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适: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失败之后选择放弃

 hghhphf 2020-04-28

高适,他有理想,有追求,一直立志入朝为官,要为大唐做大贡献,但入仕之路坎坷,挫折颇多,他却从未放弃,遵从内心,坚持到底。

1、官宦世家,立志为官

公元704年,高适出生,出身“渤海高氏”。他的家族也是官宦世家。

他的爷爷高偘(高侃),出身于渤海郡(今河北景县)高氏, “俭素自处,忠果有谋”,曾打过突厥、平过高丽,是守土名将,逝世后,获赠检校左仆射、渤海郡王、左武卫大将军,都是品级很高的文职和武职,还有郡王的爵位,赐谥号“威”,陪葬乾陵。

他的爸爸高崇文,当了一辈子小官,最大的官就是任韶州长史,是辅助韶州刺史干活的小官。

高适家里并不富裕,而且他爸很早就过世了。算是家道中落,这个家庭唯一能给高适的就是文化教育,外带遗传一点儿他爷爷带兵打仗的基因。

高适受爷爷的经历影响比较大,他从小很有上进心,努力读书,也希望自己长大后能入仕为官,像父辈一样为大唐做贡献。

2、求仕无果,隐居多年

长到20岁,意气风发的他去了首都长安求取仕途。但他“耻预常科”,不屑走科举考试来谋求官职,而是打算通过他人举荐受皇帝召见赏识进入仕途。这条路走的很不顺,正如他的《别韦参军》一诗所提,“二十解书剑,西游长安城。举头望君门,屈指取公卿。……白璧皆言赐近臣,布衣不得干明主。归来洛阳无负郭,东过梁宋非吾土。”

求仕失败的高适回了老家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拿起锄头,过上了躬耕的读书生活。他一边下田耕地一边苦读诗书,像农民一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又像隐士一样,畅游田园,读书作诗。这一隐居差多有八九年。

3、转变思路,再次求仕

长安求仕的失败和多年来的耕读生活,让高适对现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的思想也有了一定转变。而立之年的他放下了耕读生活,念叨“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决定投笔从戎,打算效仿他爷爷一样通过军功出仕。于是他去了塞外,去了燕赵幽蓟之地。

他先后投奔朔方节度副大使信安王李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幕府,晃悠了两年多也没有进入幕府或谋得一官半职。

高适的从军生活未能实现出仕,倒是写下不少与边塞相关的诗。如“总戎扫大漠,一战擒单于。”(《塞上》节选),还有《信安王幕府》《赠别王十七管记》《蓟门行五首》等等。

再次的失败,高适没有选择放弃,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他反复思考后,决定去参加“制举”考试。“制举”是天子自诏并亲自临试、用来选拔“非常之才”的一种特别的考试,考上了立马封官。

公元735年,32岁的高适去了长安,参加 “制举”考试,结果落第了,还是失败。

第二年,高适出了长安城,在淇上靠近淇水的地方建一所别业(类似别墅)住了下来。在这里,他写下了《淇上别业》,来表达求仕失败的苦闷心情。

依依西山下,别业桑林边。

庭鸭喜多雨,邻鸡知暮天。

野人种秋菜,古老开原田。

且向世情远,吾今聊自然。

4、隐居交友,重回老家

在别业居住期间,他结识了很多朋友,像张旭、颜真卿等人,还曾写诗《醉后赠张九旭》送给张旭。

世上谩相识,此翁殊不然。

兴来书自圣,醉后语尤颠。

白发老闲事,青云在目前。

床头一壶酒,能更几回眠?

