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量子全息生命科学 四《全息基础生理诊断脉法》7

 看文海 2020-04-20

第十四节 全息脉象详解---关(左关部)

 

左关主脉

右关副脉

左关主脉体现心脏和脾脏的状况。

传统脉法看肝胆,是取心肝一体的用法,肝胆为体,心脾为用。

全息诊断脉法通过在左关主脉部位的观察,了解心脏本身的血管以及心脏后面主动脉的运行状态,从而推演心脏的状态,当然也可以进一步推演人的心理状况。

右关副脉主要看心脏往腹部的静脉血管。

左关主脉以肌肤柔和平实,指下跳动和缓有力为好,说明气血充足,运行通畅。

² 左关主脉虚陷,跳动微弱不见,为气血不足。

² 指下见涩脉,主心肌缺血。易胸闷、心慌、疲劳、气喘。

² 也有人血管另走旁路,主脉旁靠外侧可见隆起管形,称为斜飞脉。甚至还有反关脉,脉位出现在手腕背部。主脉位血管位看似虚陷,旁路往往相反,此乃虚实交杂之症,左腋下血管某处定有淤塞,不可大意。

² 左关主脉虚涩,含杂乱的细小短线,微动,主心神不安,压力过大,不能决断。

² 左关主脉虚弱,中间见纵向细线绷起,为肝寒血少,心性谨慎、多疑、纠结,乙木之象。又主心结,心伤,压力过大,应该参考右关主脉及胫骨伤心脉的指标。

² 如细线动弹不安,或左右颤抖,为受外邪惊扰之象,魂魄不宁,寝食难安。儿童见此脉易发烧、梦靥、夜啼。

² 左关主脉中含有细小动态杂波,主脉偏滑,指下厚薄不均,主心肌局部血管痰湿淤塞或水肿,肌体变形,有心脏瓣膜关闭不全的可能。

² 滑像明显,早搏。

² 左关主脉偏上出现痰湿脉,脉缓、沉、粘易得风湿性心脏病,或心房水肿,扩大。

² 左关主脉见条形隆起,主肝火旺,隆起形状往上延伸至寸关交界,另有波动出现,为心脏动脉淤堵,压痛点和乳腺的检测为一致,提示心梗可能。

² 如条形隆起已经象血管显形,内部见痰湿包块或结节,甚至血管变形曲张,往寸部延伸,脉象紧、硬、缓、沉的心梗、脑梗风险大。

² 血管怒张,脉洪、滑、数的血管瘤、脑溢血风险大。实际上总是先梗塞,后满溢。

² 左关主脉之中见圆形小动脉象一个空泡,主心事,又提示胆囊息肉或结石。

左关主脉也可以间接体现肝和胆的状况,实际上,传统脉法就在这里看肝和胆。显粗、细形为肝的状态,虚、涩、小气泡、小跳动圆点为胆囊的状态。

左关主脉内侧偏上角,为脾脏。

² 见凹陷代表脾虚;见细线条形为脾寒;

² 见隆起为脾肿大。

² 见涩脉为炎症,为脾火,主口干、唇干,饮水不解口渴,同时也说明肾阴亏虚,津液不够。

² 见隆起、滑脉,为脾热,干口症,口腔极度缺乏津液。

² 见小颗粒物为脾结石。

左关主脉内侧偏下角,为膀胱。

² 见涩脉为膀胱炎,夹沙粒为膀胱结石;

² 见隆起为膀胱水肿,兼滑脉膀胱有热,小便黄赤,尿急、淋漓不尽,女子尿崩。

² 肿胀厉害,脉滑、数、急为癃闭。

² 右关副脉主胸腹间静脉,常见寸关之间隆起结节,提示左胸淤积。

² 右关副脉中间条形隆起,或见跳动,提示腹部动脉紧绷,动脉瘤可能。

关部背脉为背部。

² 背脉见隆起条索为背部肌腱紧张。

² 见细小条纹为肩胛骨附近的筋节点,往往很不舒服,要细细用力推寻才可见,容易漏掉。

第十五节 全息脉象详解---尺

右尺主脉

左尺副脉

左尺主脉

右尺副脉

右尺主脉与左尺副脉包含的内容最多,主体为脐下腹部,又主肝、肾、男女生殖系统、大肠、肛门、胰腺等等。

全息诊断脉法的肝位不在左关,而在右尺主脉和左尺副脉,这是与传统脉法非常不同的一个地方。左尺主脉/右尺副脉暂时不看肝的信息,有大小肠的信息,其余与右尺主脉、左尺副脉相同。

