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穷得要命,维米尔为什么还画这么少这么慢?

 WQ_AI_LYS_999 2020-04-28

维米尔背对着我们:

绘画的艺术 120cm×100cm 布面油画 1666–1668
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藏

其实他何止背对着我们,他是背对着这个世界。

维米尔是谁?他被说成是“代尔夫特的司芬克斯”,如在谜中。整个世界把他遗忘了近两个世纪,直到某一天惊为天人。

在24平方公里的荷兰小城代尔夫特,他整天宅在家里,闷头在一本书大小或半米见方的画上,耗上一整年。

代尔夫特在哪?


在荷兰南方,海牙和鹿特丹之间。作为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六个办事处之一,远行归来的商船带回珍贵的中国青花瓷,启发当地人制造了代尔夫特蓝瓷。在维米尔的时代,当地的陶瓷工厂多达数十家。
代尔夫特风景 96.5cm×117.5cm 布面油画 1660-1663
海牙皇家莫里茨美术馆藏

维米尔对风景画只是偶一为之,他专注于自己的小世界,以至于他对需要高度专注力的职业人也很感兴趣。他的同乡列文虎克是大科学家,据信维米尔的《天文学家》《地理学家》都是以他为原型创作的:
天文学家 51cm×45cm 布面油画 1668
法国卢浮宫藏
地理学家 52cm×45.5cm 布面油画 1669
法兰克福施塔德尔艺术馆藏

1632年,维米尔出生。1652年,他继承了父亲赚不到什么钱的生意,也继承了债务。


他是在哪学会画画的?一直是个谜。有人猜测,在代尔夫特学校任教的卡尔·法布里蒂乌斯是维米尔的老师。也有人说维米尔是自学成才,因为他跟谁都不一样。

1653年,维米尔21岁,够资格加入了画家行会圣路加公会。他经常缺钱,续不上会员费。他几乎是富庶的荷兰帝国、繁华的东印度公司码头,最穷的那个人。

同一年,他结婚了,做了上门女婿。妻子叫卡特琳娜·博尔内斯,丈母娘是富婆玛丽亚·廷斯。这门亲事的条件是维米尔皈依天主教,他照做了。在新教盛行的荷兰,这是一个不容易的决定。

1657年,维米尔25岁,遇到了他最大的金主:彼得·凡·鲁帝汶。后来他总共买了维米尔20幅画。

鲁帝汶的买断行为暂时帮维米尔解决了经济难题,但也给他造成了日后的难题——作品很难流传,声名不出代尔夫特。

这是维米尔画的鲁帝汶,军官打扮:

军官和微笑的女孩 50.48cm×46.04cm 布面油画 1657-1659
纽约弗里克收藏馆藏

这张画是维米尔24岁到26岁画的,一个飞跃。

女孩的手大部分处在暗影里,结构省略了很多。人们要看就看最精彩的地方,并不在乎她有几根手指头。看到她拿着杯子,笑容很美,这就够了。

鲁帝汶的帽子是用北美海狸皮做的,可见这位代尔夫特绅士过得不错。帽子上有亮边的几朵花,简直是神来之笔。

墙上的地图是荷兰和西弗里斯兰地图。

当时荷兰是海上霸主,维米尔画里的地图、地球仪、土耳其地毯、意大利瓷器、中国帽子,都在宣讲大航海时代对人们生活的改变。从中可以看出,维米尔既是地图癖,更是恋物癖。他对描绘这些极细腻、极有质感的东西十分执着、也十分有信心。地图是他小世界中展开的大世界,织物则一笔一笔编织着他的才华。

这张画里是尼德兰十七省地图:
拿水罐的年轻女人 45.7cm×40.6cm 布面油画 1662–1664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

而这张画视野更广阔,挂的是1659年再版的欧洲地图:
拿鲁特琴的女人 51.4cm×45.7cm 布面油画 1664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

24岁,暂时经济无忧的维米尔,就宅在丈母娘家二楼第一间屋子里作画。他是如此坐得住,以致于再也无意去从事别的赚钱营生。

他画过42个女人、13个男人,妻子卡特琳娜经常为他做模特。大多数时候她在读或写,专注地。维米尔喜欢他自己是在静静旁观,在妻子边上,在时代边上。

这是年轻的卡特琳娜:


窗前读信的女孩 83cm×64.5cm 布面油画 1657–1659
德累斯顿历代大师画廊藏

这张画在维米尔作品中属于比较大的一件,原作更灰蒙蒙。放大来看,毯子和帘穗上有非常多的小点点:



可以说,维米尔是点彩派的祖师爷。

这是200多年后点彩派画家修拉的代表作《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

修拉 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 207.5cm×308.1cm 布面油画 1884-1886

芝加哥美术学院藏

和修拉不同,维米尔的点点不引人注目,但没注意到不意味着你没看到。作者必须心细如发,完全不计时间成本,只有这样才完整、透彻、满足。维米尔沉迷于慢工出细活。

这也是卡特琳娜:


读信的女人 46.6cm×39.1cm 布面油画 1663-1664
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藏

卡特琳娜看起来怀孕了。20年婚姻,她为维米尔生了15个孩子,其中4个夭折。这同样也是卡特琳娜:

拿天平的女人 42.5cm×38cm 布面油画 1663-1664
美国国家画廊藏

他画这些珠宝,就像他在亲自加工制作珠宝一样:


