为宗布。高诱注:有功于天下,故死托于宗布。祭田为宗布,谓出也。一曰:今人室中所祀之宗布是也。或曰:司命傍布也。后世学人则有各种猜测。但既然高诱注明言室中所祀即宗布,则布厉当即是羿。[10]室中”也即“中霤”,故可知祀羿即在“宗室牖下”。羿是先秦传说中最著名的善射者,《管子·形势解》:“羿,古之善射者也,调和其弓矢而坚守之,其操弓也,审其高下,有必中之道,故能多发而多中。”《荀子·解蔽》:“倕作弓,浮游作矢,而羿精于射。”因此可知《采蘋》所祀于“宗室牖下”很可能就是祭祀羿。射事之后与同宗的多中者一起祭祀传说中最善射的羿,当即《采蘋》的成文背景。

䈞(孰)亓(其)(尸)〔三〕。〔【廿七】〕

  整理者注〔三〕:“䈞亓:简本「」下残。《毛诗》作「谁其尸之」。「䈞」属端纽觉部,「孰」属襌纽觉部,二者古音相近可通。「孰」「谁」义同。《尔雅·释训〉》:「孰,谁也。」「」,从「示」,「尸」声,「尸」之繁体。毛传:「尸,主。」[11]疑问代词“孰”字于《诗经》其他各篇无一用例,安大简也仅此一见,由笔者《先秦文献分期分域研究之一 虚词篇》[12]的分析可见,疑问代词“孰”的出现很可能不早于春秋末期,因此从《诗经》用词情况及“孰”的出现时间来看,《采蘋》篇最初版本是用“谁”字的可能性远大于“孰”,从这方面可见,安大简当是经常会存在以同义词替代原文的情况,也即安大简的用字并不足以为据,安大简本与传世本各有优劣。关于“谁其尸之?有齐季女”句,自毛传以下,争议至今未绝。对于此句,毛传言:“尸,主。齐,敬。季,少也。蘋、藻,薄物也。涧、潦,至质也。筐、筥、锜、釜,陋器也。少女,微主也。古之将嫁女者,必先礼之于宗室,牲用鱼,芼之以蘋藻。”郑笺则称:“主设羹者季女,则非礼也。女将行,父礼之而俟迎者,盖母荐之,无祭事也。祭礼主妇设羹,教成之祭,更使季女者,成其妇礼也。季女不主鱼,鱼俎实男子设之,其粢盛盖以黍稷。”孔疏言:“自‘无祭事’以上,难毛之辞也。言父礼女,无祭事不得有羹。今经陈采蘋、藻为羹,使季女尸之,主设羹者季女,则非礼女也。案《昏礼》女将行嫁,父醴女而俟迎者,其时盖母荐之,更无祭事,不得有羹矣。今经陈季女设羹,正得为教成之祭,不得为礼女。传以教成之祭与礼女为一,是毛氏之误,故非之也。盖母荐之者,以《士昏礼》云‘飨妇姑荐’,郑注云:‘舅献爵,姑荐脯醢。’舅飨妇既姑荐,明父礼女母荐之可知。故《昏礼记》‘父醴女’,注云‘父醴之于房中南面,盖母荐焉,重昏礼’,是也。以无正文,故云‘盖’。知醴之于房中者,以母在房外,故知父礼之在房中也。正祭之礼,主妇设羹。此教成之祭,更使季女设羹者,以三月已来,教之以法度,今为此祭,所以教成其妇礼,故使季女自设其羹也。祭礼主妇设羹,谓《特牲》云‘主妇及两铏铏芼设于豆南’是也。《少牢》无主妇设羹之事,此宗子或为大夫,其妻不必设羹。要非此祭不得使季女设羹,因《特牲》有主妇设羹之义,故据以言之。又解不言鱼者,季女不主鱼,鱼俎实男子设之,故经不言焉。知俎实男子设之者,以《特牲》、《少牢》俎皆男子主之故也。又鱼菜不可空祭,必有其馔,而食事不见,故因约之,‘其粢盛盖以黍稷’耳。知者,以《特牲》、《少牢》止用黍稷,此不得过也。或不用稷,故兼言之。王肃以为,此篇所陈皆是大夫妻助夫氏之祭,采蘋藻以为菹,设之于奥,奥即牖下。又解毛传礼之宗室,谓教之以礼于宗室,本之季女,取微主也。其毛传所云‘牲用鱼,芼之以蘋藻’,亦谓教成之祭,非经文之蘋藻也。自云述毛,非传旨也。何则?传称‘古之将嫁女者,必先礼之于宗室’,既言礼之,即云‘牲用鱼,芼之以蘋藻’,是鱼与蘋藻为礼之物。若礼之为以礼教之,则‘牲用鱼,芼之以蘋藻’何所施乎?明毛以礼女与教成之祭为一,鱼为所用之牲矣。