位在尺脉的中间稍偏下的地方,很多时候左尺副脉的诊断意义超过右尺主脉。

² 尺脉见软块状稍微浮起,为脂肪肝轻度。

² 块状如油膏,越厚脂肪程度越重。

² 手感偏硬即为肝硬化。

² 见涩脉有炎症,多为熬夜。

² 有细微刺手为肝病毒,带微弱疤痕为肝病毒残留,血吸虫伤肝后,常可见肝上有小的虫洞结构。

² 肝位见绳索状为肝血管曲张。

² 见条形隆起并有小滑脉或小动脉多为血管瘤。

² 尺脉肝位见单个或三两个圆泡状为肝囊肿,如出现肝位胀大,上有大大小小的圆泡状并往下部延伸,说明此人好生闷气,肝气瘀滞导致脾经淤堵,严重者肝位犹如海参般肿。

² 女子尺脉肝位见小弦脉,为痛经。

尺部副脉诊断同上,更显早期症状。主副脉要同参。

生殖系统脉位在尺脉的下部偏外侧,肝位的外侧,二者比较靠近。

但是生殖系统在尺部的所有主、副脉都可以检测,因此有四个观察位。

² 女子此位看子宫,靠下端见隆起包块为宫颈肥大,

² 见涩脉为宫颈炎,涩脉密集并且刺手为宫颈糜烂。

² 包块往上变长条,整条涩脉刺手不适要怀疑是宫颈癌。

² 子宫位出现稍厚形体,是内膜增厚,出现圆形包块为肌瘤。

² 圆形包块位置在子宫位偏上为卵巢囊肿。

² 该处散布涩脉为盆腔积液、炎症。

² 子宫位稍偏外见小条形隆起,为输卵管堵塞。

生殖系统属于腹腔深处的信息,指下推寻要往下沉里取。

² 如尺部下端浅层脉位见多数软颗粒状,是小腹淋巴结或痰湿颗粒,腹股沟淤堵。

² 男子见此脉兼涩脉为前列腺肥大、结节。涩脉强烈怀疑性病。

肾脏脉位在尺部外侧边缘,也可以在尺部主副脉的四个相同位置上观察。

² 肾位最常见的是涩脉,主肾虚,结晶。

² 若见痰湿脉则是肾水肿或囊肿。

² 如见比较大的软质水泡,囊肿就很大了。

² 见硬质颗粒或鹿角状为结石。

² 爱憋尿的人常见软条形往尺中延伸为输尿管显形。

² 其中见圆形颗粒为往膀胱下行的结石。

² 肾位见跳动弦脉为肾疼,有结晶或结石等异物刺激。肾的异常会引起腰酸、腰痛,其痛点在肾俞穴。

结肠位在尺部靠内侧。一般信息是纵向出现。和胰腺位置很近,但胰腺一般信号集中。

² 见涩脉为结肠炎。

² 涩脉中见小圆点为结肠息肉。

² 隆起为结肠水肿或胀气。

² 左尺副脉偏内侧见联结颗粒为宿便,涩脉刺手要怀疑直肠癌化。

² 尺部中央隆起为大肠水肿。

² 见涩脉为大肠炎或腹膜炎。

² 见菜花样隆起肿物为肠癌,涩脉常有攻击性。

小肠位在左尺中间偏上,关尺之间为肚脐,小肠居脐下。

² 小肠有寒,脉位弦紧。

² 小肠水肿,脉位隆起呈粗条状。

² 小肠有火,脉位虚涩。

² 小肠热盛,脉位滑数。

² 小肠疼痛,脉位有动。

肛门位在尺部内侧最下端,胰腺位之下。

² 见小柔性颗粒为痔疮,超出尺部为外痔,在尺内为内痔。

² 见涩脉为肛裂。

² 细条形带涩脉为肛瘘。

尺部背脉为腰、臀部位。在桡骨上的信息为本侧腰肌,在尺骨上的为对侧腰肌。中间为脊柱。

² 见隆起条索,拨弄明显,为腰肌有问题。

² 骨缝中间见颗粒物为腰椎问题。

² 肌肤僵硬、肥厚代表腰背极度淤堵。

第十六节 全息脉象详解---尺1、尺2

右手

左手

尺下1/尺下2是尺功能的延展,下肢的观察位。

