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静逸先生《古窑器论》谈之建窑

 陶冶斋静逸先生 2020-04-27

​文/朱思宇

        建窑,即建州窑之简称、又名建安窑、建阳窑,是宋代福建烧造黑釉茶盏的著名窑场。

        古窑遗址原在建安 ,后迁建阳水吉镇的后井、池中村一带,唐宋时期隶属建州,故称建窑。创烧于晚唐,繁荣于两宋,衰落于明清。其古窑遗址众多:芦花坪、牛皮仑、庵尾山、营长墘、大路后山、源头坑等处,遗址分布面积约12万平方米。所烧茶盏在宋代一盏成名,独步天下,畅销大江南北。

         明初鉴赏家曹昭及明中格古学问家王佐在所著《格古要论》中云:“建窑器,出福建,其盌盏多是撆口,色黑而滋润,有黄色兔斑滴珠大者真。但体极厚俗,甚少见薄者。”

        此段著述,讲明了古建窑器的产地是在福建,主要制作碗盏等器物,并且多是撇口形的,釉色黑而且很滋润,有黄色的兔毫斑,其外侧近足上处滴珠大的是真建器。但是器物胎体较厚,显得有点俗气,很少见到有薄胎的。

        建窑黑釉瓷在宋代能独树一帜,其兔毫盏尤为著名,主要跟宋代的“点茶法”有关,并且多以“斗茶”的形式展现,要体现“茶色白,宜黑盏”。

        斗茶,又称“茗战”,是宋时期,上至宫廷,下至民间,普遍盛行的一种评比茶质优劣的技艺和习俗。一般由四位斗茶手分成两组构成,每组二人,斗茶手带着助手。助手持壶注汤,双方装备都很齐全,每人各有一副茶炉和茶笼。最终主要是看谁的茶面颜色鲜白,碰到盏边要没有水痕。

        当时建阳所制黑釉茶盏,因色深黑,纹如兔毫,而且胎体厚重,盏的热容较大,久热难冷,有很好的保温性,这些都是斗茶所需的必备条件,其建盏就伴随宋代“斗茶”之风俏走于朝野僧俗之间,加之黑釉建盏的质感之美和观之不尽的韵味,受到宋朝帝王的赏识,成为隆重“赐茶”之专用器血,又把建盏带到了前所未有的地位与高度。

        宋代是建窑的鼎盛时期,以烧黑釉瓷器而著名。兔毫斑、鹧鸪斑、曜变、油滴等釉色的名品就出在此窑,以茶盏为最。

        在建窑黑釉盏盛名的影响下,各地的仿烧者甚多,除福建本省的南至福清市,北至武夷山以北的几十处瓷窑之外,还有江西、四川、山西、陕西、河北、河南等地都有仿烧的,形成了以建窑为首的建窑系。比较知名的窑口,如福清东张窑、武夷山遇林亭窑、南平茶洋窑、江西吉州窑、四川广元窑、湖南湘阴窑等。有福清窑数量居多,武夷山窑金彩昂贵,茶洋窑年代最晚,吉州窑木叶天目著名之说。

        当今的建窑,主要是指建阳水吉窑、南平茶洋窑、武夷山遇林亭窑的统称。

        到了南宋,斗茶之风逐渐衰微,隆重的赐茶仪式虽然保留,但用建盏的火热已不及北宋,后来随着饮茶方式的改变,到了明代,由点茶法到泡茶法,人们对茶具的需求及鉴赏就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宋人推崇的建盏,在明人鉴赏家曹昭及格古学问家王佐的眼里,就觉得“体极厚”,显得俗气,甚至不是很理解为何一定要用极厚的黑釉盏喝茶了。

        作为鉴赏家及枯古学问家的两位明代古人,虽然不是很理解宋人那么热衷建盏,但是能精准的把古建器的产品特征与评价标准记录下来,实在难能可贵,为我们当今雅玩收藏古建盏提供了难得的参考依据。

        宋徽宗《大观茶论》云:“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取其焕发茶采色也”。不仅如此,徽宗皇帝还用建盏表演分茶之事,茶宴群臣。

        北宋蔡襄《茶录》中写到“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熁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其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盏,斗试家自不用。”

       宋代祝穆在《方舆胜览》中也说:“茶色白,入黑盏,其痕易验。”

         宋代著名高僧宗赜禅师曾编纂《禅苑清规》一书,对禅门日常茶事、茶礼作了详细规约,对后代影响很大。

        苏东坡《送南屏谦师》“忽惊午盏兔毛斑,打作春瓮鹅儿酒”,《寄调歌头·咏茶词》“建溪春色占先魁”、“兔毫盏里,霎时滋味舌头回。” 范仲淹《斗茶歌》“北苑将期献天子”、“紫玉瓯心雪涛起”

        苏辙《次韵李公择以惠泉答章子厚新茶二道》“蟹眠煎成声未老,兔毛倾着色尤宜。” 黄庭坚《满庭芳·茶》“兔毫金丝宝碗,松风蟹眼新汤。”

        杨万里《以六一泉煮双井茶》“鹰爪新茶蟹眼汤,松风鸣雪兔毫霜。” 宋代陶谷的《清异录》“闽中造茶盏,花纹鹧鸪斑,点试茶家珍之。”

          清朱琰 《陶说·古窑考》:“宋时……以 建安 兔毫琖为上品,价亦甚高。”

        建盏需经瓷矿精选、瓷矿粉碎、淘洗、配料、陈腐、练泥、揉泥、拉坯、修坯、素烧、上釉、装窑、焙烧等工序。

         主要分为敞口、撇口、束口和敛口四大类,每类分大、中、小型;小圆碗归入小型敛口碗类。又可称为供御形、新窑形、束口深浅形、翻直撇口形、小兜儿口深浅形等,多是口大底小,有的形如漏斗,俗称斗笠碗;且多为圈足且圈足较浅,足根往往有修刀(俗称倒角),足底面稍外斜;少数为实足(主要为小圆碗类)。

        建盏是用含铁高的瓷矿原料做坯,因而胎色深黑坚硬,有"铁胎"之俗称,或名乌泥窑、黑建、乌泥建等。盏内外均施黑釉,外壁釉不及底,露黑色胎。

        造型古朴浑厚,手感沉稳,因胎内蕴含诸多细小孔状,利于茶汤保温,手持又不烫手,非常适合斗茶之所需,故在宋代上至帝王及文武百官,中及士大夫阶层,下及世俗民众都普遍认知的斗茶利器珍品。

        当今建盏的繁荣兴起,主因华夏传统文化的回归,唐韵宋风的遗存,日韩台流的东进,及国内各类茶事活动的流行,从而又把建盏推到了重回宋朝的巅峰。

        采写到此,不由自主的兴叹建盏之神奇魅力,并作赋云:玉兔下凡毫作盏,鹧鸪羽化斗茶斑,油滴奇幻无穷见,燿变天目修茗禅。

申明:本文知识产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单位和个人采用,需经本人同意,否则视为侵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