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诗鉴赏-登赏心亭(陆游)

 高山仙人掌 2020-04-26

蜀栈秦关岁月遒,今年乘兴却东游。
全家稳下黄牛峡,半醉来寻白鹭洲。
黯黯江云瓜步雨,萧萧木叶石城秋。
孤臣老抱忧时意,欲请迁都泪已流。


注释

⑴赏心亭:故址在建康(南京)西秦淮河边。
⑵蜀栈(shǔ zhàn):蜀中的栈道。一名阁道, 三国 蜀汉 时所建,故称。
⑶秦关:指秦地关塞。
⑷黄牛峡:在湖北宜昌,此峡水流湍急。
⑸白鹭(lù)洲:在今南京西南江中。
⑹黯黯(àn):黑暗沉沉。
⑺瓜步:瓜步山,在长江北岸六合境内,与南京隔江相望。
⑻石城:石头城,在今南京市西。指南京。
⑼孤臣:孤立无助或不受重用的远臣。
⑽迁都:南宋主战派一贯主张迁都建康(南京),便于随时出师收复汴京。


赏析

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年),陆游奉召从四川回临安,是年二月,他离开成都,沿长江东下,于秋天路过建康。这首诗就是他登赏心亭眺望四周景色,回首生活历程,忧国感怀而作。

全诗的感情脉络,前半由一“兴”字点出,后半为一“忧”字包孕。“兴”乃因一线希望而引起——赴阙召对,将面陈恢复大计,或蒙采用,则宿愿得偿。“忧”,则是希望渺茫的表现——面对现实,他深知孝宗的软弱,国家前途如满目衰败之秋景。首句“蜀栈秦关岁月遒”,恰与《泊公安县》诗中的“秦关蜀道何辽哉”呼应,一说空间之远,一说时间之长。一写“蜀道”,突出“难”,一写“蜀栈”,突出“险”。“何辽哉”,以感叹语气状其偏远。“岁月遒”,则以兴奋语气言其东还。朱彝尊等人曾批评陆游诗的复句多,实际上如这两句,貌似“复句”,但各有意趣,故不能仅以形式的重复轻下断语。诗人被外放四川、陕南,一去八年,备尝艰辛,度过了不平常的岁月。“岁月道”之“道”本作强劲解,这句是指在南郑的一段戎马生活,故用“岁月遒”来形容,犹“岁月峥嵘”之意。回忆起来,按捺不住心头的喜悦之情,伏下句之“乘兴”。但“乘兴东游”之“兴”,却不是从“游”中来,而是从“东”中来的。诗人东行的目的是奉诏见孝宗,将有再进忠言的机会,这也是兴奋的重要原因。至于“游”,不过是乘着兴致高和顺路之便,沿途观赏罢了。于是,“全家稳下黄牛峡,半醉来寻白鹭洲”,一个“稳”,一个“醉”,呈现出诗人经险如夷,平安归来的心境。“黄牛峡”在今湖北宜昌西,长江流经此峡,水势湍急,而作者全家乘舟安然渡过,故着“稳下”二字表其幸运,上承“乘兴”,下启“半醉”。陆游既然要“乘兴东游”,此景岂能不观。于是,酒酣气张,登亭遥望,想一抒怀抱。

然而,映入诗人眼帘的,却是“黯黯江云瓜步雨,萧萧木叶石城秋”,一派肃杀凄凉的秋景。“瓜步”“石城”这两处都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南朝宋文帝元嘉二十七年(450年),魏太武帝拓跋焘率军攻宋,曾至瓜步山,建立行宫,即后来的佛狸祠,辛弃疾《永遇乐》词中所谓“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即指此。此地此景,不由使诗人忧从中来。回想十五年前,自己曾向朝廷提出迁都建康的建议,被置之不理。这次赴阙,固将再陈迁都之策,但孤忠忧时,而朝廷避战,又能有何结果。如今登上建康城头,念及迁都之事,不禁涕泪交流,不能自已。——这便是“孤臣老抱忧时意,欲请迁都涕已流”两句的意蕴。

建都建康,是主战派的一贯主张。他们认为从建康渡江,通过皖北,可以随时收复东京,这正是由“忧时”而求“光复”的一项重大决策。而主和派主张建都临安,一为避金人的猜忌,二则当金兵南攻时,可以更方便地逃命,必要时还可以出海。故建都问题是和战两派斗争的一个焦点。在已经建都临安之后,陆游还念念不忘迁都建康,正是他“忧时”的表现。

读陆游这首诗,很容易使人联想起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辛弃疾登亭是在陆游前四年,他在赏心亭上“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因此,“英雄泪”夺眶而出。陆诗的“忧时意”正是辛词的“登临意”。二人心心相印,千载以下,仍令人感叹不已。


名家点评

刘扬忠《陆游诗词选评》:“从章法上看,前四句的‘兴’与后四句的‘忧’形成对比,有抑扬顿挫之致;而无论是‘兴’是‘忧’,都由作者系心国事的思想感情贯穿,所以全篇能浑然一体,令人读了不由赞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