脉位的中间分别是膝关节和踝关节。

² 靠内侧大筋属厥阴经,居中属脾、胃经,偏外属胆经。哪一条出现痰湿脉,说明哪一条经脉淤堵。

² 哪一个方位出现弦脉,代表哪一方寒淤疼痛。

² 涩脉代表血少,低温,酸痛可能。

² 手大筋代表膀胱经,尤其是委中的膝关节经筋情况。

² 手大筋偏紧,委中筋紧。手大筋越紧,经筋拉力严重不均衡,膝关节的问题就越大,必然导致关节错位,行走不利。

尺下1/尺下2共有四个观察位,其中以左尺下1/2副脉为肝郁的最代表部位。

² 常见脉位肿胀隆起,为痰湿淤阻,说明肝郁,人往往右腿比左腿更容易酸痛。

² 左尺下1为心脏心肌缺血的最早体现位,表现为膝关节凉或疼痛不适。

² 尺下的部分比较肿胀,代表下肢水湿重,水肿可能。

² 尺下2僵硬,提示小腿筋紧,易抽筋。

背脉直接显示腿后情况,颗粒物代表膀胱经淤堵。

一旦摸到隆起条索,行走必然不利。

第十七节 《濒湖脉诀》 解读

光研究全息脉法,不知传统脉法,一定有局限性,对将来深造不利。

自晋代王叔和著《脉经》后,五代高阳生著成《脉诀》,以其通俗易懂、便于记诵而广为传播。

明李时珍继承了正统的脉学,博采历代各家之长,对经义大加发挥。他在《脉经》24脉的基础上,又增述了3种脉,使中医脉象增至27种,即浮、沉、迟、数、滑、涩、虚、实、长、短、洪、微、紧、缓、芤、弦、革、牢、濡、弱、散、细、伏、动、促、结、代。

他用朗朗上口、易于记诵的七言诗句写成'体状诗',对每一种脉象做了形象的描述,把浮脉的脉位、脉象、临床意义表述得很清晰。他还用'相类诗'、'主病诗',把同一类的各种脉加以归纳,对其在诊断病证方面的意图加以阐发。

《濒湖脉学》虽然篇幅不多,但在中医脉学发展史上却有重要地位,已经成为学习脉学的必读著作。

《濒湖脉诀》晦涩难懂,我们尝试从全息的角度来重新解。

1、浮:举之有余,按之不足《脉经》。浮脉主表,有力表实,无力表虚,浮迟中风,浮数风热,浮紧风寒,浮缓风湿,浮虚伤暑,浮芤失血,浮洪虚热,浮散劳极。

表层血管显现,轻轻触摸即可感觉,主全息脉人上方体表情况。

2、沉:重手按至筋骨乃得《脉经》。如绵裹砂,内刚外柔(杨氏)。

寒凝于体腔内或背部大血管,指下深探,触之沉而有力。愈紧愈寒。腰背疼痛发作,适用此法。

3、迟:一息三至,去来极慢《脉经》。

人一次呼吸(以健康的医生本人为参照)脉搏动5次为常态,常人3次为迟,人极虚弱,心脏搏动无力的缘故。但是有些练功有素的人,在寂静之中心跳非常慢,一息3次以下也是有的。

4、数:一息六至《脉经》。

数为快,正常人一次呼吸脉搏5次为宜,脉搏6次为数,6以上为急,唯婴幼儿一息6-9次为常。

5、滑:往来前却,流利展转,替替然如珠之应指《脉经》。漉漉如欲脱。滑为阴气有余,故脉来流利如水。

正常脉动,三指指下起伏一致,唯力道差别而已,滑脉为动脉之旺相、异相,三指指下起伏有序,此起彼落。

    来盛去缓     来盛去衰     来弱去弱

a、整体滑脉:静脉毛细血管大量淤堵(寒淤、痰淤、血瘀),动脉毛细血管来盛去缓,血无出处,鼓荡而起,如浪头依次从三指下通过,三指指下起伏各有先后,如珠滑行,其脉象为整体之滑脉。

