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针灸效果好不好,选对穴位是关键!怎么取穴呢?记住这5点!

 阳光雨露253 2020-04-23

穴位是针灸施术的部位。最初可能是从“按之快然”和“以痛为腧”的形式出现,随着临床经验的积累,才逐渐地把它确定下来。每个穴位都有其固定位置和治疗效能,取穴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治疗效果。穴位一般都在骨旁陷处,皮肤横纹上,两骨、两肌或骨肌之间,并可以依据指压的反应来检验穴位定得是否准确。一般说来,穴位对指压反应要比非穴位来得强,就是压痛的感觉来得大。关于取穴要点,在这里特别指出五点供同道参考。

针灸效果好不好,选对穴位是关键!怎么取穴呢?记住这5点!

(1)穴位在精不在多:曾有人统计过,经穴由《内经》的160个,《明堂孔穴》、《针灸甲乙经》的349个,发展到《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十四经发挥》的354个,《针灸资生经》、《针灸大成》的359个,以后人们在经穴以外又发现许多有效穴,就把他列为经外奇穴或新穴。到目前为止,穴位大约有一两千个,真可谓之“人身分分寸寸皆是穴”。然而每一个穴位的发现,都有其一定的疗效与理论根据,我们必须通过临床实践反复筛选,找出性能较强的穴位来。一般熟练掌握常用的有效穴位100个左右就可以了,关键在于灵活应用。

(2)穴位是立体空间:由于经络在体表分布有深浅和大小的不同,所以它不仅仅是点或面的概念。更确切地说它是一个立体空间。这就不难理解经络居深,穴位面大,其立体空间相对亦大;经络居浅,穴位面小,其立体空间相对亦小。因此,不必拘泥在体表上取穴如何准确,可通过刺激穴位的深浅和方向来掌控它,并采用一种手法技巧,以提高中穴“气至”(即得气)的成功率。《内经》书上早就提出“刺五体”之说,即刺皮(包括皮下)、刺筋(包括深浅筋膜)、刺脉、刺肌、刺骨(指骨膜)。其实,这里的脉应包括神经、血管(动脉、静脉、毛细血管)和淋巴管。其中神经又可分神经干、神经分支或神经末梢。而神经还可分躯体性神经传入或传出纤维和内脏性(自主性)神经传入或传出纤维。它们总是像树一样从里及表、从粗到细有规律地分布于全身。所以上面所说皮、筋、骨、肉都离不开所谓的脉。正由于针刺穴位下有不同组织(即五体),机体才可能产生不同的针感,如酸、胀、麻、重、冷、热、痛等,甚至在有些穴位上还可以出现向一定方向传导的触电感或肌肉跳动与抽动感。一般浅刺络脉,很容易出现局部针感;深刺经脉,却需要花功夫去寻找它。如果有人问我经络是什么?我的回答是神经+血管+淋巴管+X。

(3)宁可错穴不错经:正如《针灸大成》所说:“宁失其穴,勿失其经”,这里特别强调循经取穴的重要性。如六阳经用以治疗躯壳和六腑病;六阴经用以治疗五脏病。临床上可以把经络与神经,特别是与神经干和神经分支结合起来思考与运用。在同一条经脉或神经干上的任何一点或一穴,一般都具有同一个主治效能,如“痿症独取阳明”就是一个很好例子,当面神经炎急性期的时候,我们常取足阳明胃经上的足三里、上巨虚或下巨虚穴;手阳明大肠经上的合谷、手三里或曲池穴。但是经找对了,在经上的穴却没找好也会影响疗效的。如足阳明胃经,它是主治消化系统病症的,不等于说扎准足三里就能治疗整个消化系统病症,它主要是用来治胃;治小肠宜取上巨虚;治大肠宜取下巨虚,如果出现呕吐、腹胀、泄泻,还得取内关、阳陵泉、三阴交等其他经的穴位来帮忙。在这里,我们还要在足阳明胃经上查出阳性反应点(区),包括按压有明显的压痛点,触摸皮下有结节,或条索状物,或肌肉张力异常,还可以测定出有皮肤导电量改变等。这些做法都是让取穴更具有特异性和有效性。

(4)远近配穴相结合:现代配穴,离不开经络学说的指导,一般多采用远近配穴法。由于经络的相互联系多种多样,因此穴位的配穴方法亦非常灵活。从古到今,大约有以下几种:

①前后配穴法,这是经络前后联系规律在临床上的运用。如胃脘痛取中脘、胃俞穴。膀胱炎取关元、膀胱俞穴。腰脊痛取水沟、风府穴。

②上下配穴法,这是经络手足上下联系规律在临床上的运用,如牙痛取合谷、内庭穴。偏头痛取外关、足临泣穴。脱肛取百会、长强穴等。

③表里配穴法,这是经络表里联系规律在临床上的运用,如咽喉炎取合谷、列缺穴。肺部手术取三阳络透郄门穴等。

④左右配穴法,这是经络左右联系规律在临床上的运用,如眼病取左右养老或光明穴。局部肢痛取对侧相应的阿是穴等。

临床上常常将这几种配穴法熔成一炉,一般急性病症以远道穴位为主,多采用四肢经穴分经主治,多选取肘、膝以下的特定穴和八脉交会穴;慢性病症取邻近或局部穴位为主,多采用躯干经穴分部主治,多选取躯干背腹的特定穴;慢性病症急性发作多以远近配穴法相结合的原则加以应用。任何配穴法,如按部位配穴法,或按作用配穴法,或按系统配穴法,或按压痛配穴法,或按病种配穴法等,都必须遵守这一原则。

(5)不断寻找有效穴:我们应当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要有所突破、创新,以临床疗效和各种理论为依据,不断寻找新穴,如臂中穴、胆囊穴、阑尾穴、腰痛穴、提胃穴、治呛1穴、治呛2穴等皆是。特别要发现某些穴位的新用途。古代的根结理论,突出四肢穴位在远道治疗作用方面的重要性,这固然是极其可贵的取穴经验,但不能因此束缚手足,不去根据其他理论寻找穴位。如根据神经分布规律,针刺天鼎穴,其下有颈、臂丛神经,可以治疗胸胁、上肢病症。针刺大肠俞,其下有腰、骶丛神经,可以治疗腰背、下肢病症,只要病症适应,手法得当,一般就能取得较好的疗效。也可以参考生物全息论,根据“上病取下,下病取上”和“左病取右,右病取左”的原则,选取止痛较好的穴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