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人如何与上司交往?溜须拍马加送礼?且看唐人干谒

 桑榆非晚斋 2020-04-28

整个唐代广泛接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从文学艺术到生活趣味、风俗习惯,都可以看到这种影响。由于大量外族移民入住、商族往来、宗教的传播,西域各国、各族的生活习俗、文化也广泛地影响着长安、洛阳等大都市并进而影响全国。

唐代士人对人生普遍持一种积极的进取的态度,国力日渐强大,为士人展开了一条宽阔的人生道路。唐人入仕较之前代有更多途径,开科取士,唐沿隋制,而更加发展成熟。科举之外尚有多种入仕途径,如入地方节镇幕府等。

入仕的多途径,为寒门士人提供了更多的机会。由于国力强大,唐代士人有着更为恢宏的胸怀、气度、抱负与强烈的进取精神。之前国人一向是谦虚为至高美德,这种逻辑在唐代被连根拔起。唐人的逻辑是谁也没有义务观察你一举一动,收集你一词一句,然后挖掘你的才华,成就你的梦想,你必须自己来,你有才华就要将才华在人前尽数展现这样做是对自己的梦想负责,你的一生才没有被辜负。

大唐盛世,四海清晏。帝国强大繁华,生活在其中的人壮怀激烈。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丈夫三十未富贵,安能终日守笔砚,在滚烫的时代精神中,再也没有人愿意蜷缩在故纸堆里咬文嚼字。终于,初唐的知识分子舍弃了六朝时独善其身的做法,昂首阔步走出书斋,挽起衣袖,希冀兼济天下。他们走出书斋的第一步,便只携带自己的得意之作,或文学作品,或琴瑟音律,或国事建议,去干谒(指对人有所求而请见)政治、文学、军事等各个领域的大人物,希望得到上司提拔。

在唐代以前和以后同样存在干谒,但是任何一个朝代的人都没有唐人的干谒来得那般骄傲和豪爽,充满自信,大唐的时代新气象充溢胸膛。唐代干谒者不像前代的干谒者一般扭扭捏捏,对于露骨的表达功名愿望,他们不以为耻,因为他们知道无法建功立业才是有志男儿的耻辱,所以他们一而再再而三地长吁问丞相,东阁几时开”,直截了当地表达出对功名富贵的真挚渴望。

唐代干谒者,乐于向当权者提出五花八门的建议,以最卑微的身份参与最高层的决策,间接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譬如王勃14岁即上书刘右相,他提出了四条关于国之大事的建议,劈头第一条便是反对唐王朝讨伐高丽,直言不讳的指出政府发动这样的侵略战争只是徒增平民的负担,与帝国荣耀毫无增益。若能通过这些建议得到当权者的欣赏,固然是好事。若不能,他们也不以为憾。国之兴衰,匹夫有责,他们心甘情愿为当权者出谋划策,在帝国崛起的历史里,没有人愿意做旁观者。

唐代干谒者不认为干谒是在谋求一己私利,他们认为自己是为了避免国家流失人才,为帝国千秋发展大计,为人尽其其材,物尽其用,他们才主动跳出来振臂高呼我是国之栋梁,我能让帝国发展提速,请快些重用我吧。杜甫在献给韦左丞的干谒诗中就赤裸裸的表白,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杜甫说的是他才华出众,所以一定要做官,这样才能辅佐君王,重现尧舜时代的美好生活。

干谒者之所以干谒,是因为他们笃定自己能为唐王朝添砖加瓦,他们有才干却不能身居要职,这是帝国的巨大损失。在大多数唐代干谒者的观念中,无论是一介小民还是达官贵人,都是在为他们深爱的王朝做事,从这个意义上说,干谒者与那些名流贤达的被干谒者是一体的关系,一起为帝国的昌盛同心同德、勠力奋斗。所以他们在干谒的时候,面对权贵很少有自卑感,他们无须溜须拍马,他们无须阿谀逢迎,他们无须趁着夜色朦胧,往一级一级的上司家里,送名烟,送名酒,送金银珠宝乃至送美女。

他们甚至敢于教训高官若你自以为身份比我高贵,就不以礼相待我这种人才,那么你内涵的深浅世人就会有评论的了。他们敢于威胁权贵:你要是贵人多忘事没有提拔我,待我奋斗到与你一个官阶的时候,你怎么后悔都没有用了。所以李白拜谒高官韩朝宗是做“高冠佩雄剑”的打扮,将自己的形象定格于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尽管干谒者内心想得到提拔,但做起来全无后世跑官要官者摇尾乞怜的姿态。

这可能是大唐时代风气的焕发、大国胸襟的开放、文化的高度自信、物质层面的丰盈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也应该是个体人格丰富与完善的充分表现。唐人干谒,留给后人对大唐的社会风俗史与政治制度史的美好想象,让人感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