这种情况因为动脉内集中了比较多的动脉血,必定使人身热,烦躁,属实症。整体滑脉的程度不一定是全身一致的,可偏上、偏中、偏下、偏左或偏右,以淤堵的实际情况来定,所以热相的部位也是有分别的。整体滑数,可形成高热。

b、局部滑脉:若淤堵发生在动脉血管,在淤堵点的近心端形成局部高压,血管鼓包形成局部滑脉,滑动不定。其脉象明显表现为变形的血管形状,其占位开始一般在寸、关、尺某一部之内,淤堵非常严重的滑像占位可延伸至其他各部,局部滑脉就转为整体滑脉了,这时候往往脉位血管曲张变形可见,严重的甚至可形成动脉夹层。

局部滑脉的热相往往局限在发生淤堵的近心端部位。

局部滑脉的周围容易出现涩脉,表示周围组织已经缺血。比如脑梗发作。

c、内出血滑脉:动脉血管某处破裂,血压下降,动脉血鼓荡而来,短暂压力支撑,势头一过,血压立即衰落,形成滑像,滑中带急、弦,属虚证。

女子崩漏大作,也略同此脉。内出血滑脉是失血症,因此不会造成热相的出现,相反,如果失血过多、过快,血压急剧下降,会使人出现诸如心慌、眩晕、无力、冷汗、手脚冰冷的症状。

d、月经脉:健康女子来月经前、中、后期,身体为准备受孕,子宫内膜气血调用量大,也形成滑脉。唯血虚、血寒、血瘀、痰湿盛者滑像不容易显现,严重者形成闭经,在调理过程中可恢复滑脉,月经也相应恢复正常。正常情况下在排卵前后体温略有升高,约0.3-0.5摄氏度。

e、孕脉:女子有孕,胎盘新成,脐动脉较发达,引来较多新血。而静脉系统尚不能适应,来旺去缓,如珠滑行,形成滑相,小腹坠胀。在正常情况下随胎儿发育,胎盘逐渐增大,到三、四个月左右,血管阻力逐渐减小,滑像减弱。

此为生理性滑脉,一般不为病,但滑相太过为淤堵,滑相不及甚至脉位涩冷为气血亏虚,都为带病,对胎儿不利。三、四个月后滑像不减为反常,提示静脉系统瘀滞,也为病。

怀孕后,体温会延续之前的排卵后温度。体温偏低视为不正常,尤其要检查小腹的温度,子宫的温度与其他地方的温度低,提示宫寒,要警惕胎儿发育不良。

6、涩:『体状诗』细迟短涩往来难,散止依稀应指间。如雨沾沙容易散,病蚕食叶慢而艰。『主病诗』涩缘血少或伤精,反胃亡阳汗雨淋。寒湿入营为血痹,女人非孕即无经。寸涩心虚痛对胸,胃虚胁胀察关中。尺为精血俱伤候,肠结溲淋或下红。(涩主血少精伤之病,女人有孕为胎病,无孕为败血。杜光庭云:涩脉独见尺中,形同代为死脉。)

涩为血少,为虚,为酸,为外冷内热,主麻木,又为炎症。其形态特殊,为极细的沙粒样粗糙感或麻涩感,或轻微的电流刺激感。以点数少、平铺、不动为轻,若涩点密布、有高度、有动感为重症,再加上刺手、有攻击性就更不好了,常主癌化信号。

