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半夏泻心汤

 derek_pan 2020-04-29

脾胃寒热夹杂证以胃痛、或胃胀、或胃满,不思饮食,喜温怕冷,口渴,喜饮热水,舌质红,苔薄黄,脉沉或弱为主。

【方药解读】
半夏泻心汤是辨治脾胃寒热夹杂证的重要代表方,由半夏洗、半升(12g),黄芩三两(9g),人参三两(9g),干姜三两(9g),甘草三两(9g),黄连一两(3g),大枣擘、十二枚所组成,以益气清热散寒为主。运用半夏泻心汤,若是辨治脾胃寒热夹虚证,最好用半夏泻心汤原方用量比例;若辨治以热为主,可依病变酌情调整黄连、黄芩用量;若辨治以寒为主,可依病变酌情调整半夏、干姜用量;若辨治以虚为主,可酌情调整人参、大枣用量;若是辨治相兼杂病,合方运用则是最佳选择。
1.药用个性
(1)黄连、黄芩苦、性寒。苦以泻热燥湿,寒以清热泻火。
(2)半夏味辛、苦,性温。辛以助脾之运,苦以助胃之降,辛苦相济以调理运化通降。
(3)干姜味辛、性热。辛热相济以醒脾开胃。
(4)人参味甘、苦,性温。甘温以补益中气,甘苦温相济以助脾升胃降。
(5)大枣味甘,性温,益气助阳,生血化阴。
(6)甘草味甘、性平,炙则温中益气。
2.药用配伍
(1)黄连与黄芩:清热泻火,燥湿降泄。
(2)半夏与干姜:温阳散寒,燥湿降逆。
(3)黄连、黄芩与干姜、半夏:寒温并用,辛苦并行,平调寒热,升清降浊,相互促进,相互兼顾。
(4)黄连、黄芩与人参、大枣、甘草:苦寒清泻不伤气,益气不助邪。
(5)半夏、干姜与人参、大枣、甘草:辛苦降散不伤气,益气以助阳。
(6)半夏泻心汤中黄连、黄芩以清热燥湿;半夏、干姜以温降辛散;人参、大枣、甘草益气和中,生化气血,相互为用,以构成清热温中益气的重要代表方。
space

