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一辑七本姬氏武学拳谱的价值与关系 作者:胡刚(崔虎刚)

 六合武学 2020-04-29

六合武学 2020-04-29 02:46:40

  中国武学历史上,首次规模抄本拳谱汇集校注《武术古籍珍本文库》(第一辑),2014年由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了。

  第一辑里有七本关系密切的心意形意拳抄本拳谱。绝大多数人视之为宝贝,也有人以为没价值,而且还说网上早就都有,甚至有人说这些都是校注者伪造出来的,为何评价差距如此之大?
  为此,我们先了解一下姬氏武学的传系及其学界的发现情况:
  山西蒲州牛角川君村(古名,一名均村)(今永济尊村)姬龙凤(也作“姬龙峰”“姬隆丰”等),于陕西终南山
《岳武穆王拳谱》进过久久研习而创出枪、拳、棍等。又经过岁月的积累,学界以往知道,姬氏武学山西传人的代表是祁县戴龙邦一支;河南是洛阳马学礼一支。学界更知道,戴氏又演变出河北深州李洛能一支,李的传人以山西太谷车毅斋、宋世荣、榆次李广亨等地等人为代表;深州有郭云深、刘奇兰等为代表。
  河南洛阳马学礼一支,后来民初发展到上海和安徽等地。
  民国时期,经过唐豪先生披露,意外发现了又一支,姬公弟子南山郑氏传河南新安王自诚的一支。
  再后,金家功夫传人张义尚先生发文认祖归宗,学界才知晓原来四川还有打着“心意六合第一家”招牌的姬公的一支珍贵传系。
  因此,研究历史,需要首先不断收集这些传人各自流传下的宝贵文献――拳谱抄本和出版物。
  可喜的是,姬氏武学有着优良传统,各路传人都有文献流传,而且随着挖掘的深入,意外发现新的传系:1、姬公《倚山武论》相关弟子的传系;2、姬公在陕西西安传人,再传到河南汝州刘遇泰的传系,即今日的湖北荆门传系。

如果按地域大致分的话,已经发现的早期姬公传系有如下几支:
  1、山西蒲州:《倚山武论》写作整理参与者(武光等);2、河南新安:南山郑氏(一说曹继武化名)传人王自诚;3、河南洛阳:马学礼(师承说法多样,一说师承曹继武);4、山西祁县:戴龙邦(一说师承曹继武);5、陕西:某公(汝州刘遇泰的师承);6、四川:金一望(姬家传人)。
  在这些传系统里,又有庞大的子系:如前文所言的,戴氏传系的李洛能,各地弟子等,这支自清末以来,影响最大,传人最多。
  其中,南山郑氏(曹继武?)传人王自诚的传系,我们由文献与技术入手,发现了河南少林寺传系、疑为其传系的河南襄县耿飞雄传系(传谱及家谱被发现)、河南巩县传系(传人及家谱被发现)等。
  第一辑中《六合拳论》这一文献,清代就传到蒲州铉臣温、陈刘庄、山西太谷吴先生、部分内容传至河南陈家沟等。
  此外,由发现的文献看,《倚山武论》在清代、民国时期,就已经流传到河南襄县、山西平遥、太谷、天津等地。详见《传统武学珍稀文献汇编 卷一》
  往前看,又有终南山《岳武穆王拳谱》传系。《岳武穆王拳谱》该文献,清代先后传到了河南陕西终南山、河南济源、汜水,河北广平、山西太谷等地。
  每一支传系,经过几百多年的流传演变,分化出各地传人流派。要收集这些传人的文献,难度之大。最关键的是,即便到了今天,这些传人依旧非常保守,以笔者亲身经历为例:有交往一、二十年的武林朋友,依旧难以看到其所藏谱的全文,尽管其藏本未必有十分特别之处。武林保守传统所致,屡见不鲜。
  了解了上述分支后,我们下面看看第一辑收集的这七个抄本拳谱的各自历史地位和价值:
  一、《倚山武论》:由上述第一支传下的文献,载有姬际可与弟子们的问答录。属于首次发现并公开。
  二、《六合拳论序》:由上述第二支传下的文献,载有姬龙凤“脱枪为拳”的枪法。佐证了孙绪老师披露所发现的铉臣温视本的存在。这一版本与《六合拳谱》《岳武穆九要论》《拳论质疑序》(十法摘要)等分属相对独立传谱而传,它的存在及其多地不同传人之间的流传历史,为我们带来新的视野及课题。
  三、《心意六合拳谱》:由上述第三支传下的文献,此是河南心意在安徽的传系谱。
  四、《七疾八正》:由上述第四支传下的文献,此是戴家早期弟子宋位三先生的藏品,宋先生生平事迹待考。
  五、《六合形意拳谱》:由上述第四支的分支李洛能传系传下的文献。
  六、《形意拳谱》:由上述第四支的分支李洛能弟子郭云深先生传下的文献。佐证了孙禄堂先生关于郭云深有谱下传的记载。(此谱被人造谣说笔者伪造本。今有证据先生,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有朋友的恩师藏有此谱,分为上下两册。人物图像基本一致,均为清代人物像,而非现在有人贩卖的那个民国人物图。至于各抄本的时间,从郭云深先生去世于清末,可知此本出自清代。传人不断抄录。具体再考。)
  七、《六合拳谱》(甲戌本),此是要宅藏品,要氏其人待考。具体的传系待确认。
  由上可见,这些抄本,出自上述姬氏武学中的前四支及其支脉,其历史地位与价值不言而喻!
  因此,含有上述七本的该十本抄本《武术古籍珍本文库》(第一辑)一经出版,便引起了武林的震动。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抄本,又各有不同版本存世,有的已经在出版物中附上插页:
  如出版的咸丰元年《倚山武论》中的康熙三十八年版本的插页;以及《七疾八正》里的戴奎弟子
程殿卿先生所藏本的插页等。
  还有许多重要抄本的图片没有放上。如载有姬公所写的传弟子八百信息的抄本(已经公开于《传统武学珍稀文献汇编 卷一》);有的在别处、别家可见,如另标有民国年间信息《形意拳谱》的抄本等等。
  至于为何这些谱子内容会有相关,以至于有朋友说“大同小异”?
  同是姬公传人,自然有其共同之处,不然成何体统?
  经过几百年的流传,在各支中,技术,拳谱文献,从名称到内容,各本内容差别很多,而不是小异。
  抄本文献的价值更在于求同存异。即便其有一字不同,也是历史的反映!同与不同,才是真实的历史与反映。才是其历史价值所在!
  上述文献,都是来自拍卖公司或卖家,有据可查。今日读者能轻而易举地看到这些,知者,谓之不易;不知者,自以为是。
  至此,姬氏武学中早期上述各支传谱,都有发现与披露。明白了这些传系及其传谱,好似大同小异的各谱,便价值连城!
  值得一提的是:民间武林,无奇不有,在传抄过程中会出现种种增删现象。勿以自己的
主管判断,便纠正或废弃手里的抄本文献。
  尚有大量内容紧密相关而又有别的传谱,依旧在民间。希望同好也能得之于民,还之于民,分享与学界,供学界来研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