涩在极表层,微按可得,涩中带微刺,往往是带状疱疹之类的问题,早期、发作期以及后期常见。为神经末梢的持续损坏。尽管具体部位没有发作,轻捏皮肤,仍然有不一样的痛感。

涩脉在各个脉位、浮中沉皆可能出现。

7、虚:迟大而软,按之无力,隐指豁豁然空《脉经》。崔紫虚云:形大力薄,其虚可知。

血管内血液太少,心脏动力又不足,指下感觉空虚无力。甚至目测可见。

8、实:浮沉皆得,脉大而长微弦,应指愊愊然《脉经》。

血管内有形的物质太多,指下感觉充实胀满,这种脉或是痰湿太盛,或是积食难化,或是大便秘结,或是水湿滞留,都是实症。

9、长:不小不大,迢迢自若(朱氏)。如循长竿末梢为平;如引绳,如循长竿,为病《素问》。长有三部之长,一部之长,在时为春,在人为肝;心脉长,神强气壮;肾脉长,蒂固根深。《经》曰:长则气治,皆言平脉也。

长,不一定是好事,长指脉的上下部延伸,长而宽缓,主吉。长而弦、紧、细,寒入体内,多痛。长而沉、紧、细,三部俱见,精神紧张,癔症可能;稍粗,强直性脊柱炎,腰背僵硬。

长也代表病症延续的时间很久远,异常的症状沿变形的脉管漫延的部位变更多了。

10、短:两头无,中间有,不及本位,乃气不足前导其血也。『体状相类诗』两头缩缩名为短,涩短迟迟细且难。短涩而浮秋喜见,三春为贼有邪干。(涩、微、动、结,皆兼短脉)『主病诗』短脉惟于尺寸寻,短而滑数酒伤神。浮为血涩沉为痞,寸主头疼尺腹疼。(《经》曰:短则气病,短主不及之病)。

局部小血管寒凝淤堵,多主阳气不足。是气血两虚之症。

11、洪:指下极大《脉经》。来盛去衰《素问》。来大去长《通真子》。

脉来汹涌,触之粗大,谓之洪。洪而有力为实,无力为虚。洪中见轻盈为血清,浊重为血稠易梗。洪中见偏弦为寒,偏滑为热,偏芤为血少易瘫。洪、弦、滑、芤、急同出为出血或失血。

12、微:极细而软,按之如欲绝,若有若无《脉经》。

脉位表层已经虚陷,需用极微的指力探寻,才能感知一二,稍重即消息断绝。或只在极表层出现,如神经末梢的放电涩脉。

13、紧:来往有力,左右弹人手《素问》。如转索无常(仲景),数如切绳《脉经》,如纫线(丹溪)。紧乃热为寒束之脉,故急数如此,要有神气。

紧为寒凝,致使肌肤组织收缩。弦紧表示寒积在血管,如果主要是由肝血亏虚所致,则成线形,血的多少决定线的粗细。如果主要是由肠胃瘀滞引起则成条状胀紧。如果是痰湿淤塞于微小血管所致,则表现为区域性肌肤绷紧发硬。

14、缓:去来小快于迟《脉经》,一息四至(戴氏),如丝在经,不卷其轴,应指和缓,往来甚匀(张太素),如初春杨柳舞风之象(杨玄操),如微风轻飐柳梢(滑伯仁)。

类似迟脉,稍快些。

15、芤:浮大而软,按之中央空,两边实《脉经》。中空外实,状如慈葱。芤,慈葱也。

多见于大出血之后的脉象。多因血崩、呕血、外伤性大出血等突然出血过多,血量骤然减少,无以充脉。或因剧烈吐泻津液大伤,血液不得充养,阴血不能维系阳气,阳气浮散所致。若失血、伤液之后,血管自敛,或经输血、补液等而阴液得到补充,则往往不再现芤脉。

16、弦:端直以长(《素问》),如张弓弦《脉经》,按之不移,绰绰如按琴瑟弦(巢氏),状若筝弦《脉诀》,从中直过,挺然指下《刊误》。

弦为寒,主血管收缩、抽紧,所以又主肝。弦形如弓之细线,紧绷。可长可短,各部可见。细弦为血少而寒凝,粗弦为瘀而胀紧。细弦而左右弹为恐惧不安,弦紧而上下搏为寒痛。寸关同弦为背痛,关尺同弦为腰疼,三部弦、紧、沉、不细为强制性脊柱炎,左右关主脉或左寸、关、尺三主部弦、紧、浮、细或为精神上的问题,主个性敏感、纠结、偏激等,比如癫痫症。

