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医保十分复杂,虽然我们每个人都用过,但是如果让大家讲清楚医保都保什么、如何报销,恐怕没有几个人能够说清楚。 这样也导致了大家对自身保障缺口缺乏足够的认知,也就不能够正确的配置商业保险。 今天就通过一篇文章,对社会医疗保险进行一下拆解分析,帮助您搞清楚医保政策。主要内容如下:
我国现行的医疗保险体系由三大部分构成: 其实,这三者正式运行的时间都不长:
在此之前,国家实行的是针对国家公职人员及企业职工的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而农民能够获得的社会医疗保障极为有限。 虽然医保制度运行时间不长,但是发展却十分迅速。我国的医保参保率从2009年开始不断提高,到2011年达到了90%;到2017年底,已有约13.5亿人参加了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实现了全民医保。 同时,我国医保制度还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按照国家的统一规划,未来三大基础医疗保险将会合并为统一的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推动我国医疗保障进一步完善。 虽然医疗保险制度极为复杂,但是只要掌握了其中几个关键词,就可以按图索骥,理清其中的脉络。
1 两个账户:个人账户与统筹账户 医保分为两个账户:个人账户和统筹账户。 个人账户:是个人的私有账户,可以理解为自己的钱,存储在一个被指定的地方。在大部分地区,这个账户中的钱是专门用来看病、买药的。并且,很多地方的医保自费部分都是先扣个人账户,个人账户扣完之后,才需要你再付现金。 统筹账户:账户中的钱归入医保统筹基金,由医保管理部门统筹使用,用于参保人员的医疗费用报销,这部分钱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医疗保险。 以北京为例:
单位缴纳的费用具体有多大比例进入个人账户,各个地方均不同,以北京市为例:
2 两线一比例:起付线、封顶线和报销比例 以北京城镇职工医保报销比例为例:
而超过起付线部分报销比例多少,是和退休与否、年龄、去的几级医院有直接的关系。 通常来讲年龄越大,报销的越多。这体现了医保减轻中老年人负担的特点。 而医院等级越高,报销比例越低。是因为国家不希望大家无论得什么病都去占用三级医院的宝贵资源,所以设置了报销阶梯,以便于引导大家尽量去一级医院就医。
3 两个“自”:自费和自付 有朋友看上面的报销比例,可能觉得在起付线和封顶线之间85%的费用都可以由社保统筹来报销了。这可就大错特错了,因为在起付线和封顶线之间的这块费用,除了医保报销的之外,还有自费和自付部分。 我们先来说以下这两个概念:
看到这里,相信很多人就已经云里雾里了,究竟怎么判断是自费还是自付呢?这就涉及到下面的关键词了。
4 三个目录和两个定点 三个目录指的是:《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基本医疗保险服务设施目录》、《基本医疗保险诊疗项目目录》。 两个定点指的是:医保定点医院和医保定点药店。 如果不符合三个目录和两个定点的约束,则是自费药品/项目/服务。比如:
即使是在三个目录内,还区分为甲乙两类,有的城市还有丙类。它们的区别是什么呢?通俗的来说:
一般来说,各个地方由国家的标准生成自己的标准,所以各个省市都不同。不过,在地方人社局的官网都会对当地的“三个目录”有公示,大家可以自行查询一下。 下图中是《北京市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节选,可以看到里面详细列出了每种药的类别。
另外还要明确一点,医保目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就在2017年国家已经完成了第四版全国医保药品目录的调整,这一版比2009版增加了339种药品,纳入了36个昂贵的药品。 电影《我不是药神》中提到的神药格列卫,也就是伊马替尼,已经进入北京市医保药品目录,属于乙类药品,限慢粒白血病及胃肠间质瘤患者使用。 医保目录药品的增加对大家当然是好事,意味使用这种药品的支出大大降低了。 但是也要看到在药品增加的同时,有些药品也被移出目录。可能有的患者一直服用的慢性病药物,突然就不在目录了,导致每年要多花十几万的治疗费。 看到这里,大家是否感到浓浓的危机感?
以上就是理解医保的几个关键词,只要掌握了这几个关键词,理解起地方的医保政策就会比较容易了。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在医保实际操作中的制度,也对患者的利益有着非常大的影响,接下来我们就介绍一下。 医保控费制度顾名思义,就是对每年医保报销的总额度进行控制的制度。
1 为什么会出台医保控费制度 1)过度医疗问题日益严重 之前医保实行的是按项目付费,没有任何控制,医院做了多少治疗就能够拿到多少费用,这就直接导致了医疗资源的过度浪费现象。
那么,这方面的损失有多少呢?据专家估算,2013年医保基金违规金额占基金总额比例达到20%-30%,这是一个庞大的损失数额。 2)医保统筹基金财务状况堪忧 医保统筹基金目前的财务状况还是比较良好的,有些地方还有大量的结余,但是,据专家估算在十年以后医保就会面临财务失衡的问题。
所以,医保严峻的财务问题也需要有关部门对医保费用进行控制。
2 医保控费制度如何影响患者的利益 1)总额预付制对患者利益的影响 我国现行的医保控费制度是总额预付制。 简单来说,就是医保经办机构每年向定点医院划拨一定的费用总额,在这个基础上,医院有结余则按比例留用,超支则与医保机构分担。 在实际执行中还会考察药占比、耗材占比、病人住院时间以及年住院次数等等。 这就导致医院在无奈之下,往往首先考虑的不是病情而是指标,比如:
这种情况下,医院科室就有可能多开其他项目,强行把药占比或器材占比降低,也有可能直接拒收病人。 实际上,自2012年开始,就屡屡有新闻曝出医院拒收医保病人,近年来这种消息也时有耳闻。 2)高价药纳入社保目录的影响 这里还要提一下在前段时间大热的影片《我不是药神》,之前我们也写过相关的影评(点击了解详情>>)。 在影片结尾,伴随着一句“没有人再会用那印度药了,格列宁进医保了”,医保似乎成了新一代的“药神”。 很多观众也是这个看法,认为把高价药纳入社会医疗保险,是解决“买不起救命药”这种悲剧的根本办法。 但是,结合我们前文所说总额预付制,将高价药物纳入医保,一定会占用本来就捉襟见肘的医保限额。 医院更大的可能性是采用不采购或者少采购这种“高价药”,甚至拒收需要使用“高价药”的病人来“控费”。 所以,可能和大家美好的预期不一样,高价药“纳入医保前用不起,纳入医保后买不到”的情况更有可能成为现实。 医保涉及到每个人的切实利益,所以希望每个朋友都能够清楚它的细节。 但是医保实在是太复杂了,知守君也只能为大家介绍一下医保的关键要素,希望大家可以根据这些要素顺藤摸瓜,读懂自己所在地的医保政策,进而明晰自己的风险保障缺口,然后用商业保险来补足。 |
|
来自: 新用户84259150 > 《社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