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修辞(三)排比 反复 对偶 比拟》王来宝

 太行文学l苑 2020-04-23

(王生才摄影)
上一节,我们讲了比喻、借代、通感。本节,咱们讲排比、反复、对偶和比拟。  
 

一. 排比     

排比是用一连串内容相关,结构相似的句子成分或句子,来表示强调或一层层深入的修辞方法。其中“排”是一个挨一个的意思,“比”是紧靠的意思。
散文(泛指韵文之外的文体)里一般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句子或词组,韵文(诗歌词赋之类)至少有两个词组或句子。韵文根据内容或叙事抒情需要也有突破两个的,如《泪洒相思地》里王怜娟一连用了十八个“我为他”的排比句,作为对负心汉张青云的控诉,读了令人愤恨和伤心。

使用排比主要能起到增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描景状物、议论抒情之类的作品常用。

(一)根据复句的关系,常见的有并列式复句和递进式复句。

并列式的                           
如:您不是雨露,却带来新生的希望;您不是泉水,却带来生命的甘甜;您不是太阳,却带来人间的温暖。(这是歌颂老师的一段排比句,除了意思上并列,标点上也有“;”作标志。)       
                 
递进式的
如:钟南山院士人们尊称他为“国士”,这是广州的光荣,这是广东的光荣,更是全中华民族的光荣!      
                                 
(二)根据结构的繁简,可分为短语(词组)排比、句子排比、段落排比。    
                  
短语(词组)排比      
如:他的书桌上摆满了东西,小小的玩偶,厚厚的字典,长长的铅笔。  
                                              
句子排比              
如:花从春走过,留下缕缕清香;叶从夏走过,留下片片荫凉;风从秋走过,留下阵阵金浪;雪从冬走过,留下种种希望。

段落排比(略)

二. 反复
为了强调某个意思,或突出某种情感,而突出使用某些词语或句子的修辞方法叫反复。
一遍又一遍多次重复,所表达的侧重点,在于所重复的词语或句子上。如《村官李天成》中的“吃亏歌”就是运用反复的修辞方法,“吃亏”二字反复出现,表现了一个基层党员干部一心为民、一心为公的崇高品质。
常见的反复形式有间隔反复和连续反复。                   
(一)连续反复             
如:多谢,多谢!说了半天还是多谢你们。(开头两个多谢,就是连续反复)    
                  
(二)间隔反复                  
如: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反复与排比的区别

反复强调词语或句子字面的重复,着眼于强调突出思想、强调感情。

排比则侧重于要符合句式的要求,结构相同或相似,着眼于增强气势。就像军队的排炮齐射一样,很有威力。
如:1.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突出对母亲的心痛)

2. 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侧在缝纫机板上,立刻又陷入了忙碌。(表现了母亲很忙)

                   .对偶(对仗)

对偶是用数字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词组)或句子来表达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手法。其作用是语言凝练、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富有节奏感或音乐美。                                      
(一)意义上有相对(相反)或相近(相关)                                   
1.表示相对(相反)的意思。
 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2.表示相近(相关)的意思。                               
如: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二)形式上有严对和宽对  

1. 严对                                           
如: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上下都是四个字,上下句的平仄为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山、原(名词) 舞、驰(动词) 银、蜡(形容词) 蛇、象(名词)    
              
2. 宽对字数上或结构上略有不同,有时上下句有重复字现象。
如: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鲁迅)
清朝乾隆年间,秦涧泉中了头名状元,衣锦还乡,据说与朋友游杭州过岳王墓,见秦桧与王氏的跪像,朋友开玩笑说:“你跟秦桧是本家吧?此情此景,难道不想写点什么吗?”
于是,秦状元不假思索地提笔写了一副流传几百年的对联:人从宋后羞名桧,我在坟前愧姓秦。表达了对害过岳飞的秦氏先人的不满。当然上下联的第一字分别是名词和代词,自然属于宽对了。    
                       
3. 在此,普及一点律诗知识:
古人把七律比成一个人,第一二句像人的头顶叫“首联”,第三四句像人的下巴,取名“颔联”,第五六句像人的脖颈,取名“颈联”,第七八句像人的脖子以下部分,取名“尾联”。这个尾有点大,可见古人很重视头了。七律中间两联必须是两对对偶。       
                            
如毛主席的《长征》诗: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大家可以对照上面讲的理论找出它的四联来。 
           
绝句又叫截句,它或许截取律诗第一四联,或许截取第一二联,或者截取第二三联,或者截取第三四联,取它们的平仄或对偶情况。     
如杜甫的《绝句》  :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就是完全截取了七律的第三四联。 
                            
背背《笠翁对韵》可帮你掌握一些对偶知识。平时别人让你写一副对联,可以根据对偶知识现场编写。


五. 此拟        
              
包括拟人和拟物。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把物当作人来写就叫拟人。   

如:银环《下山》一段唱中“刚下乡野花见我迎面笑,至如今见了我皱眉摇头。”
就是把野花当作有感情的人来写了。 

再如:敌人夹着尾巴逃跑了。是很明显的拟物了。

毛主席说:“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这个递进式的排比句,告诉我们使用的重要性。
愿我们都使用起来,把知识变成自己的东西。

下周讲:顶真  回文  夸张  引用  设问  反问
二O二O年四月十六日

【作者简介】:王来宝,祖籍桂林镇,大专文化,从小喜爱文学,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退休后开始写作,处女作《又到六月六》在红旗渠报发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