他也在别业里写下《酬陆少府》一诗,酬答好友陆县尉。

朝临淇水岸,还望卫人邑。

别意在山阿,征途背原隰。

萧萧前村口,唯见转蓬入。

水渚人去迟,霜天雁飞急。

固应不远别,所与路未及。

欲济川上舟,相思空伫立。

那年中秋节,他在别业附近的淇水卫地送别了好友魏八,并写诗《送魏八》记录此事,送别时还讲义气、关心地告诫他,若无知己,不要明珠暗投。

更沽淇上酒,还泛驿前舟。

为惜故人去,复怜嘶马愁。

云山行处合,风雨兴中秋。

此路无知己,明珠莫暗投。

就这样高适在淇水隐居交友生活了几年。之后,他返回了宋州宋城。返回途中曾收到从塞外回来的人写的诗《燕歌行》,他读后感慨大唐边疆战守情况,也写了一首《燕歌行》,从此,他的诗名流传越来越广。

燕歌行(节选)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5、偶遇老友,荐举出仕

回到宋州的高适,没有闲下来,他游历了宋州附近的一些地区,继续寻求出仕机会。

一次游历途中,44岁他遇到了老友董庭兰。董庭兰原本是当时有名的大乐师,因为一些变故,不得不远走他乡。在这次久别重逢后,高适看到好朋友现在连酒钱都拿不出来,落魄的生活竟然过的和一事无成的自己一样,不由悲伤,在分别时,写下《别董大二首》为好友送别。

别董大二首

其一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其二

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

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其实,想一想高适的《别董大二首》组诗,不光是写给朋友的,更像是写给自己的。

睢阳太守是张九龄的弟弟张九皋,他早已听闻高适的诗名,于是向朝廷举荐了高适,高适按要求参加了道科考试,中第,授封丘尉,当上县尉。这一年,高适已经46岁。

6、忙于应酬,郁闷辞官

走上仕途的高适,当上县尉的第一件政务,是给青夷军送士兵。当时是冬天,送完兵,返回途中,路途艰辛寒冷,经过居庸关时,他写下《使青夷军入居庸三首》,暗示了自己身为小官,想要实现远大理想,希望十分渺茫。

使青夷军入居庸三首(其一)

匹马行将久,征途去转难。

不知边地别,只讶客衣单。

溪冷泉声苦,山空木叶干。

莫言关塞极,云雪尚漫漫。

后来,也给蓟北军队送过兵,写下了《送兵到蓟北》,郁闷送兵之事。

积雪与天迥,屯军连塞愁。

谁知此行迈,不为觅封侯。

工作时间长了,他发现自己除了送兵,就是下拜迎接长官、欺负老百姓,而且身受各种约束限制,他本是长期漂泊,不受约束惯了的人,内心郁闷矛盾难免,终于有一天他忍不了,学陶渊明辞职了事。

7、客游长安,入幕封侯

辞职的高适,去了长安。在长安城,他听说西部边民念叨的“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的名将哥舒翰正在招人,打算去试试,看看有没有机会建功立业。

高适去了一面试,问得全是塞外边疆守战之事,自己太熟了,自己这些年不是在边地就是给边地送兵,而且还有很多幕府朋友,边塞情况知道的又多,面试很顺利。哥舒翰直接任命他为凉州河西节度使幕府的掌书记。

公元755年,大唐爆发“安史之乱”。五十二岁的高适协助哥舒翰镇守潼关。第二年,安禄山的叛军攻破潼关,哥舒翰被俘。高适随唐玄宗急忙逃到了四川,并受到重用。没过多久,永王李璘谋反,高适被任命为淮南节度使,率兵前去平乱。

“永王之乱”被平定后,高适随后又参与了讨伐安史叛军,解救了睢阳之围。

在随后征战沙场的日子里,他立下了不少军功,不断加官进爵。

61岁那年,高适迎来了高光时刻,他被进封为渤海县侯。他爷爷的光辉再次在他身上闪耀。

高适人生的机遇可以说是机缘巧合,也可以说是大器晚成,更可以说是厚积薄发,但最重要的还是他失败之后的坚持,因为失败之后只有坚持下去,才有成功的可能。

● 企业家的格局、眼界,决定了企业的发展境界;企业家的学习能力,关系着企业的发展速度与生死存亡。

● 如果企业家不懂资本的知识、没有融资的技巧、没有金融的圈子,没有众筹能力、没有股权划分的思维,企业要想长久发展,赢得现代的竞争分外艰难!

● 为帮助各位企业家保持与时俱进的学习精神,传授企业新思维与新方法,让企业家永远前行在路上!现诚邀请您参加:《微信课堂股权学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