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温其如玉 卓尔不群——小林斗盦小篆评说

 攸州刀郎 2020-04-22


  温其如玉 卓尔不群   

小林斗盦先生一生中致力最勤的是小篆书法,先生秉承秦汉古典精神,尽力达到古人之玄妙;深植晚清篆书书风,深窥吴让之、赵之谦笔法体势之堂奥,在日本书坛中独树一格。

小林斗盦(1916—2007年)本名庸浩,字斗盦,亦字斗庵,后以字行。生前任全日本篆刻联盟会长、中国西泠印社名誉副社长,为当代日本书法篆刻艺术泰斗。先生师承河井荃庐、西川宁诸师,河井荃庐则受邓石如、吴让之、赵之谦书风影响,并曾见吴昌硕当面求教,因此先生所呈现的篆书风格与晚清篆书书风一脉相承。

清朝前期书家篆书的取法,均在二李藩篱之下,虽对石鼓有所关注,并未形成风气。清朝中晚期,随着金石学的兴盛和古文字学的昌明,篆书得到了全面复古和出新的发展。晚清书风主要有两个走向,以徐三庚、赵之谦为代表,承邓石如篆书之风,舒张开朗,行云流水;另一路则以吴大徵、吴昌硕为代表,受杨沂孙影响很大,书风浑厚,气韵高古。

先生的风格取向主要是秉承前者,对于邓派书风潜心研习,先生对赵之谦倍为推崇,结体用笔诸多直接取法,但先生一直在削弱北碑给赵之谦营造的生涩古拙之境,原有突显的棱角和经营的布局渐渐在消失,稍有野趣也难以寻觅,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先生的篆书给人以乖巧简明、端正平和、丰润饱满之感。虽世人均认为先生的篆书规则由余而激情不足,要比赵之谦、徐三庚逊色,但也不可以此否定先生在篆书艺术上革新创造的意义,单从书法艺术层面来看,先生对秦汉的深刻解读,对古典的独到分析,对传统的本源回归,就是对晚清邓派书风走向审时度势的判断。先生曾说:“我尊重、摹仿古典,并期望分析、咀嚼近代名家的作品,达到创作的完美境界。”先生的实践恰恰也应和了自己的观点。

晚清徐三庚和赵之谦将邓派书法进行夸张修饰,徐三庚结体聚散离合、挪位穿插,行笔颠沛流离、覆水难收,多有失态,赵之谦残破颤抖、调锋遣毫,有精熟之过、轻薄之嫌。清末篆书承习邓派一路,愈演愈烈,习气渐深,终成流弊。二者的书风印风曾风靡一时,对中国和日本都有相当的影响,甚至对当今篆书学习、展览的影响都不可低估。在日本,先生一人之力,难以力挽狂澜,日本现如今的篆书书风失之偏颇,娇柔作态比比皆是,有流于恶俗之嫌。在中国,由于传统文化的根深蒂固,民国出现了一批,诸如赵叔孺、萧退庵、赵铁山等篆书大家,他们同先生一样,识时弊、溯本源,将篆书沿着复古的道路推进,从而使篆书艺术发展又获得蓬勃生机。

钱钟书说道:“复古本身就是一种革新”,先生也说道:“我提倡通过临古的实践,来培育认识上的客观性。与此同时,我认为还有必要进行金石学、文字学、汉语知识等多方面的学习,树立尊重古典、重视传统的信念。”先生将《峄山碑》《三坟记》融于赵之谦笔法,中锋运笔,线条优美并沉着十足;在体势上,婀娜而不恣肆,平正而不呆滞,古调新弹,清新可人。先生的意义,是以复古的姿态来开启篆书革新之门,虽无锣鼓喧天的大刀阔斧,但先生严谨治学态度、完美主义精神,却对篆书革新之路有着小桥流水般的滋养。这对先生所处的时代有着积极的意义,也对当今篆书发展的思考提供了导向。

先生的书风在中国得到了诸多的认同,不少书法爱好者将先生的书作当成范本来临习,以求先生复古之精神、严谨之姿态。一向严谨的先生曾在《告西泠印社社员诸贤书》一文中评述到:追摹赵之谦的赵叔孺,还有近时颇被人评论的黄牧甫等,书法非常低劣。本人愚见,先生之论颇于武断,单纯以书法艺术的标准来衡量,二者水准均在先生之上,时人多认为先生同赵叔孺书风颇为接近,先生如此评述或有自嘲之意?




陈泓凌,别署燕堂,室名文心书屋。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南京市青年联合会委员、南京市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青年书法家协会理事、南京印社理事、南京市玄武区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书画院特聘书法家、长春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特聘教授。
作品荣获第江苏省政府“五星工程奖”、全军书法展“优秀作品奖”、空军“蓝天文艺奖”、“中国字·世界情”古文字书法展优秀作品奖等,入展第十二届全国书法篆刻展、第二届全国篆书展、第三届全国篆书展、第七届全国新人新作展等;个人被评为空军十大“文艺之星”、江苏省首批“紫金文化艺术优秀青年”,荣获南京市玄武区政府“突出贡献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