而云以礼教之,非传意也。又上传云‘宗室,大宗之庙。大夫士祭于宗室’,若非教成之祭,则大夫之妻自祭夫氏,何故云大宗之庙?大夫岂皆为宗子也?且大夫之妻助大夫之祭,则无士矣,传何为兼言‘大夫、士祭于宗室’乎?又经典未有以奥为牖下者矣。据传,‘礼之宗室’与‘大夫、士祭于宗室’文同,‘芼之以蘋藻’与经采蘋、采藻文协,是毛实以此篇所陈为教成之祭矣。孙毓以王为长,谬矣。”不难看出,虽然孔疏为了解释这句话大花笔墨,但问题实际上仍未解决,故后世又有提出“尸”不训主而当读本字的情况,如清代王夫之《诗经稗疏》卷一:“教成之祭,虽因女而举,而女子在室,未与成人之列,遽使主祭,将无有躐等速成之过乎?女之在教,犹士之在学也。士入学舍菜,必师主之,士但从执事焉。此教女子者,必有保傅之姆,则主祭者必司教之人,而非女子自主也,不待问而知。繇此思之,‘尸’之为义,不训为主,审矣。祭之必有尸也,古道也。孙则为王父尸矣。礼文残阙,不言祭妣何尸。要必非一人而为二鬼之尸。亦必非男子而为女尸。妣必有尸。季女者,未嫁之女也。于妣为女孙,王母之尸,舍孙女其谁哉?若《集传》竟以季女为大夫之妻,则妻而称女,尤为草次。《序》曰:‘大夫妻能循法度,则可以承先祖,供祭祀。’《序》统一篇而言,以大夫之妻慎于祀事,采蘋藻而盛之、湘之、奠之,又迎有齐之季女,以为之尸,故曰可以祭祀也。女非妻,妻不称女,大义炳然。《集传》遵序以驳传,而不知其显与经戾矣。‘有齐’云者,言其庄敬,有如齐也。尸不与散齐致齐之列,故言有齐,以叹美之。若主祭者济济穆穆,岂但有齐而已哉?不言男尸者,义系乎大夫之妻,从其类而言,犹《少牢·馈食礼》不言女尸,各从所重而言耳。或疑蘋藻非正祭豆实之品,则此乃铏羹之芼,原非豆实,故不见于礼文。若牖下之云,则‘于以奠之’二句,以咏事神于堂之事;而‘谁其尸之’二句,乃咏事尸于室之礼。一篇始终祀事,文义原不相蒙也。”徐灏《通介堂经说》卷十三:“《昏礼》‘父醴女而俟迎者’,不于宗子之家,毛公岂不知之?今云先礼之于宗室,牲用鱼,芼之以蘋藻,即谓教成之祭,非谓醴女。王肃述毛云礼之宗室谓教之以礼于宗室是也,郑盖误会毛义(郑云季女主设羹而不主鱼,于经亦无明据)。然毛、郑皆以此诗为将嫁女者教成之祭,则并非也。《昏礼》‘主人’,谓女之父,未有女子将适人而自为主也。若教成之祭,既于宗室行事,则当宗子主之,尤不得以女为主页。又祭礼只有主妇设羹,无季女设羹之文。且此《诗》及《序》皆不言嫁女,则非教成之祭明矣。毛、郑盖因诗有‘宗室’、‘季女’字,疑为女子将嫁,教于宗室,遂致斯误。王肃谓此篇所陈,皆是大夫妻助夫氏之祭,似为得之。盖《采蘩》为诸侯夫人助祭之诗,《采蓣》为大夫妻助祭之诗,其事相类,故左氏以《采蘩》、《采蘋》并举(见《隐三年传》)。此《序》云‘承先祖,共祭事’与《采蘩序》云‘夫人可以奉祭祀’同义。‘宗室牖下’谓宗庙正室内之牖下(《郑笺》云:‘牖下,户牖间之前’。此因《昏礼》‘设几筵于户外’,郑以此诗为女将嫁,教成祭,故云尔),尸谓祭祀之尸。盖大夫妻祭其祖姑,而季女为尸也。季女为少妇,助祭当有男尸,令但言女者,诗言妇人之事,各有所当也。《士虞礼》记:‘男,男尸。女,女尸。’《少仪》曰:‘妇人为尸坐,则不手拜,肃拜。’是女尸经有明文。毛、郑未悟常祭皆有女为尸,而训尸为主,遂不可通耳。”王夫之与徐灏驳前代之说的内容当皆是,但以“尸”为“女尸”,则因为先秦未闻有独祭王母的情况,故仍不能通解全诗。至现代,则另有同名为《〈诗·采蘋〉“有齐季女”新解》且内容基本相同的两篇论文。一篇发表《诗经研究丛刊》2007第1期,署名作者为曹建国;另一篇发表在《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第3期,署名作者为张玖青。