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晏殊最深情的一首词,是宋词的千古名作,寥寥数语,写尽相思滋味

 文化点心铺 2020-04-20

提起宋词,人们脑海中最先想到的都是这样一些字眼:美女、爱情、相思怨别。这也是宋词不被一些人喜欢的一个主要原因。他们觉得,宋词过于阴柔娇弱,不是爱,就是恨,真是无病呻吟,格局狭小。读多了宋词,会让人抑郁消沉,心情低落。其实,这完全是一种误解。

我们知道,诗从诞生之初,就被赋予了强烈的政治意义,即“诗言志”。因此,作诗要讲究明白直接,一看就懂,清晰明了。可是词呢?“极命风谣里巷男女哀乐,以道贤人君子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与诗不同,词讲究幽深隐约、深微要渺。一言以概之,词就是要让你看不懂、说不清,而又想得多,想得美。

当词人把描写男女悲欢爱乐之情发挥到极致的时候,词的美感就发挥出来了,完全可以用它来表现贤人君子的情感。例如宋代著名词人晏殊的这首《蝶恋花 槛菊愁烟兰泣露》是其最深情的一首词,也是宋词坛的千古名作,从头美到尾,写尽相思滋味。全词如下:

蝶恋花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很多人不明白,晏殊身为宋初名臣,颇受宋仁宗器重,可以说位高权重,衣食无忧。按理说,这样一位“富贵宰相”,日子应该过得很快活,哪里会有这么多的忧愁,这么多的哀怨呢?事实上,宋词中的忧愁和哀怨,并不一定就是生活中真实的忧愁和哀怨,而是词人对周遭世界的一种独特感悟。

作为婉约派代表词人,晏殊写了许多伤离怀远之作。但是,这首词与其他婉约词不同。它不仅具有婉约词的情致深婉,还具有其他婉约词少见的寥阔高远。可以说,它即体现了婉约词的独特魅力,又在意境上超越了婉约词。 因此,古往今来,这首词备受推崇,流传千古,成为宋词坛的一首千古绝唱。

词作上阙侧重写景,取景狭窄,风格柔婉。首句“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从传统的闺阁庭院写起,描写了秋天清晨庭院的景色。在这里,词人以己之情观物,将景物人格化。于是,菊花脉脉含愁,兰花默默饮泣。主人公独倚小楼,轻拂帘幕,一对飞燕又映入眼帘,让人愈发惆怅。

深秋时节,多情的人对节候总是特别敏感。在主人公眼中,那兰花、菊花、飞燕都充满了愁绪,与主人公一样不耐清寒。她怀着道不清说不明的愁绪,静静地伫立在庭院中。一转眼,天色已晚。“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明月不明白离别的痛苦,斜斜的银辉直到破晓还穿入朱户。

到了此句,词作的情感从含蓄幽微转为强烈直白。自然界中的明月,本无所谓多情还是无情。但在抒情主人公眼中,它似乎不了解离恨之苦,直到快拂晓了还要顾耀人间。既然如此,人们就不应该怨恨它。可是,为什么还偏偏要怨恨它呢?这看似无理的埋怨背后,隐藏着主人公彻夜难眠的煎熬。

下片侧重抒情,境界开阔,风格悲壮。首句“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是过片,承上接“到晓”,启下接“独上高楼”。这一句洗尽铅华,纯用白描,没有一丝纤柔颓靡之气息,是流传千古的名句。主人公相思到了极点,彻夜难眠,一大早就独自登上高楼远望。

此时,词境从狭小的帘幕庭院转向广阔辽远的天涯,仿佛天地之间只剩下主人公一个。这种由相思而形成的强烈孤独感,其实和探求人生真理,追求人生更高境界的孤独寂寞是多么相似。在萧索凄凉的景色中,不见所思之人,不见人生理想,无怪乎王国维会用它来形容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毕经的第一境界。

主人公独立高楼,骋目远望,却不见所思之人。于是,便想到寄书往事,“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满怀希望,欲寄书信,信中写满相思。可现实却是,山高水远,书信不知道该寄去哪里。这一喜一悲之间,一种“满目山河空念远”的悲慨油然而生。至此,整首词就在一种渺茫无端的怅惘中结束了。

整首词虽然描写的是男女之间的相思之情,但是这种相思已经达到了极致。于是,词作就产生了一种更加广阔的意境,完全可以用来表现其他更为深广的情感:比如人们在追求真理道路上的孤独、不被世人理解时的寂寞、甘守清贫不媚俗世的傲然……

这样的相思摇曳不尽,深婉曲折,却又不一味地低沉绮靡,反而于悲壮之中更显执着与深情。这样的词作当真是极好的,凄美、含蓄、言有尽而意无穷,引人遐想。同时,它也更加证明:宋词真是一种微妙而美丽的东西,只有仔细体会才可以领略玩味。

(文中图片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作者删除)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