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三批老中医/薪火传承】杜建教授对痰证的认识及其临床经验

 光年中医骨伤科 2020-04-24

治疗痰证的辨治特点

继承人:陈立典(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

一、治疗痰饮重脾、肾

前贤有论,痰由脾阳不运而生,饮由肾寒水泛而成,故有脾阳虚为外饮、肾阳虚为内饮之说。外饮、内饮之属脾属肾,不仅是指病机病位不同,更表示病情的深浅和轻重。一般而言,痰饮初成脾虚湿滞为患,责之脾运不健;痰饮久蕴多有肾阳虚衰,责之肾阳不振。杜教授治疗痰饮之滞,形瘦体弱,神倦肢重,纳谷不馨,大便溏泄,属中阳衰弱、脾运不健者,常以二陈汤加苍术或理中汤,使中阳充足,脾胃健运,饮食不失其度,运行不越其轨,痰饮潜移默化;治疗肾虚水泛为饮,有真武、肾气两法,若老年久病,正气大虚,饮邪不去则配以参附汤、黑锡丹、参蛤散以峻补下元,扶助镇固,以冀转危为安。

二、治痰不忘滋阴

杜教授最擅长以“六味地黄汤”治疗老年病,他对老年阴精亏虚证格外重视,在治疗老年病痰饮与阴虚相兼之证时,倡导化痰与滋阴并举。一般观点认为,痰饮的形成与气虚、阳虚关系最为密切,较少有认为阴虚者。然杜教授据临床经验提出,老年病痰饮者常夹虚、夹瘀、夹湿热。其中,夹虚包括阳气虚与阴气虚。许多老年病的病机可由痰湿内蕴和阴精不足并致。如“老年痴呆”一证主要病机有二:一是五脏亏虚,痰浊内生,中阻精津,上蒙清窍;一是阴精亏虚,髓海不足,脑脉失养。再如“咳喘”一证,无痰不成咳,咳久必阴虚。因此,杜教授治痰之时常配滋肺肾之药。

三、痰瘀常相系,痰瘀同治

痰饮患者肺失宣畅,缠绵时日,久病必致心血瘀阻,痰瘀交结。杜教授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发现,许多痰饮为病与瘀血相关。例如,咳喘病久常伴心悸、胸闷、口唇紫暗等,应用兼顾化痰与祛瘀之方药治疗常取得较好疗效。其用药除温化之外,还参以化瘀,轻则苏木、丹参,重则水蛭,蒲黄。尤其常用水蛭(须以降香末或沉香粉去寒性)。

四、治疗痰饮常用“温胆汤”加减

温胆汤为孙思邈所创。其主治证为“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及至后世,其应用范围渐广。从病情来看,不仅治病后胆寒,更多用于痰热郁阻;从病位来看,已不限于心、胆,凡痰热郁阻于脾、胃、肝、肺、肠等部位者皆可用之;从病证种类来看,也不止于虚烦失眠,凡呕吐、泄泻、胃脘痛、胁痛、癫狂、眩晕、梅核气等,只要属于痰热内阻所致者均可以之为治。然杜教授认为,临床证治之时多需随证加减,如此疗效方佳。

(1)温胆汤加减治疗失眠。

【病案举例】

某男,近1年来经常失眠,伴轻度心悸,心烦性急,脘腹痞闷,时有恶心、口苦,大便干溏不调,舌边红,苔黄腻,脉滑实。曾服多种安神之药效不显。脉证合参,证属痰热郁阻心胆。选用温胆汤加味。

处方:竹茹20g,枳实10g,陈皮10g,姜半夏10g,茯苓16g,生甘草10g,合欢皮12g,朱砂(分冲)3g。

患者服药2剂后复诊,诉失眠已愈,惟脘痞未止,仍原方继服4剂而愈。

按语:临床上常有因饮食失节、情志抑郁、化生痰热、阻遏心胆、扰乱神明而引起的失眠证,予温胆汤去其痰湿,清其郁热,使阳气得升,胆经得温,而失眠自愈。亦可在温胆汤的基础上酌加镇心安神之品。

(2)温胆汤加减治疗眩晕。

【病案举例】

某男,主诉眩晕反复发作数年。证见头晕昏重,恶心欲吐,性急微烦,口苦,纳食减少,大便稀溏,舌苔黄腻,脉沉弦。证属痰热郁阻肝胆,上扰清窍。予清热化痰、平肝息风之方药。

处方:竹茹20g,茯苓16g,法半夏10g,陈皮10g,甘草10g,生姜10g,石决明30g,白蒺藜10g,白菊花12g。4剂而愈。

按语:朱丹溪论眩晕曰:“痰在上,火在下,火炎上而动其痰也。”此痰热作眩可用温胆汤,但其往往借肝阳上扰清窍而成。此患者能获佳效与方中加入平肝镇逆之药有关,如石决明等。

(3)温胆汤加减治疗老年性痴呆。杜教授认为,老年性痴呆的辨证论治应以虚实为纲,虚主要是肾虚和气血虚,实主要是瘀血、痰火。痰火型常用清热涤痰法,方用黄连温胆汤加减。