【半夏泻心汤合方辨治脏腑兼证】
1.脾胃寒热夹杂证与肝病证病人既有急、慢性脾胃疾病,又有急、慢性肝病,根据病变证机及病证表现仅治脾胃疾病或肝病都有其局限性,对此只有相互兼治才是最佳选择。
(1)脾胃寒热夹杂证与肝寒证:病变及症状表现是脾胃寒热夹杂证伴有肝寒证如胁痛,头痛,泛酸,喜温怕冷,舌质淡,苔薄白。对此既要治脾胃寒热夹杂证又要治肝寒证,可选用吴茱萸汤与半夏泻心汤合方,方以吴茱萸汤温肝散寒,以半夏泻心汤益气清热散寒。
合方组成:吴茱萸24g,生姜18g,人参9g,大枣12枚,半夏12g,黄芩9g,干姜9g,甘草9g,黄连3g。
(2)脾胃寒热夹杂证与肝湿热证:病变及症状表现是脾胃寒热夹杂证伴有肝湿热证如胁痛,头痛,口苦,身黄,舌质红,苔黄,脉沉。对此既要治脾胃寒热夹杂证又要治肝湿热证,可选用栀子柏皮汤与半夏泻心汤合方,方以栀子柏皮汤清热燥湿,以半夏泻心汤益气清热散寒。
合方组成:栀子15g,炙甘草9g,黄柏6g,人参9g,大枣12枚,半夏12g,黄芩9g,干姜9g,黄连3g。
(3)脾胃寒热夹杂证与肝气郁滞证:病变及症状表现是脾胃寒热夹杂证伴有肝气郁滞证如胁胀,胸闷,情绪低落,舌质淡红,苔薄,脉沉或弦。对此既要治脾胃寒热夹杂证又要治肝气郁滞证,可选用四逆散与半夏泻心汤合方,方以四逆散理气解郁,调理气机,以半夏泻心汤益气清热散寒。
合方组成:柴胡12g,枳实12g,白芍12g,人参9g,大枣12枚,半夏12g,黄芩9g,干姜9g,炙甘草9g,黄连3g。
(4)脾胃寒热夹杂证与肝瘀血证:病变及症状表现是脾胃寒热夹杂证伴有肝瘀血证如胁痛如刺,固定不移,面色黯黑,舌质黯淡,苔薄,脉沉或涩。对此既要治脾胃寒热夹杂证又要治肝瘀血证,可选用大黄鏖虫丸与半夏泻心汤合方,方以大黄䗪虫丸破血逐瘀,以半夏泻心汤益气清热散寒。
合方组成:大黄8g,桃仁24g,杏仁24g,白芍12g,干地黄30g,干漆3g,虻虫24g,水蛭240g,蛴螬24g,?虫12g,人参9g,大枣12枚,半夏12g,黄芩9g,干姜9g,甘草9g,黄连3g。
2.脾胃寒热夹杂证与心病证病人既有急、慢性脾胃疾病,又有急、慢性心血管疾病,根据病变证机及病证表现仅治脾胃疾病或心血管疾病都有其局限性,对此只有相互兼治才是最佳选择。
(1)脾胃寒热夹杂证与心气郁证:病变及症状表现是脾胃寒热夹杂证伴有心气郁证如心中痞,胸闷,心胸引痛,舌质淡红,苔薄,脉沉。对此既要治脾胃寒热夹杂证又要治心气郁证,可选用枳实薤白桂枝汤与半夏泻心汤合方,方以枳实薤白桂枝汤行气解郁通阳,以半夏泻心汤益气清热散寒。
合方组成:枳实4g,厚朴12g,薤白24g,全瓜蒌15g,桂枝3g,人参9g,半夏12g,黄芩9g,干姜9g,甘草9g,黄连3g。
(2)脾胃寒热夹杂证与瘀阻心脉证:病变及症状表现是脾胃寒热夹杂证伴有瘀阻心脉证如心痛如刺,固定不移,夜间痛甚,舌质淡红,苔薄。对此既要治脾胃寒热夹杂证又要治瘀阻心脉证,可选用当归四逆汤与半夏泻心汤合方,方以当归四逆汤温阳通脉,以半夏泻心汤益气清热散寒。
合方组成:桂枝9g,白芍9g,大枣25枚,当归9g,细辛9g,通草6g,人参9g,大枣12枚,半夏12g,黄芩9g,干姜9g,甘草9g,黄连3g。
(3)脾胃寒热夹杂证与痰阻心窍证:病变及症状表现是脾胃寒热夹杂证伴有痰阻心窍证如心悸、胸闷,心烦,头沉,口腻,舌质淡,苔白腻,脉沉。对此既要治脾胃寒热夹杂证又要治痰阻心窍证,可选用赤丸和皂荚丸与半夏泻心汤合方,方以赤丸和皂荚丸合方温阳逐痰,以半夏泻心汤益气清热散寒。
合方组成:茯苓12g,乌头6g,半夏12g,细辛3g,皂荚12g,人参9g,大枣12枚,黄芩9g,干姜9g,甘草9g,黄连3g。
【验案体会】
1.慢性胃炎、糖尿病
程某,女,52岁,郑州人,有20年慢性胃炎病史,12年前又患糖尿病,近因亲戚介绍前来诊治。刻诊:胃脘胀痛怕冷,喜食热食,倦怠乏力,口渴,五心烦热,小便多,大便干,舌质红,苔薄黄略腻,脉沉弱。辨为脾胃寒热夹杂证与阴虚证,给予半夏泻心汤与百合地黄汤合方加味。方取姜半夏12g,黄芩10g,干姜10g,黄连15g,红参10g,大枣12枚,百合14g,生地黄50g,天花粉10g,生川乌6g,大黄5g,生麦芽30g,炙甘草10g。6剂。第1次煎35分钟,第2次煎30分钟,合并药液。每日1剂,分3服;二诊:五心烦热减轻,以前方6剂;三诊:胃脘胀痛好转,以前方6剂;四诊:大便正常,手足温和,以前方6剂;五诊:诸症基本缓解,以前方治疗60剂;之后,以前方变汤剂为散剂,每次10g,每日3次。随访1年,一切尚好。
用方体会:根据胃脘胀痛,喜食热食辨为寒,再根据口渴、五心烦热辨为阴虚,依苔薄黄略腻辨为湿热,又依倦怠、脉弱辨为气虚,以此辨为脾胃寒热夹杂证与阴虚证;方以半夏泻心汤益气清热散寒,以百合地黄汤滋补阴津,加天花粉清热生津,生川乌温阳逐寒,生麦芽消食和胃,大黄通泻热结。方药相互为用,以取其效。
2.慢性胃炎、抑郁症
崔某,女,33岁,郑州人,有6年慢性胃炎病史,5年前又有抑郁症,近因病证加重前来诊治。刻诊:胃脘满痛怕冷,饮食不佳,倦怠乏力,心胸烦闷,心神不安,冥思苦想,口苦,舌质红,苔薄黄,脉沉弱。辨为脾胃寒热夹杂证与心气郁证,给予枳实薤白桂枝汤与半夏泻心汤合方加味。方取枳实4g,厚朴12g,薤白24g,全瓜蒌15g,桂枝3g,红参10g,大枣12枚,姜半夏12g,黄芩10g,干姜10g,黄连3g,生麦芽24g,炙甘草10g。6剂。第1次煎35分钟,第2次煎30分钟,合并药液。每日1剂,分3服;二诊:心胸烦闷好转,以前方6剂;三诊:胃脘怕冷减轻,以前方6剂;四诊:冥思苦想好转,以前方6剂;五诊:饮食转佳,口苦止,以前方6剂;六诊:诸症明显减轻,以前方40剂;为了巩固疗效,以前方变汤剂为散剂,每次6g,每日3次。随访1年,一切尚好。
用方体会:根据胃脘满痛怕冷辨为寒,再根据心胸烦闷、心神不安辨为心气郁,依口苦、苔薄黄辨为热,又依倦怠、脉沉弱辨为气虚,以此辨为脾胃虚寒证与心气郁证;方以枳实薤白桂枝汤行气解郁通阳,以半夏泻心汤益气清热散寒,加生麦芽消食和胃,兼以解郁。方药相互为用,以取其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