笔者无从判断该文作者究竟为谁,故仅讨论这两篇文章的共同论点,即文中所说“‘有齐季女’即‘有齐悸如’”,此说虽新奇,但《诗经》中并无“某如”句式,且读“有齐季女”为“有齐悸如”,则不仅与前文“维筐及筥……维锜及釜……宗室牖下”的实指不类,且上句“谁其尸之”问句也会失去回答内容,所以这个“‘有齐季女’即‘有齐悸如’”当是最没有成立可能性的解释。对于此句内容理解上的这些差异,笔者认为,关键问题都在于各说的作者头脑中的经学意识导致的理解偏差,实际上“”不当训为“主”,也不当理解为“女尸”,按《采蘋》前文“盛之”、“湘之”、“奠之”的文例,“”当训为陈放,《诗经·小雅·祈父》:“胡转予于恤,有母之尸饔。”毛传:“尸,陈也。”《说文·尸部》:“尸,陈也。”《说文·攴部》:“敶,列也。”也即此句是说摆放祭品的人是季女,以此故《采蘋》全诗都并没有提到受祭者、主祭者和助祭者,自然也就无需纠结在“”与“季女”能否对应的问题上了。宋代王安石《诗经新义》所说:“采蘋必于南涧之滨,采藻必于行潦,言其所荐有常物,所采有常处也。筐、筥、锜、釜,言其所用有常器也。宗室牖下,言其所奠有常地也。自所荐之物,所采之处,所用之器,所奠之地,皆有常而不敢变,此所谓能循法度。”所言《采蘋》诗的喻义当近是,《荀子·君道》:“隆礼至法则国有常,尚贤使能则民知方。”《韩非子·主道》:“群臣守职,百官有常,因能而使之,是谓习常。”而这个诗篇用为大夫射事之乐,即是因为所祭祀的对象为羿,射以举贤,“中多者,得与于祭”的缘故。



[1] 《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一)》第86页,上海:中西书局;2019年8月。

[2] 中国先秦史网站:http://www./2019/12/01/861/,2019年12月1日。

[3] 《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一)》第87页,上海:中西书局;2019年8月。

[4] 《辞海 生物分册(修订稿)》第337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12月。

[5] 《河南植物志》第4册第30、31页,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12月。

[6] 《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一)》第87页,上海:中西书局;2019年8月。

[7] 《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一)》第87页,上海:中西书局;2019年8月。

[8] 参《古字通假会典》第23页“充与冲”条,济南:齐鲁书社,1989年7月。

[9] 参《古字通假会典》第24页“总与统”条,济南:齐鲁书社,1989年7月。

[10] 中国先秦史网站:http://www./2017/08/26/389,2017年8月26日。

[11] 《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一)》第87页,上海:中西书局;2019年8月。

[12] 中国先秦史网站;http://www./2011/01/01/247,2011年1月1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