五、喜用竹茹配化痰之药

杜教授临证常用橘皮竹茹汤治疗脾胃病中“恶心呕吐”一症。其中“竹茹”一药性甘微寒,入胃经,清热止呕,可涤痰开郁。

六、喜用生姜散痰郁

生姜性辛微温,擅发散。杜教授认为,生姜为散痰郁之良药。曾治一“梅核气”女性患者,症见咽中如有物阻塞感数月,咳之不出,吞之不下,胸胁满闷,嗳气,口干苦,便干,舌苔黄白相间而腻,脉弦滑。证系痰气郁结,久而化热。治以清化痰热,开郁散结。予方药:

姜竹茹30g,法半夏10g,茯苓16g,生姜10g,陈皮10g,炒枳壳10g,炙甘草10g,厚朴10g,苏叶10g,枇杷叶10g。

效佳。方中之生姜在近代应用时每被忽视,杜教授将生姜运用在诸沉降药中,起“寓升于降”之作用。因疾热虽多上逆,但郁火不予升散则难得其平,故生姜为方中不可缺少之药。

七、脾胃系病擅长从痰论治

杜教授临床治疗脾胃病属痰证者,依虚实之不同而有逐瘀涤痰、清化理气、补气健脾除痰之分。痰盛瘀结而涤之逐之,中虚生痰则健而除之,气不行痰、热随郁生则理之清之。他曾用逐瘀涤痰法治疗一“胃脘痛”者。

【病案举例】

某患者诊见羸弱神疲,面色晦滞,胃脘胀痛,攻痛不止,时有呕吐,纳呆,有时大便色黑如漆,苔白滑润,脉细涩。杜教授用菖蒲、橘红、胆南星而愈。

按语:此乃胃气失降,聚浊生痰,痰气交阻,胃腑血瘀,痰瘀互结。虽羸弱神疲,亦不可滥用培补,惟逐瘀涤痰,得效。杜教授认为,胃脘久痛,痰瘀胶结者居多。肝气犯胃,气郁生痰;胃火灼津则生热痰;食滞胃脘,有碍运化,亦可聚浊成痰;中阳不足,水谷精微化失其正亦可聚饮成痰。痰湿阻遏,胃络气滞,瘀血内阻势必致痰瘀胶结。六腑以通为要,胃气得畅则精微得化,痰病得愈,故对于胃脘久痛,无论虚实,有痰瘀之见证者皆可予“逐瘀涤痰”法。

【病案举例】

某“胃脘痛”患者,症见饮食失和,胃脘胀痛,发无定时,大便秘结,5~6日1次,舌苔白黄而胝,脉沉弦。证属湿热郁阻,通降失司,以清化理气为法。

处方:茯苓30g,冬瓜皮30g,法半夏12g,青竹茹24g,生姜10g,陈皮10g,炙甘草10g,炒枳壳10g,干百合30g,台乌药15g,浮小麦30g,大枣8枚。连服6剂,症状明显减轻,舌苔亦薄。

按语:虚弱之人中气不足,脾胃食滞,遂生湿热。如朱丹溪所云:“胃司受纳,脾司运化,今脾不能运化饮食,饮食停积而生湿热”。本例属湿热郁阻,气机不畅,故致胃脘痛而胀满。予二陈汤化湿和胃;竹茹、冬瓜皮清热去湿;百合、乌药调理气机;气分郁阻、大便秘结予甘麦大枣汤调理心肝之气。

“噎膈”一证多因痰、瘀、气虚等因素所致。杜建教授常予补气健脾除痰治疗,效果甚佳。病后损伤中气,脾失健运,湿浊内生,聚湿成痰,痰浊阻膈而成。临床见患者面色㿠白,气短乏力,舌嫩苔白,脉重按无力,可知脾气内虚;食道疼痛,饮食难下,强咽即吐,舌苔润,脉弦滑,乃痰浊中阻之象。脾虚为本,痰浊为标,本虚标实,故治以扶正健脾除痰,冀以标本兼治。初用四君子汤加胆南星、竹茹、枳实、威灵仙扶正兼祛邪,遣胆南星、竹茹之类除内结之痰,威灵仙除湿通络止痛,用以引经;后单予四君子汤补气健脾,扶正固本。谨守病机,效不更法,终收预期之效。

八、擅用麻黄、苍术治痰饮

痰、饮名异而实同,杜教授临床治疗湿证惯用麻黄、苍术。苍术辛、苦温,为燥湿健脾之要药,能以其辛温之气味升散应化的水湿,使脾气继续上归于肺,脾健则湿化。因此,治疗湿证常以苍术复脾之升作为方药的主旨,通过燥湿达到祛邪扶正的目的。然在脾虚湿积时,肺亦不能独健,其必失其下输之功能,通调受阻则湿必停蓄,将辛温能发汗利尿之麻黄作配,以助肺宣达,促其迅速复其通调。两药协同具有升脾宜肺而化湿之功。杜教授对积湿为病恒以苍术、麻黄两药为主,再根据具体病情增加对证药物,得心应手,疗效显著。杜教授临证发现,两药用量配伍不同而其作用有异,如两药等量使用能发大汗;苍术倍于麻黄则发小汗;苍术三倍于麻黄常见尿量增多,有利尿之作用;苍术四倍于麻黄,虽无明显之汗利,而湿邪则能自化,故以两药汗、利、化作用广泛用于湿邪引起的一系列临床湿证。根据不同兼证,四诊合参,随证加减。

图书信息

图书名称:薪火传承集 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传承精选

图书作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