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数学教材中“研究性学习素材”的选择

 祁连山人wcn 2020-04-20

学生主要生活在学校,真正以“研究性学习课程”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机会不多,时间也不允许。学科学习是学生校园生活的主体,要发挥“研究性学习”的育人功能,培养学生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促进人的成长,需要将研究性学习嵌入到学科学习中。选择数学教材中的内容作为研究性学习的素材,是培养学习研究性学习能力的重要路径。

    波利亚把教会学生解题看作是教会学生思考,培养独立探索能力的一条主要而有效的途径,他指出:“掌握数学就是善于解题。”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启蒙与体验阶段,在于学生的课堂学习,在于学生对数学教材提供的素材的深度学习。

源于教材根植于教材的数学研究性课题主要指:教材上例习题的研究、解题思路的研究、教材提出的案例或背景材料的研究、开放题的研究、数学建模应用等方面。在日常学习中,教师引导学生以研究的态度去认真观察、分析、归纳素材,不断提出新问题、新方法、发现事物的内在规律,使教与学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获取知识上,而转到学会思考、学会学习上,使被动的接受式学习转到主动探索的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能力。

具体方式如下:

Ø  改变课前预习方式,用研究的方式预习

研究表明,人们并不是完全具备解决问题的必备知识才去尝试解决问题的,而更喜欢直接投入到问题情境中,因此可从与当前知识联系紧密,探寻更高一级问题,即“课题”。通常可以用于课前预习阶段的“微”研究性学习,即教师将本节课符合探究条件的“定理”“习题”等适度改造,设计出问题背景,启发学生思考,形成问题。

Ø  充分利用教材中提供的问题

教科书中有许多习题和其他材料符合研究性问题的范例性要求,应深入挖掘、充分利用。

Ø  改编教材中定理、例题、习题形成研究性问题

一是将封闭型的问题改为探究性的问题,即减少条件、改变设问方式、更换题设条件、互换条件结论、综合类比拓展等;二是将教科书中已有的定理、例题等依据其历史发展和应用改编成定理探究、实际应用等问题,形成开放型、探究性素材,供学生去研究。

Ø  知识应用产生探究性问题

引导学生用发现的眼光,将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中一些问题信息连接起来,形成研究性问题,通过学习,促进学科学习。

Ø  学生对知识的“胡思乱想”及质疑提问

教师引导学生采用向课本提问,改变概念和原理的假设和前提,大胆想象、合理拓展;向习题提问,改变前提和结论,转换问题情境等,通过讨论形成研究性问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