维米尔一生留下来的36件作品,全部拼起来也没有伦勃朗一张《夜巡》(363cm×437cm)大。伦勃朗爱恨交集,而维米尔的情感基调是:淡定。


维米尔沉迷于方寸之间,同时不会让画里的人超过三个(只有一次例外,他把自己加了进去):
一杯酒 67.7cm cm×79.6cm 布面油画 1658-1560
柏林画廊藏
拿酒杯的女孩 78cm×67cm  布面油画 1659-1660
赫尔佐格安东乌尔里希博物馆藏

维米尔只对细节孜孜不倦,银盘子,剥了皮的橙子才是他爱表现的:

有11个孩子要养,维米尔日子过得紧巴巴,但在画画上却很奢侈。这张画的蓝色又深又亮,是用昂贵的天然群青画的:


倒牛奶的女仆 45.5cm×41cm 布面油画 1658-1661
荷兰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藏

群青是将从阿富汗运来的半宝石青金石研磨成粉,与核桃油混合后制成的颜料,比黄金还贵。

这张画是荷兰的国宝,不是因为群青,而是因为维米尔。他用群青的时候,忘了自己很穷。

维米尔生前得到了同行认可,1662年,他30岁,即被选为行会主席。1663年、1670年、1671年又获连任。

但他画的太慢了,一年最多完成三件作品,最多。

1663年,法国外交官巴尔塔萨上门求画,他竟然拿不出一张来,只好带客人去面包师亨德里克·范·布滕家里买——那儿有一张用来抵账的画。

1665年,维米尔33岁,他画了《戴珍珠耳环的少女》: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 44.5cm×39cm 布面油画 1665-1667
荷兰海牙莫瑞泰斯皇家美术馆藏

1881年,这张画在海牙一家拍卖行拍卖,当时售价为2荷兰盾,外加30分买家佣金。现在她是海牙莫瑞泰斯皇家美术馆的镇馆之宝,永不外借。如果《戴珍珠耳环的少女》今天能上拍卖行的话,应该可以把代尔夫特买下来。

女孩的左眼直视着你,但右眼没有看你。这是大多数目光直视的绘画的特点,《蒙娜丽莎》也是这样。要是两只眼都直勾勾瞪着你,你会觉得不舒服。

嘴角的高光,是绝妙的小心思。注意:不止左边嘴角有一点高光,右边嘴角也有。

耳朵附近必须提亮,但人的耳朵没有那么大,所以女孩要戴珍珠耳环。

下面这张画有一种光学成像的效果,最精彩的地方在于帽子:

戴红帽子的少女 23.2cm×18.1cm 木板油画 1665-1667
美国国家画廊藏

女孩脖子底下的白色,像泼上去的牛奶:

但维米尔让你相信这是白领子。

维米尔的专注达到极致时,有了这张画:


制花边者 24.5cm×21cm 布面油画 1669-1670
巴黎卢浮宫藏

比较特殊的是,这张画没有交代光源,整体在一个比较明亮的地方。

画面远看写实;仔细近看,丝线像在流淌,又像是甩上去的,有一点小放纵:

树欲静而风不止,人欲宅而形势不允许——1672年,法荷战争爆发,路易十四率法军入侵荷兰。1674年,维米尔被征入国民卫队。他的主要藏家鲁帝汶死了。因为战乱,再没有人买他的画。

1675年夏天,有生第一次,他离开代尔夫特,去109公里外的阿姆斯特丹借了1000荷兰盾。这也是他此生最后一次出远门。

1675年12月,43岁的维米尔被贫困拖垮,暴病身亡。

他的遗物包括:两把椅子、两副画架、三块画板、十张帆布、一张写字台、一张橡木拉桌、一座有抽屉的小木柜,以及一些小零碎。

维米尔的遗孀和丈母娘得到19张画,她们用其中两张还了面包师的帐。

流传至今的维米尔画作,确定无疑的只有34件,专家估计他一生画作不超过60件。

他画得太慢,过得太宅,又没有徒弟。终其一生,很少人知道他的存在,更谈不上喜欢他。死后,为了卖得贵一点,他的一些最好的画作还被画商签上了别人的名字。

近两个世纪后的1842年,法国艺术评论家托雷·比尔热通过《代尔夫特的风景》重新发现了维米尔。维米尔被视为与伦勃朗、哈尔斯齐名的荷兰黄金时代三大画家之一。此后,以维米尔画作为主题的小说和电影都是畅销体质,直到今天。

他的画,像400年前的手写信,要耐下心来阅读,才能得到乐趣。如果不是他,你不会看见闪光的珍珠、锃亮的银器,也不会发现土耳其地毯上亮晶晶的光点,不会从他的画里找到今天已经失传的17世纪地图。

他喜欢新奇的东西,关心这些东西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改变。他把飞翔的荷兰人的痕迹压膜到自己的小世界里,以小见大,塑形存真。有人说,维米尔的画有理性之美和冷静之美,舒适宁静,正契合荷兰人的精神。

他生前是穷人,死后留给了荷兰无法估值的财富。

维米尔到底长什么样子?瞧!他就躲在他的画里,在左边向你扭头一笑:

老鸨 43cm×130cm 布面油画 1656
德累斯顿历代大师画廊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