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是金庸(4)左手武侠,右手社评,笔名和本名都有名

 林歌作品 2020-04-24

这是金庸(3)左手武侠,右手社评,笔名和本名都有名

在如今的世界上,有的人笔名很有名,但本来的真名可能就被人遗忘了。

例如梁羽生写武侠很有名,但他陈文统的本名就很少有人知道。

而金庸之名凭写武侠小说名扬天下,差不多在同一时间,因为办报纸、写社评,他的本名查良镛也同样如雷贯耳。

1959年,金庸与同乡沈宝新合股,在香港注册了一列份报纸,这就是《明报》。

香港有句行内流行的话,叫做“想破产,搞出版”。

但金庸倚仗有自己的武侠小说做后盾,决定借武侠小说立业了。

注册资金一共是10万元,金庸占80%的股权,沈宝新占20%。

这样的股权比例一直维持到20世纪90年代。

金庸还请当时香港最有名的书法家王植波题写了报名,这两个题字一直沿用至今。

这是金庸(3)左手武侠,右手社评,笔名和本名都有名

《明报》草创时期人手很少。

沈宝新管营业,金庸负责编务,潘粤生当金庸的助手。

从创刊之日起,《明报》就开始连载金庸的《神雕侠侣》,每日一篇,每篇约2000字,登在第三版。

当时就连香港本地人也不知道“金庸”与“査良镛”是同一个人。

大家都觉得很奇怪,査良镛任主编的小小《明报》,凭何种魔法,请来金庸这大手笔为其专写武侠连载?

《明报》的销量起初并不尽人意,有过一段相当艰难的时期,甚至面临倒闭的危险。

据《明报》老职员回忆:“查先生那时候真的很惨,下午工作倦了,叫一杯咖啡,也是跟查太太两人喝。我们看见报馆经济不好,也不奢望有薪水发,只求渡过难关,便心安理得了。”

那时,《明报》的办公地点在中环,而金庸住在尖沙咀。

深夜下班时,天星小轮已经停航,要改乘小电动船渡海。

如果想即到即开,船费是三元,否则就要等到有六个人登船才开航。

那时,金庸夫妇宁愿挨着冬夜寒风,也不愿付包船费。

所以,倪匡曾说过:“《明报》不倒闭,全靠金庸的武侠小说。”

事实的确如此,不过,《明报》权威性的建立,恐怕在于金庸以他本名查良镛发表的每天一篇的社评。

金庸曾经颇感自豪地说:“恐怕报纸成功,跟我社论写得成功有关,买我的报纸,他就能看到我的一篇社评,其他的就不需要看了。”

当时金庸确实辛苦,一手写武侠,一手写社评。

不过最初的社评还谈不上深刻、尖锐,所以反响平平。

《明报》的发行量只有一万来份。即便不亏本,也没什么钱赚。

1962年爆发的“大逃亡”事件,给《明报》帮了一个大忙。

当时,大批人拥往香港,到2月份,每天数以万计。

而港英当局对进入香港的人,一律采取限制、拦截或阻止的对策。

尽管如此,移民仍波浪式地涌进香港。

在始发阶段,金庸在社评中的调门很低,因为当时《大公报》《文汇报》等大报都缄默不语,金庸也怕惹火上身。

然而事态的发展使金庸再也坐不住了。

《明报》派出的采访记者回来诉说边境线上看见的情况,一个个都是泪流满面。

金庸做出决定:“真实地报道这个不幸的消息,发表这成千上万同胞们的苦难,至于后果如何,全由我负责。”

大批“难民”被堵困在沙头角梧桐山,饮水食品缺乏,面临绝境。

金庸写出社评《火速!救命!》,呼吁有关方面组织抢救队上梧桐山。

这是金庸(3)左手武侠,右手社评,笔名和本名都有名

从5月中旬起,《明报》以大标题、大图片,大登特登相关新闻。

同时,金庸在《明报》刊登启事,呼吁社会各界捐款捐物。

社会各界纷纷响应,数天内,《明报》就筹得18万港元现金和大量物资。

《明报》辟出版面,刊登捐赠者名单和钱物数。

《明报》还组织车队,源源不断地把食品等送到同胞手中。

围绕此事,金庸连续写了十多篇社评。

经过这场激烈的笔战,发行量才1万来份的《明报》销量直升,每天达到4万多份。

直到今天,在大多数华人眼里,金庸是凭武侠小说扬名的;而在许多关心社会的人眼里,金庸却是以他的理论文章著称的。

金庸曾说:“我写社评,那是写真,写小说,那是写美,而佛学,是揭示善的。真善美,才是一个完整的精神追求。”

金庸说过,他一生中受《资治通鉴》影响最大:“《资治通鉴》令我了解中国的历史规律,差不多所有中国人也按这个规律行事。”

但是金庸也这样说过:“我比较大胆,反正这报纸是我自己办的,我推测错了,不会有人管我,也没有太大的责任,如果我拿人家的薪水,替人家做事,就不敢这样大胆,推测错了,老板要骂你了:你怎么这样乱写。”

期间,《明报》特别开辟了“北望神州”版,每天刊登有关内陆的消息。

那时的中国内陆,在许多香港人心目中还非常神秘。

“北望神州”版正好满足了许多人的需求。

这是金庸(3)左手武侠,右手社评,笔名和本名都有名

正是在这一时期,《明报》成了报道消息的权威,而每天的销售量也稳住在12万份以上,在香港跻身大报”行列。

20世纪80年代初,有人问金庸,他的社评为什么写得那么好。

金庸回答说:“这是承蒙大家看得起了。香港是一个很尖锐的地方。这一方面是因为这里是一个完全开放的社会,各种各样的政治都有。就《明报》而言,在别的方面我们也不见得就比其他报章好。”

明报当时办报宗旨就是:有容乃大,无欲则刚,这也是成功的一个因素。

1965年,金庸又创办了一份以文化、学术、思想为主的《明报月刊》。

除《明报月刊》外,金庸还先后创办了《武侠与历史》、《新明日报》新马版、《明报周刊》、《明报晚报》、《财经日报》等刊,至此初具报业集团雏形。

值得特别指出的是,金庸在60年代末创办的《明报晚报》,该报走软性路线,吃喝玩乐,犬马声色,样样都有,的确赚了不少钱。

但是,据说金庸的第二任妻子朱玫对其中的色情成分大为不满,后来这份报纸便停办了。

对于此事,金庸在接受著名主持人杨澜访问时也谈到过:“搞揭发人家的隐私,我是一直反对的。我曾经办过一张晚报,后来很成功,因为那个总编辑当时喜欢揭发人家的隐私,这样个人的私生活就会令读者很多,一下子这报纸很成功,我就下令停办了。我们不做这种事情,不能说为了报纸成功,专做这种可耻的、无聊的事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