17、革:弦而芤(仲景),如按鼓皮(丹溪)。仲景曰:弦则为寒,芤则为虚,虚寒相抟,此名曰革。男子亡血失精,妇人半产漏下。

肝寒肾寒,皮紧肉紧血虚,血管也是空而紧,寒实在重也。

18、牢:似沉似伏,实大而长,微弦《脉经》,寒则牢坚里有余,腹心寒痛木乘脾。

肉里夹带血管,粗大可见,指下如见粉条。肝寒之症,伤脾久矣。

19、濡:极软而浮细,如帛在水中,轻手相得,按之无有《脉经》,如水上浮沤。帛浮水中,重手按之,随手而及之象《脉诀》,水面浮绵力不禁。

本是痰湿体症,实虚交杂,指下触之滑、濡、软,地形高低不平。常进化成小中风或中风后遗之症。

20、弱:极软而沉细,按之乃得,举手无有《脉经》。

按到底,指下似无物,稍回手更没有,动而无力。体腔内的血管已经空虚无力了。

21、散:大而散。有表无里《脉经》,涣漫不收(崔氏),无统纪,无拘束,至数不齐,或来多去少,或去多来少。

血管里气血似通非通,似有似无,指下散乱不均,结构混杂。

22、细:小于微而常有,细直而软,若丝线之应指《脉经》。

脉如细线,指下细看可辨,属于局部血管寒凝渐起,虽不显痛按之则有。至弦脉即痛现。

23、伏:重按着骨,指下裁动《脉经》。伏为霍乱吐频频,腹痛多缘宿食停。蓄饮老痰成积聚,散寒温里莫因循。食郁胸中双寸伏,欲吐不吐常兀兀。当关腹痛困沉沉,关后疝疼还破腹。

伏为肠胃里寒,积痰或积食,指下沉中见隆起,异动,偏弦为寒、偏滑为湿热。体腔血管之中寒痰淤阻。或是宿便之相。

24、动:动乃数脉,见于关上下,无头尾,如豆大,厥厥动摇。

 

于整体脉势中独见一处单独搏动脉形,或圆如小豆,或比豆形稍长。偏圆为动脉血管瘤,偏长为动脉血管或相应器官的管道部位阻塞。脉位或浮或沉,各部都有可能出现。在关位出现,往往在胸乳上下可摸见条索结节,有痛感。

25、促:来去数,时一止复来《脉经》。如蹶之趣,徐疾不常(黎氏)。《脉经》但言数而止为促。

脉数(跳动快速)而偶然停顿为促。似步履维艰,行急止缓,仓促难平。人中气不及用,为衰弱之症。

26、结:往来缓,时一止复来《脉经》。

脉势迟缓而偶然停顿为结。停无定数。血中痰浓,阻塞心脏,间歇性心脏病。

27、代: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相类诗』数而时至名为促,缓止须将结脉呼。止不能回方是代,结生代死自殊途。

说是危症,本人实无经验,不能妄谈。

《濒湖脉诀》绝大多数讲的是血管独立成像的表现,各位要仔细看看,有必要了解,并且和全息脉法互为印证,将来研读传统经典文献的时候才不会迷糊,也是和传统中医对接的必要知识。

27脉在全息诊断脉法中虽然还存在,但是除了一些常用的名词还在通用,其余更多的被转换成对人体地形图或者就是血管的直观描叙,因为太多的名词过于抽象,难以快速掌握,所以我们力图从象的角度来解释物质、形态、特性的内在联系,并由此产生关联想象,在脑海中建立接近人体内部真实情况的图像。

大的血管成像比较好理解,因为多半会动,比较容易被觉察。《濒湖脉诀》主要讲的是动态的脉象,对于气血的大象把握是比较好用了。

但是限于时代的局限性,先进的解剖学没有基础,所以不能形成精准的解剖定位。全息脉法借助现代科技医学优势,能更多的观察验证到静脉血管以及毛细血管的异常,并且可以精确定位,为学习和诊断带来更大的便利。

学习过传统脉法的人如果不能跳出传统的观念,执着于动态的脉搏,就会下意思的屏蔽静态脉象的信息,甚至是视而不见,那就无法体会到全息脉法独特的视界。

所以要一直强调,凡指下所见,不管动与不动,皆是信息。

以动观静,以静观动。

阴阳之道而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