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痹论篇第四十三之四痹证的治疗

 感通天下 2020-04-24

 古哲将人体组织外部因风寒湿各种邪气剌激引起的酸麻痛胀、以及久治不愈进入五脏六腑所形成的证候群都称之为痹证。下面首先探讨了痹证的针剌治疗。

第一,帝曰:以针治之奈何?

岐伯曰:五脏有俞,六腑有合,循脉之分,各有所发,各随其过,则病瘳也。

歧伯讲,治疗痹证,症状涉及到五脏的,特别要重视五脏的俞穴,五脏的俞穴有四层,第一是以脏器命名的背俞穴,第二是与各脏联系紧密的各经的五俞穴,第三是特指井荧俞经合穴中的俞穴。第四是泛指各经的所有穴位。涉及到六腑的症状,要特别重视各经的合穴,如委中曲池等等十二个分布于肘膝关节附近的合穴。

痹证是闭阻经脉中气血流动形成的,各有其侵犯折经脉,应该按照经脉路线,细心检查,寻找出发病的源头,明确痹证所过的区域。然后确定适当的对证穴位来针剌,痹证就会获得治疗。

第二,帝曰:荣卫之气,亦令人痹乎?

岐伯曰: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也。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

这一段探讨荣气与卫气和痹证的关系。

古哲认为,荣气是进入人体的饮食消化吸收后形成的水谷精气,第一营养五脏等等最重要的脏器,第二营养六腑,确保消化吸收功能。所以荣气是通过血管血脉系统进入联络营养五脏六腑的。而卫气,是水谷中的彪悍之气,如酒气一样,到人体中具有慓疾滑利的性质,直接就快速进入血脉外部,不能久藏于血脉之中。就会在皮肤组织之中,肌肉的空隙之间,内脏与体腔之间,散布流行,有了与卫气相碰撞的因素,人体就会得病,顺乎其气的方向,痹证就可好转。如果卫气不与风寒湿气相合,就孙会得痹证,一旦与风寒湿邪相合,就会得痹证。

第三,帝曰:善。痹或痛、或不仁、或寒、或热、或燥、或湿,其故何也?

岐伯曰: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

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荣卫之行涩,经络时疏,故不通,皮肤不营,故为不仁。

其寒者,阳气少,阴气多,与病相益,故寒也。

其热者,阳气多,阴气少,病气胜,阳遭阴,故为痹热。

其多汗而濡者,此其逢湿甚也。阳气盛,阴气盛,两气相盛,故汗出而濡也。

这一段讲了痹证的各种症状形成的原因。古哲认为,痛的感觉是寒气多的原因。不痛不仁者也就是麻木的感觉,是病持久入深的原因,是荣气和卫气受到阻碍时而不得疏通形成的。皮肤不能获得营养,所以感觉不仁也就是麻木。寒的感觉是阳气少,阴气多,病气胜过人体阳气,阳气遭受到了风寒湿阴邪的侵犯,所以会出现寒冷的感觉。痹证出现热而烧痛的感觉,是人体阳气多,阴气少,病气在这种体质条件下旺盛发作,阳气与阴邪之气相遇相斗争,所以会出现痹证烧痛的感觉。至于多汗而湿的感觉和症状,是痹证遭受湿邪侵犯严重的现象,阳气旺盛,阴湿之气也旺盛,两种旺盛之气碰撞在一起,就会出现发汗而湿濡的症状。

第四,帝曰:夫痹之为病,不痛何也?

岐伯曰:痹在于骨则重;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则屈不伸;在于肉则不仁;在于皮则寒。故具此五者,则不痛也。

凡痹之类,逢寒则虫,逢热则纵。

帝曰:善。

还有一类痹证,人并不会感受到痛,而是感受到重。古哲认为,痹计进入骨组织以后,就会特别有沉重的感受。痹证进入血脉之后,阻碍了血流的速度,人体就会有特别沉重的感受,痹证进入筋组织之后,人就会有屈伸不利的感受,痹证伤及肌肉,肌肉就会麻木不仁。痹证进入皮肤后,皮肤就会感受到寒。这些情况都不是很痛的感觉。却也是痹阻闭塞不通的症状。

凡是痹证之类,遇到寒气则病人有如虫行中心咬的感受,凡遇到热气则病人有筋脉无力放纵的感受。

以上从四个方面对痹证的症状和治疗作了探索和论述,对我们认识痹证很有参考意义。现代从病变的生物因子来认识痹证,自然加深了不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