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何外向的孩子也会“害羞”?是情绪ABC中,信念B非理性的结果

 momo666 2020-04-23

“凡凡最近的表现有点奇怪,有时活跃很好动,上蹿下跳的像只猴一样;有时又很害羞,在课堂上发言也会脸红。”

在妈妈看来,外向和害羞实在没什么联系,可以说是八竿子打不着的两种性格了。

可康老师说的,也的确是事实,孩子在有些特定场合会害羞起来。

比如上周的足球运动会,球技一向稳定的凡凡,由于错失了一个进球机会而输掉整场比赛,之后就不敢放开手脚去踢球了,不管怎么引导都特别排斥。

凡凡妈很是疑惑,便特地查询了孩子的此种性格说明什么,结果得到了一个陌生的解释——“理性信念”不坚定。

其实,像凡凡妈一样存在着认知误区的不在少数,认为孩子平时一向外向活泼,怎么也不可能和害羞扯上关系。

这两种表现并非水火不相容,主要是由于家长对“害羞”的定义不够准确。

01为何外向的孩子也会害羞:“害羞”≠“内向”

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一位擅长研究心理学的博士生杰西孙强调:害羞和内向并不是一回事,害羞的人表现出来的内向,并不是整体性格的内向,只是一些焦虑情绪阻碍了他们的社交活动;不害羞的内向者,有可能擅长社交,但他们更喜欢独处。

这段话我们应该这样理解:容易害羞的孩子会给别人一种内向的感觉,但性格并非就是内向的,很可能是受焦虑情绪的影响。而性格内向的孩子,在进行社交活动时也不见得会害羞,反而也会变成社交能手。

害羞和内向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内向的孩子可能并不害羞,而很多害羞的人也不见得是性格内向的。

问题在于很多家长将两者画了等号,并且形成了固定的思维模式。认为孩子的性格外向,在所有场合都会畅通无阻,而内向则不善于人际交往。

实际上,这种想法是立不住脚的,孩子们在生活中的很多表现,都会与这种偏见背道而驰。

02外向孩子害羞分场合,这是情绪ABC的表现

在这里,我们要提到一个理论——情绪ABC。

这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创建的,A指的是激发事件,C指的是整个事件最后的行为走向也就是结果,B指的是对A的认知和评价,而A只是引起C的间接原因,直接的原因是信念B。

换言之,当人的由于情绪消极做出错误判断后产生C,而错误的信念B是真正的罪魁祸首,也被称为非理性信念。

外向的孩子之所以会分场合害羞,是信念B非理性的结果。

■通俗理解为:

A形容的是一件事,B代表人们的认识和信念,C是这件事的结果。

A和C不是直接的因果关系,必备分为理性信念和非理性信念。

对事件A抱有怎样的信念B,就会产生对应的结果C。

为了方便大家理解,仍拿上面提到的这个故事举例:

足球比赛是事件A,在这个参赛过程中,孩子的信念被分为理性信念和非理性信念。如果抱着重在参与的思想,仅仅将其当作一次课外活动,就属于理性信念;如果抱着

必胜的信念就属于非理性信念。

两种信念造成了两种结果C:或以轻松的心情收获了喜悦和胜利,或因失败留下了心理阴影,从此以后拒绝此类活动,面对这样的场合也会不自觉害羞。

性格外向的孩子在大多数情况下积极主动、富有自信,有时这种自信反而会造成失败。尤其对于外向的孩子来说,失败的滋味并不好受,会带来消极影响,进而产生很多非理性信念。

于是,害羞的情绪就会出现得更加频繁。想要让孩子摆脱掉,只有帮助他建立坚定的理性信念,也就是B。

03关于理性信念B的重要性

理性信念有一个最经典的故事——龟兔赛跑。在这场比赛中,兔子有着绝对的优势,它是天生的运动健将,在比赛前也非常自信,认为和乌龟比赛赢定了。

正是这种非理性信念,导致了他在比赛过程中偷懒,最终输掉了整个比赛。

而乌龟一开始就抱有理性信念,知道自己不如别人,就在比赛过程中默默努力,最终赢得了胜利。

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坚定的理性信念是完成目标的必要条件。

情绪ABC理论的创始者埃利斯告诉我们:正是这些经常出现的不合理信念,才让我们被情绪困扰。

在一些特定场合,孩子会因为非理性信念而丧失对目标的追求,陷在情绪低潮期。

因而,当孩子在面对事件A的时候,由于不理性信念B的存在,就会出现不理想的结果C。之后孩子在面临类似的事件A1,A2时,就很容易变得害羞。

04非理性信念B是如何产生的?

塔里亚·艾力教授,作为伦敦国王学院发展行为遗传学的研究者,明确表示:“只有30%的害羞人群是基因决定的,剩下的70%是对外界环境的反应”。

外向孩子会在特定场合害羞,大部分是由于在类似场合中产生了不理性信念B。

1)以偏概全,出现自我否定

如果孩子因一次失败就彻底放弃,或认为自己在这方面根本没有天赋和能力,把自己看做是无用的废物,不断出现不理性信念B。

就会因此对类似的事件感到害怕,甚至光听到这样的情境就已经心惊胆战。

实际上,孩子很容易把小概率事件当成必然事件。比如刚开始学自行车摔了一跤,爬起来后就很难再次尝试,就算学会了自行车下一次骑摩托车时,也会抱着“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心态,拒绝靠近和尝试。

2)过重的压力所致

当孩子越迫切地想要做成一件事,就会给自己很大的压力,给自己下达必须要做到什么样程度的要求。

这时,孩子的专注力被分散,更多的情绪放在了非理性信念B上,过重的思想负担自然也容易导致孩子失败。

3)进行消极的心理暗示

如果刚发生了一件不愉快的事情,孩子就会放大糟糕的结果。

比如在家喝水时不小心把杯子打碎,孩子就会害怕地想到一会肯定被训斥,于是变得越来越紧张。

05面对孩子的不理性信念,父母应该怎样帮助和引导?

1)尝试转变孩子的不理性信念

比如面对考试失利的情况下,只要孩子做出了努力,父母就不要过多训斥了,告诉孩子一次的失败并不能说明什么,吸取教训下次注意即可。

2)分散孩子的注意力

当孩子的思想沉浸在不理性信念中时,父母要分散其注意力,否则孩子会在大脑中不断的回想起这件事,给自己消极的心理暗示。

3)给孩子积极的心理暗示

如果经历了一些不愉快的事情,本身孩子已经非常消极了,父母就要适当给予他们积极的心理暗示。

比如孩子不小心把水杯打碎,可以告诉孩子:“没关系的,爸爸妈妈知道你想要帮忙收拾东西,这说明你很勤劳,下次小心一点就可以了”。

在面对事情A的时候,帮助孩子摆脱掉不理性信念B,这样才会有最理想的结果C。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